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生東 王永生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
2016年俄羅斯十大航天熱點新聞
2016 Russia Top Ten Space News
周生東 王永生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
2016年,俄羅斯航天發射雖有一些亮點,但也經受了慘敗,并且從發射次數來說,從1999年開始至2016年底,首次落后于美國和中國。以下是俄新社梳理的2016年俄羅斯十大航天新聞。
2016年4月28日,俄羅斯遠東地區阿穆爾州新建的東方航天發射場完成了運載火箭發射首秀。聯盟-2.1a(Soyuz-2.1a)運載火箭安裝有新型推進器,成功將鸛-2D(AIST-2D)航天器、米哈伊洛 羅蒙諾索夫-300(MVL-300)科研衛星以及薩馬拉衛星-218/D(SamSat-218/D)納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俄羅斯總統普京視察東方航天發射場

歐洲“火星生物學-2016”在軌飛行示意圖
為了尋找火星上的生命,俄羅斯與歐盟首次合作,用質子-M(Proton-M)火箭于2016年3月14日發射“火星生物學-2016”(ExoMars-2016),該探測器包括1個“微量氣體軌道器”(TGO)和1個“進入、下降和著陸演示模塊”(EDM)著陸器,該著陸器又名“斯基亞帕雷利”(Schiaparelli),主要任務是檢驗2020年開始的第二次火星之旅的關鍵技術。10月16日,“微量氣體軌道器”進入橢圓形飛行軌道,但是“斯基亞帕雷利”著陸器卻未能按規定模式著陸火星表面。歐洲航天局(ESA)稱,著陸器比預期提前打開了降落傘,其制動發動機工作時間小于規定時間。ESA最終證實,著陸器在著陸時墜毀。
經過幾年的艱苦談判,獨特的懸浮式“海上發射平臺”的采購合同于2016年9月末最終落戶到俄羅斯S7航空集團公司。在發射平臺上安裝了火箭設備、地面設備(美國產)等發射系統。海上發射國際集團公司始建于1995年,主要從事太平洋赤道海上發射商業衛星等業務,總部設在瑞士的伯爾尼。2010年改組后,95%的股權屬于俄羅斯能源火箭航天集團(RKK Energia)旗下子公司海上能源有限公司(EOL),3%的股權屬于美國的波音公司,2%的股權屬于挪威的阿克集團公司(Aker Solution)。
俄羅斯2016-2025年航天計劃于2016年3月17日由俄羅斯政府總理梅德韋杰夫批準。在2025年之前,俄羅斯擬建成由70顆航天器組成的民用衛星集群。2016-2025年航天計劃財政預算原定為21000億盧布,但后來縮減為14000億盧布。俄羅斯航天國家集團(Roskosmos)多次強調,新的聯邦航天計劃完全保存了基本的空間探索項目,包括科研基礎項目。該航天計劃還有預留方案,如果經濟條件允許的話,2021年之后國家財政會增加約1150億盧布的撥款。
俄羅斯航天員米哈伊爾·科爾年柯和美國航天員斯科特·凱利于2015年3月27日乘聯盟 TMA-16M載人飛船發射升空,在“國際空間站”上共駐留了340個晝夜,繞地球5440圈,完成了400多項科學實驗,并于2016年3月2日乘聯盟 TMA-18M載人飛船順利返回地面。

俄羅斯聯盟 TMA-18M載人飛船順利返回地面
美國“財富”雜志將這兩位航天員列入世界上50位最有影響的人物,他們位于第22位。俄羅斯航天國家集團和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多次稱,此次考察與“國際空間站”整個計劃一樣,世界政治局勢復雜化以及對俄羅斯的制裁,但這沒有影響俄美空間項目的合作。
蘇聯/俄羅斯航天員曾多次在太空進行超過1年的飛行。如1999年謝爾蓋·阿夫杰耶夫飛行了379晝夜,1995年瓦列里·波利亞科夫在軌飛行了437晝夜(也是在軌最長飛行記錄)。
2016年12月1日,由于聯盟-U運載火箭故障,未能將俄羅斯進步 MS-04貨運飛船送入預定軌道。
俄羅斯航天國家集團成立了調查委員會,于2017年1月11日宣布了進步 MS-04貨運飛船發射失敗的可能原因∶由于11D55發動機起火繼而破壞氧化劑泵,導致運載火箭第三級氧化劑罐破裂。氧化劑泵起火原因可能是異物進入泵腔內或違反11D55發動機裝配技術(螺桿和套筒之間、浮動環和葉輪之間間隙的偏差導致輪子失衡而擺動),最終導致運載火箭第三級和貨運飛船的計劃外分離。運載火箭碎片墜落在圖瓦共和國的一個偏僻林區,并未造成地面基礎設施的損壞。火箭第三級和貨運飛船的碎片已墜落地表,但不會對當地環境和居民造成威脅。
該貨運飛船為“國際空間站”準備了2.5t以上的物資。除了燃料、水、壓縮氣體外,還有1套拉達-2植物溫室系統(原計劃在“國際空間站”首次種植甜辣椒)、1套新型艙外服(“海鷹MKC”)以及航天員的新年禮物(水果等)。
新型載人飛船的命名是通過征集的方式進行的,此次飛船命名征集活動共有35105人參與,共提出了6000個飛船名字,最終又從加加林號、聯邦號、矢量號3個名字中選出聯邦號為飛船名稱。而加加林號和矢量號或許會在以后的火箭航天項目中使用。
新型載人飛船由俄羅斯能源火箭航天集團研制,主要用于向“國際空間站”甚至月球運送航天員以及航天物資。聯邦號飛船使用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最新型航天制造工藝,返回艙使用合金材料,對接機構可以多次使用。
聯邦號上新型電子設備能夠更加高效地完成交會對接任務以及提高入軌和著陸時航天員的安全性。飛船乘員可達4人,飛船能夠自主飛行30個晝夜,與“國際空間站”相連接時,飛行時間可達1年之久。
在與“國際空間站”連接時,新型飛船的質量為14.4t(如果飛往月球時,質量可達19t),返回艙的質量為9t。飛船長為6.1m,降落時的額定過載為3gn,發射時使用安加拉-A5B(Angara-A5B)重型運載火箭系統。
配備了2個俄羅斯一級發動機PD-181的美國“安塔瑞斯”(Antares)運載火箭于2016年10月18日將“天鵝座”(Cygnus)貨運飛船成功運送至“國際空間站”。該火箭為安塔瑞斯-230,曾多次推遲發射。在2014年10月“安塔瑞斯”火箭出現事故后,美國最終選擇了俄羅斯的PD-181火箭發動機,俄羅斯專家用了不到1年時間完成了研制生產,并開始向美國供貨。2014年12月美俄簽署了8臺火箭發動機的供貨合同。2015年夏季,俄羅斯就向美國完成了第一批供貨,余下的發動機生產和供貨正按合同進行。
盡管俄羅斯與烏克蘭存在著政治危機,氣氛也空前緊張,但烏克蘭的航天專家也參與了發射前的準備工作。烏克蘭專家主要負責火箭燃料的準備、高壓罐、閥門、傳感器、燃料供應系統研制等,俄羅斯專家主要負責與發動機供貨等相關的工作。
“昂起你的頭”成為2016年激勵俄羅斯年輕一代的座右銘,2016年的航天慶?;顒又饕菄@著“人類首次太空飛行55周年紀念”開展的,在標語的旁邊,加加林面露微笑。
55年前,即1961年4月12日,尤里 加加林第一次代表人類進入太空,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他的名字也被永遠寫入了人類發展史上。
2016年,俄羅斯第一次失去了發射次數排名第一的地位,排在中國和美國之后。因為在俄羅斯2016-2025的10年航天計劃里,考慮更多的是建立軌道衛星集群而減少了發射次數。美國在1999年曾領先過俄羅斯,當時,美國進行了31次發射,俄羅斯完成了30次,中國進行了4次。但是2000年俄羅斯完成了39次發射,而美國完成了28次,中國為5次。2015年俄羅斯發射29次,美國是20次,中國為1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