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化農村集體土地管理,探索農村集體土地管理新機制,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所提出的“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重要戰略部署的內在要求,是推進現代農業發展進程的重要措施,是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維護農民合法權益、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有效保障。筆者根據從事農村集體土地管理工作多年的實踐,就如何根除農村集體土地管理弊端,創新農村集體土地管理新機制,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出對策和建議,以期引起各界對這一“熱點”與“難點”問題的關注和重視。
關鍵詞:農村集體土地管理;機制創新;對策思考
中圖分類號: F326.6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7.05.009
1現狀分析
目前我國農業正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時期,在具體的實踐中,傳統農業普遍存在諸多矛盾和體制機制障礙,特別是在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推進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遇到不少的困難和問題。
家庭分散經營,規模小;農業龍頭企業規模不大,帶動作用不明顯;農民專業合作社運作不規范,功能作用發揮有限。
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強,農業技術推廣應用進展不快;耕地邊際效益逐年遞減,扣除農業生產資料漲價因素和數據虛報,農民實際收入不高,農民從集體獲得的財產性收入不明顯。
由于二輪土地承包時實行“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大穩定、小調整”的政策,從而使得大包干以來出生的農村勞動力沒有承包農村集體土地的份額;村集體資產名義上“人人有份”,但在實際上難以實現,仗權發包、貪占行為和少數人受益的問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
信貸資金總量與結構雙失衡導致農村資金供給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在農村吸收的資金相當一部分沒有用于本地的農村經濟的發展,而被投入到城市建設。從而使農民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生產貸款難、門檻高、費用多、負擔重等資金需求的瓶頸問題難以解決。農民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常常因為“貸款難”而不得不放棄發展生產、改善生活的機會。
這些問題嚴重制約著現代農業的發展進程。因此,按照中央關于深化農村改革的戰略部署,以推進農村集體土地產權制度改革為主題,以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為補充,以培育現代農業新型市場主體為主攻方向,進行自主性制度創新,探索符合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新的農村集體土地產權制度,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對于加快現代農業發展進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
2對策思考
解決上述存在的阻礙和問題,必須通過深化農村改革,必須建立健全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機制。
2.1實行新的農村集體土地管理機制
2.1.1創新機制,實行買斷 探索在確定農村集體耕地和林地經營權屬的基礎上,采取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買斷承包權的方式,建立農村耕地、林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的新機制。探討所買斷的土地和林地承包權是否可以繼承。
2.1.2確定身份,設立股權 將買斷耕地、林地承包權資金進行歸集,在此基礎上,合理確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并按成員人數確定股權。真正做到“資產變股權、成員當股東”。
2.1.3尊重現實,合理定價 對于耕地承包權買斷價格,按照實際不同地類征地補償綜合價格合理作價。對于買斷集體林地承包權價格,無論是實行山林管護承包還是實行退耕還林的,由村集體與擁有林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協商,以享受長期承包、處置、收益權為買斷條件。買斷價格按照林地評估價格合理作價。
2.2創新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結合實際,建立連接現代農業經營各環節的多元化社會化服務體系,探索建立直接面對農民服務的新模式。
2.2.1組建機構
以縣級為單位組建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股份聯合會,使之成為連接農民的橋梁和紐帶。農業生產經營股份聯合會實行市場化運作,公司化管理,由縣級黨委任命黨組織書記,設董事會,監事會,實行經理負責制。負責農村經濟管理和現代農業經營組織體系的組織、建設和發展。負責聘用人員的人事管理和報酬的確定。負責社員培訓、人才引進、設備設施、品牌開發和開發新的農產品。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維護農民合法權益不受侵犯。設置金融服務、技術和市場開發等兩個為農民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服務機構,直接服務于農民。政府則承擔制定相關農業發展政策、規劃和監督檢查的職能。
2.2.2推進涉農事業單位改革
在政府保證承擔涉農事業單位人員社會保障資金份額和退休應享受的待遇基礎上將農村經濟管理、農業技術推廣、農機推廣等事業單位退出事業編制。由各縣(市、區)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股份聯合會,組建轄區內金融、技術市場開發等兩個為農民服務的機構,直接服務于農民。其職能如下:
一是將農村經濟管理部門改建成農村金融服務部。其職能是對購買承包權的資金實行集中管理,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資金服務,開展存貸、擔保和涉農保險業務,所得利潤的70%以分紅方式返還給農民,著力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國家的惠農補貼政策通過這個平臺向農民發放,國家給予相應的工作費用,徹底解決惠農補貼資金被侵占挪用的問題,把黨的惠農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實處,使農民從內心感到黨的溫暖。建立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真正為農民服務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二是將農技、農機機構改建為農村技術服務、開發部。其職能是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生產規劃和方案、科技研發和市場開發服務,直接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技術服務,研發、推廣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國家給予相應的推廣經費,增加農民的產出效益;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農產品市場信息服務和提供質優價廉的農業生產資料服務。根據市場需求開發農產品銷售市場。協調農產品加工業或特產業龍頭企業與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實行強強聯合,培育“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專業大戶”現代農業經營模式。
3改革成效預期
通過上述改革,將對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是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生產貸款難、門檻高、費用多等資金需求的瓶頸問題。不僅為農民提供了可靠的生產經營和改善生活的資金保障。同時,農民每年從村集體資源性資產中得到穩定的分紅,符合了中央提出的“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要求。
二是從根本上解決村集體土地隨意征、占,仗權發包,少數人受益問題,改變了集體資產名義上“人人有份”,實際上“人人無份”的狀態,真正做到了“資產變股權、成員當股東”。符合中央關于“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的有關政策,同時徹底解決了二輪土地承包后新出生人口沒有承包地而喪失基本生活保障的問題。有效地落實中央關于“保持土地承包經營關系長久不變”的政策。
三是實行新的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進一步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生產方式由長期以來粗放經營變為精耕細作,由過度使用化肥、造成土地肥力下降變為施用有機肥培肥地力,增加有機農產品在市場上的份額,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
四是創新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首先,探索了涉農事業單位改革的新路子;其次,減輕了財政的負擔,據測算全省每年能減輕財政負擔15億元;最后,農經、農機、農技人員的報酬與農民的利益直接掛鉤,能極大地增強他們為農民做好服務的緊迫感、責任感,能夠全心全意地為農民發展生產、增加收入搞好服務。并且還能有效地解決農業技術推廣體制和機制上的障礙,使農業科技成果很快地轉化為生產力。
4結語
綜上,推進農村集體土地產權制度改革,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僅符合中央的有關政策,而且也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內在要求,能夠有力地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進程。
作者簡介:李英,本科學歷,中級農經師,研究方向:農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