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中央大力實施東北振興的關鍵之年,也是我省攻堅克難,開拓創新,實現全面振興的改革之年。為了全面做好農業農村工作,開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新局面,特制定2017年全省新農村建設工作指導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美麗吉林為統領,啟動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四年行動計劃,探索整市整縣推進新農村建設試點,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水平,強化新農村建設支持脫貧攻堅工作力度,進一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推動新農村建設提檔升級,為有效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提供保障。
工作中要堅持以下五條原則:
——堅持統籌推進的原則。統籌推進新農村、美麗鄉村建設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實行“三位一體”捆綁建設。
——堅持打造精品的原則。高起點、高標準建設新農村,突出重點、亮點,開展整市整縣推進試點,增強引領示范帶動效應。
——堅持結合建設的原則。新農村建設要與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脫貧攻堅、改善農村民生、新型城鎮化建設緊密結合,發揮支持帶動作用。
——堅持突出重點的原則。突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四年行動計劃實施,把解決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整治農村臟亂差作為主攻重點。
——堅持多方投入的原則。通過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投融資平臺,引導社會資本和農民投入,破解資金籌措難的“瓶頸”問題。
二、工作目標
具體工作目標12項:
1.依托省專項資金高標準建設410個重點村(含8個國家級貧困縣整合的重點村)。
2.以市(州)為單位打造新農村建設樣板村群和精品片區20個。
3.完善提升新農村建設試點村、示范村、重點村200個。
4.啟動通化市、通化縣等8個市(縣)推進新農村建設試點。
5.整村推進農村環境整治800個行政村。
6.指導全省各地以整治環境和改善民風為重點的完善村規民約3000個行政村。
7.創建美麗鄉村100個,精心打造高效農業引領等10種類型。
8.打造美麗庭院和干凈人家15萬戶。
9.推進整村整屯美化1000個行政村和自然屯。
10.打造新農村和美麗鄉村建設文化品牌村100個。
11.探索推進50個美麗鄉村與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深度融合。
12.完成2000名貧困村黨組織書記、大學生村官、職業農民培訓任務。
三、主要任務
共有5個方面20項任務:
(一)突出重點村建設,打造精品樣板。以省專項資金支持和確定的重點村為重點,進一步整合力量,加大投入,完善提高,全力推動新農村建設提檔升級。
1.精細建設重點村。充分利用省政府確定的1.8億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集中力量建設第二輪410個重點村,支持村屯道路、休閑廣場、路邊排水溝、圍墻大門和村部建設,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公益事業,整治農村環境,建立管理機制,打造精品和樣板,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到2017年末,全省建成的示范村和重點村要達到2000個左右,占全省行政村總量的21.5%。及時啟動第三輪重點村選點布局工作。
2.打造精品片區。圍繞主要交通干線、城市周邊、旅游景區、特色產業聚集區等重點區域,推進新農村建設連點成線、聚村連片,打造精品線路,實行整片區推進。2017年,以市(州)為單位組織打造精品片區20個,全省打造新農村建設樣板村群、示范片區總量達到60個左右,輻射帶動精品村210個。重點推廣梨樹縣蔡家村、馬家村,四平市西八大村、團山子村等統一建設片區的經驗,做到“十統一”,即:統一規劃,分頭施工;統一預留植樹臺,集中綠化美化;統一建設道路、排水溝,實現道路硬化、排水渠系化;統一改造圍墻大門,實行庭院綜合整治;統一改廚改廁,推廣清潔能源和衛生廁所;統一打造美麗庭院和干凈人家,建設美麗鄉村;統一打造文化品牌,注入文化元素;統一建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豐富建設內容;統一整合投入,實行片區責任包保;統一進行設施維護和環境衛生保潔,建立村規民約。
3.抓好完善提升。全省有計劃、有步驟地對開展新農村建設以來的試點村、示范村、重點村進行改造、完善和提升,在上年完善提升278個村的基礎上,2017年計劃再提升200多個村,全省完善提升的新農村建設點要達到500個。提升的目的主要是鞏固新農村建設成果,防止出現先建后棄、前管后亂的問題。提升內容包括建立農村路、水、電、氣、房等基礎設施長效維護機制;建立農村環境衛生管理日常保潔機制;完善村屯綠化、美化、亮化;打造新農村建設文化品牌;完善村級“一站式”大廳服務功能,主要是增加農村電子商務、快遞、便民服務等;推動新農村與高效農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結合。
4.實施整市(縣)推進。以市(縣)為單位,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整市(縣)推進新農村各項建設。探索推進通化市新農村建設整市試點、吉林市農村環境整治整市試點、四平市美麗鄉村創建示范整市試點、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整體推進民俗文化旅游示范試點。啟動實施通化縣、梅河口市、公主嶺市、敦化市新農村建設整縣推進試點。
(二)整治農村環境,創建清潔家園。2017年以治理農村臟亂差為重點,加大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力度,著力解決垃圾亂倒、柴草亂垛、糞土亂堆、臟水亂潑、墻壁亂畫、畜禽亂跑等“六亂”問題。
5.整村推進農村環境整治。2017年,整村推進800個行政村,整村推進環境整治達標村達到2000個左右。以實現村莊整潔、道路整潔、河流整潔、田園整潔和辦公休閑區整潔、工貿旅游區整潔為目標,突出垃圾污水治理、街道庭院改造、綠化美化提升,全面落實保潔經費、保潔設施和保潔隊伍,建立健全設施維護、衛生日常保潔長效機制。
6.推進面上垃圾治理。2017年,通過春秋兩季垃圾清理集中攻堅,督促全省各地建立農村環境整治投入機制、整治機制、管理機制、領導機制。以市(縣)投入為主體,每個行政村保潔經費至少要達到1萬元。多渠道解決經費保障問題,積極探索建立縣(鄉)財政補助、村集體補貼、住戶適量付費相結合的管護經費保障制度,確保農村環境整治的成果能持續發揮作用。堅持垃圾資源化、無害化、減量化處理。交通便利且轉運距離較近的村莊,生活垃圾可按照“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方式處理,其他村莊的生活垃圾可通過適當方式就近處理。
7.突出重點部位環境整治。主要是抓好公鐵路和旅游線路兩側的垃圾清理,做到整潔干凈;抓好農村房前屋后、村屯公路兩側排水溝清理,把垃圾清運到屯外;抓好樹上浮掛物、各種線桿和線路上的浮掛物,清除白色污染;抓好村部、學校、廣場、農貿市場和其他公共場所垃圾處理和環境衛生整治,實現整潔清潔;抓好柴草垛堆放、清理農村糞堆、清除各種墻壁“疥癬”,禁止焚燒秸稈。
8.建立長效管理機制。篩選30個典型的村規民約,編輯成冊,指導全省各地完善村規民約3000個村。督促各村建立設施維護和垃圾清理、衛生日常保潔的長效機制,覆蓋面要達到60%以上。全面落實“五包”、“八不準”,即農戶包新建院墻大門維護,包門前街道衛生清掃,包清除積雪,包花草樹木成活和路燈管護,包路邊溝清理;不準亂垛柴草垛,不準亂堆放糞堆,不準亂扔垃圾,不準在墻體亂寫和張貼廣告,不準畜禽散養亂跑,不準隨意焚燒秸稈,不準在庭院內外隨意擺放物品,不準在街路隨意停放車輛。
(三)建設美麗鄉村,打造新農村升級版。建設美麗吉林,必須依靠美麗鄉村打基礎,實現農村美,關鍵是抓好美麗鄉村創建示范。
9.開展美麗鄉村創建示范。制定美麗鄉村創建示范活動方案,按照“高效農業引領型、一二三產業融合型、農業生態保護型、古村落民居修繕型、環境整治提升型、民俗文化傳承型、名景古跡挖掘型、鄉村旅游打造型、歷史名人弘揚型、傳統農耕展示型”等10種類型,創建100個美麗鄉村,使全省美麗鄉村總量達到374個。達到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村莊更潔凈,創業增收,宜居宜業,幸福和諧,實現農村產業美、設施美、人文美、生態美。
10.打造美麗庭院和干凈人家。2017年繼續打造5萬戶美麗庭院和10萬戶干凈人家,全省美麗庭院達到20萬戶,干凈人家達到50萬戶。美麗庭院要求圍墻大門改造到位,房屋、倉房、圈舍、廁所、儲糧倉建設有序,柴草堆放科學合理,庭院人行道實行硬化,菜園景觀化,院內干凈,房前屋后綠化美化。干凈人家要求實現庭院凈、居家凈、廁所凈、畜舍凈、儀表凈的“五凈”要求,樹新風、改陋習,倡導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
11.推進村屯美化。推進村屯美化,對于提升新農村建設水平、打造美麗鄉村至關重要。2017年整村、整屯美化要達到1000個。村屯美化要以入村道路、村內主次街道、村部、休閑文化廣場、農戶庭院、溝渠兩側等為重點,突出路邊、溝旁、村屯、庭院等重點地段栽花種草。
12.打造新農村建設文化品牌。深度挖掘我省獨特的農村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弘揚愛國主義文化,保護和傳承傳統村落文化,彰顯新農村文化特色。2017年,全省通過建立村史館、保護名人故居、修繕名景古跡和古井古樹等,打造新農村建設文化品牌村100多個,全省文化品牌村總量達到800個,挖掘美麗鄉村的文化內涵,充分體現各美其美、各具特色。
13.促進美麗鄉村與相關產業深度融合。加強魅力休閑鄉村、特色小鎮、生態村鎮、特色旅游村鎮和鄉村旅游示范村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推動50個新農村與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文化創意、健康養老等產業的深度融合,立足美麗鄉村建設,發展傳統農耕文化,開展現代農業采摘活動,推進民俗游和農家樂,進一步彰顯美麗鄉村魅力。
(四)加強工作結合,打造新農村建設亮點。積極推動新農村建設參與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相互融合支持。
14.與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建設相結合。在全省14個市縣規劃區內,著力推進新農村建設與農業基礎設施、規模經營、品牌打造、電子商務、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建設緊密結合,實現宜居宜業、美麗幸福的目標。
15.與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相結合。2017年省支持貧困村120個(含8個國家級貧困縣整合的貧困村),投入資金4800萬元。利用國家加大貧困村基礎設施投入、社會各界幫扶支持等有利契機,推動貧困村新農村建設,全省1489個貧困村,力爭每個貧困村投入200~300萬元。
16.與改善農村民生相結合。重點推進15項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主要是農村公路、農村安全飲水、農村薄弱學?;巨k學條件、村級組織規范化服務、農村文化小廣場、行政村科普視頻終端機、行政村健身器材配套、農村危房改造、農村庭院綜合整治、農村綠化美化村屯、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農村廁所改造、農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農戶安全儲糧科學儲糧等項建設。
17.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相結合。按照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市轄區、建制鎮、中心村等層級,推動新農村建設與新型城鎮化同步發展。堅持在城鎮化發展中突出新農村建設,著力加強村鎮規劃、村莊整治、環境改善等,把基礎設施重點轉向農村。
(五)開展宣傳培訓,營造新農村建設氛圍。這方面,主要抓好3件事:
18.繼續開展村干部培訓。會同省委組織部、省紀委、省民政廳等開展村級干部培訓,完成培訓任務2000名,其中培訓貧困村黨組織書記和其他“三委”干部800名,大學生村官400名,職業農民800名。
19.積極參與農民文化節活動。圍繞新農村建設支持脫貧攻堅、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和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組織農民文化節活動。
20.加強新農村宣傳工作。組織各級各類新聞媒體,宣傳新農村建設成果,推廣美麗鄉村10種建設模式,典型引路,以點帶面。
四、保障措施
(一)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揮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的作用,進一步強化黨委政府重視程度,加強工作研究和部署。強化辦公室的職能,配備必要的辦公人員、經費、設備、場所、編制等,加強工作協調和指導。
(二)建立健全工作推進機制。進一步完善新農村建設的投入機制、目標管理機制、科學決策機制、督促檢查機制、情況調度機制和考核評比機制,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抓好一些縣市通過項目整合和融資投入達到億元以上。
(三)加大幫扶工作力度。各有關部門根據職責分工,結合自身職能,圍繞全年工作任務目標,積極開展工作。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和農民主體的原則,拓展社會參與途徑,凝聚力量,形成合力。
(四)加強會議推動。3月份,召開全省農村環境整治視頻會議。6月份,召開全省新農村建設現場會議,總結工作,分析形勢,交流典型,推動工作。
(省新農村辦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