為進一步促進農業產業發展,切實加強農業生產水平,汪清縣深入研究,科學謀劃,統籌安排,采取以下四項舉措為全縣農業產業發展提質增效。
穩定全縣糧食生產。結合春耕生產重要季節,組織各鄉鎮抓好種植面積落實工作,2017年,全縣計劃完成農作物播種面積6.38萬公頃,力爭糧食總產量穩定在23萬噸。認真做好備耕生產調度工作,及時掌握各鄉鎮備春耕生產進度,確保全縣春耕生產資金和生產資料儲備充足。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積極引導農民加快種植結構調整,以玉米改種大豆為主,兼顧“一主四輔”種植品種地塊,全縣計劃實施輪作面積20萬畝,同時按照每畝(667平方米)補貼150元標準,計劃發放補貼3000萬元。加快推進綠色有機水稻、玉米、大豆三大作物為主的優質糧食種植,大力推廣大豆綠色高產創建、測土配方等先進技術,提升全縣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全縣糧食持續增產。
切實提升農民科技水平。深入開展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重點培育農民科技示范戶600名,建設試驗示范基地3個,開辦農民田間學校4所,培訓農技人員180人次。圍繞優質糧食、食用菌、中藥材、畜牧等四大產業,以家庭農場主、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骨干為重點,全年重點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20人。
著力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繼續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中心建設項目落實,進一步完善農產品檢測中心基礎設施,全力做好檢測儀器設備安裝調試和檢測人員培訓工作;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結合的方式,深入各大農產品市場和生產基地,全年開展農產品抽檢化驗12批次以上,確保全縣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強化農特產品牌建設。利用“汪清黑木耳地理標志”品牌和“鄉鎮企業暨農產品加工企業協會”優勢,遴選出一批企業規模大、發展前景好、產品質量優的加工企業,引導其進一步提升黑木耳產品質量和檔次,在產品包裝、宣傳、銷售時統一使用“汪清黑木耳地理標志”,打響汪清黑木耳品牌,提升黑木耳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建立健全《汪清縣地理標志使用和管理辦法》,加大全縣黑木耳假冒偽劣產品打擊力度,在保證全縣黑木耳質量和品質的前提下,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引進一批有助于汪清縣的黑木耳產業發展的深加工、精加工企業,借助外來企業資金、技術等方面優勢,擴大汪清黑木耳在國內、乃至國外市場的影響力和占有率,拉動汪清縣黑木耳產業縱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