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花椒是集香料、油料、藥用為一身的經濟樹種,而鮮食花椒尖又是一個新興的特種蔬菜品種,本地主要是以種植大紅袍花椒,采摘嫩芽為主。花椒尖營養豐富、風味獨特,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本文就鮮食花椒尖的品種特性、苗木繁殖、整地與栽植、管理等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鮮食花椒尖;品種特性;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73.9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7.05.037
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發展花椒生產與退耕還林、綠化荒山、發展農村經濟相結合,使得花椒栽培面積在干旱丘陵地區發展很快。鮮食花椒尖作為特種綠色生態蔬菜,市場需要越來越大,較大的市場消費需求,為生產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1品種特性
花椒為蕓香科落葉灌木,莖干通常有皮刺,表皮有瘤狀突起。葉為奇數羽狀復葉,互生,卵狀長橢圓形,邊緣為細鋸齒狀,花單性或兩性,頂生圓錐花序,果圓球形,果球顏色多為青色、紅色或紫紅色,表面密生疣狀凸起的油點,花期3~5月,果期7~10月。其果皮、根、種子均可藥用,同時也是常用的調味品,花椒葉還可以食用。花椒屬于耐旱、淺根性植物,適應性強。
2栽培技術
2.1苗木繁殖
2.1.1花椒主要用播種育苗 采種應選生長健壯、無病蟲害、樹齡10~15年的樹作為采種母樹。當花椒外果皮由綠色變為紅色或紫紅色,果實有光澤、部分有裂口,內種皮變成藍黑色時即可進行采收。一般比商品椒采摘遲7天左右。種子不要曝曬,以免影響發芽力。
2.1.2種子處理方法 種子采收后攤開,放在室內陰干,當種子從果皮中脫出后用簸箕揚去果皮及雜物,取出凈種。種子采收后當年不能播種,應貯藏處理后第2年備用。
肥糞處理法:將篩選好的種子拌入鮮牛糞中,加少量花木灰或黃土,捏成拳頭大小的團塊堆放在背陰處陰干。于早春打碎糞團并進行揉搓,然后,連同牛糞一同播種。
濕草木灰處理法:經水選的種子撈出后在陽光下稍晾拌入潮濕草木灰中,以手捏成團為宜。種子與草木灰的比例為1∶2或1∶3,充分混勻后堆放。每天攪拌一次,10~15天后,可連草木灰播種。
洗滌劑處理法:50公斤水加0.5~0.75公斤洗衣粉,(或按1公斤種子加堿面25克的比例配成堿水,堿水以淹過種子為宜),放入種子25~40公斤,不停的攪動。浸泡2天后用手揉搓,直至椒仔失去光澤之后,倒掉廢水,清水淘洗2次,攤放在蔭涼處等水分蒸發后播種。
2.1.3圃地準備 育苗地選擇背風向陽,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塊。播前每畝施農家肥4000~5000公斤。在細致整地的基礎上作畦,畦寬1米,長10米,每畦開溝5行,溝深3~5厘米。播種量因品種不同而異,一般每畝在3.5~5.5公斤之間,經處理的種子,秋播、冬播、春播均可。播種后稍加鎮壓并覆蓋1~2厘米的細土。在干旱的地方要用地膜覆蓋,遇久旱可向苗床上灑水,千萬不要引水漫灌,大雨后注意排水。等幼苗出齊后,揭去覆蓋物,幼苗長到3.3厘米高時進行間苗,10厘米高時定苗,株距5~8厘米。每畝出苗2~3萬株。一年生花椒苗高80~100厘米即可出圃栽植。
2.2整地與栽植
2.2.1整地 鮮食花椒栽植前,進行整地理墑,墑面寬1.5米。墑面開溝移植,行距40厘米。在種植溝內每畝施入1000~1500公斤的農家肥作底肥。
2.2.2栽植 整地完成后,按照株距30厘米進行移植,采用1~2年生苗,苗高50~100厘米,超出50厘米時剪去超出部分。
2.2.3澆水 移植完成后要對花椒苗進行及時澆水保活。
2.2.4采摘 鮮食花椒尖第2年春季即可采摘,采摘期為每年2~8月。采摘時應一次性將所有發出的牙尖采摘完,有利于下一次萌發。
2.2.5管理 花椒尖一般10天左右可采摘1次,采摘完后應及時澆透水,每次采摘后,將沒有采摘完的老芽全部摘去,由于花椒尖是綠色生態食品,不需要施用化肥和噴打農藥。花椒尖在采摘3~5年后,要對苗木進行齊根修剪,以確保后期煥發新芽。
參考文獻
[1]趙喜榮.花椒育苗的幾個關鍵環節[J].農業科技與信息,2008,(09).
[2]姚佳,蒲彪.青花椒的研究進展[J].中國調味品,2010,(06).
[3]郭洪碧.山區花椒早產豐產技術[J].四川農業科技,2012,(11).
[4]張德純,王德檳.花椒種子的貯藏處理[J].種子,1997,(06).
[5]劉書曉.花椒育苗及豐產栽培技術[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01,(06).
[6]畢君,王春榮,趙京獻,林艷,郭偉珍,姚章軍.北方花椒主產區種質資源考察報告[J].河北林果研究,2003,(02).
[7]熊泉波,施大文.花椒屬植物藥源及活性研究[A].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天然藥物資源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學術研討會會刊[C].1994.
[8]楊建雷,楊雙奎.新形勢下提高花椒栽培生產效益的方法探討[A].第八屆全國干果生產、科研進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3.
作者簡介:李靜,本科學歷,農藝師,研究方向:基層農業科技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