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民,于 蘭,楊敬磊
(青島市腫瘤醫院放療科,山東 青島 266042)
吉非替尼聯合全腦放療治療肺腺癌伴腦轉移的臨床分析
王青民,于 蘭,楊敬磊
(青島市腫瘤醫院放療科,山東 青島 266042)
目的 探討吉非替尼聯合全腦放療治療肺腺癌伴腦轉移的臨床療效及毒副反應。方法 將40例肺腺癌伴腦轉移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給予吉非替尼250 mg,1次/d,同時行全腦放療,總劑量30 Gy/10次,每次3 Gy,每周5次,若轉移灶局限,予以縮野至病灶處加量10~20 Gy/5~10次;對照組全腦放療后至少給2周期化療,化療方案(培美曲塞500 mg·m-2,第1天;奈達鉑800 mg·m-2,第1~3天),每21~28 d為1周期。觀察2組患者的近期療效、1 a生存率及毒副反應。40例患者均可評價,治療組和對照組腦轉移病灶的有效率分別為75%和60%(P>0.05);2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別為14個月和10個月(P>0.05);2組患者的1 a生存率分別為50%和30%(P>0.05)。毒副反應治療組主要是皮疹和腹瀉,但患者可耐受;對照組主要是骨髓抑制和胃腸道反應。結論 吉非替尼聯合全腦放療用于肺腺癌伴腦轉移能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且耐受性好。
吉非替尼;全腦放療;肺腺癌;腦轉移
原發性肺癌的發病率越來越高,近年來已上升至威脅人類生命和健康疾病的首位[1]。肺腺癌是我國常見的一類非小細胞肺癌,多數患者確診時已屬于晚期,伴有臟器的轉移而失去手術條件,有效的治療手段既往僅為化療和放療。近年來,生物靶向治療較廣泛的應用于中、晚期肺癌的治療,其中吉非替尼是臨床應用較常見的一種[2]。作者收集我科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應用吉非替尼聯合全腦放療、化療聯合全腦放療治療肺腺癌伴腦轉移患者各20例,現將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入組40例肺腺癌患者均經過病理組織學證實,并有CT或MR檢查證實有顱內轉移灶,而且顱內局部病灶或轉移灶均可測量。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41~73歲,中位年齡58歲;伴有明顯的惡心、嘔吐、頭痛、肢體活動障礙癥狀者31例,無癥狀者9例;KPS分≥60分。將40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每組20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腦轉移灶數目及有無腦轉移癥狀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40例肺腺癌伴腦轉移患者的一般資料
1.2 治療方法 采用加速器X線全腦常規放療,方法:用固定頭枕讓患者仰臥于治療床,用面膜保持頭部位置固定和良好的重復性,在模擬機下定位,機頭分別轉90度、270度水平對穿照射全腦,總劑量30 Gy/10次,每次3 Gy,每周5次;若轉移灶較為局限,全腦放療后局部縮野加量10~20 Gy/5~10次。放療同時給予甘露醇、地塞米松脫水及對癥治療。治療組于放療后給予吉非替尼250 mg,1次/d,連續服藥時間≥60 d,直到疾病進展或出現不能耐受的毒副反應。對照組在全腦放療后給予至少2周期化療,化療方案:培美曲塞500 mg·m-2,第1天;奈達鉑80 mg·m-2,第1~3天,每21~28 d為1周期。
1.3 療效評價標準 近期療效采用WHO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穩定(SD)、進展(PD),以CR+PR計算有效率[3]。
1.4 統計學處理 用SPSS 16.0處理相關數據,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數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近期療效 40例患者均可評價,治療組和對照組腦轉移病灶的有效率分別為75%和60%(P>0.05)。見表2。

表2 2組近期療效比較
2.2 生存情況 全部患者均隨訪1 a,治療組患者生存10例,死亡10例;對照組患者生存6例,死亡14例。2組中位生存期分別為14個月和10個月(P>0.05);治療組與對照組1 a生存率分別為50%和30%(P>0.05)。
2.3 藥物相關的毒副反應 服用吉非替尼的治療組最常見的毒副反應是皮疹,包括輕到中度的皮疹、皮膚干燥,發生率25%,對癥治療后可緩解并能繼續服藥;其次為腹瀉及胃腸道反應,發生率20%,均為Ⅰ、Ⅱ度,患者尚可耐受。對照組患者主要毒副反應為化療所致的惡心嘔吐,發生率40%,多為Ⅰ、Ⅱ度;白細胞減少發生率50%,給予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后改善。
分子靶向治療作為一種極具潛力的治療惡性腫瘤的方法已成為臨床標準治療的一部分,吉非替尼是臨床上最早用于肺癌治療的分子靶向藥物[4]。近年來肺癌的靶向治療得到了迅速發展,其中以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為靶點的靶向治療是被公認最有效的肺癌治療方法。據統計,首診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約10%伴有腦轉移[5]。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發生腦轉移主要為血行播散,此時化療是必要的,首選以鉑類為主的化療方案,其對控制原發和轉移性腫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全腦放療也被認為是非小細胞肺癌發生腦轉移的標準治療方案之一。對于化療與否、全腦放療與否來說總的生存率存在差異,并且這種差異隨時間延長有逐漸擴大的趨勢。但對于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尤其是伴有腦轉移患者的治療,其目的就是最大程度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時間。
吉非替尼是小分子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現已被廣泛應用于非小細胞肺癌的一、二線治療。在經過選擇的人群中,一線治療應用吉非替尼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尤其在優勢人群中,如腺癌、女性、非吸煙者和亞洲人。然而近年來日本、韓國的文獻均顯示吉非替尼對亞洲的男性患者也有較好的療效,據報道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亞洲男性與歐洲女子的療效相當[6]。基于吉非替尼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治療中已經取得了良好的療效,我們也將吉非替尼應用于臨床非小細胞肺癌伴腦轉移的治療中。其根據是:非小細胞肺癌的腦轉移加上全腦放療的原因,會導致血腦屏障的破壞,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從而使吉非替尼具有較高的血腦屏障通透性和腦脊液中較高的藥物濃度,為吉非替尼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提供了理論基礎,這個理論也在大多的臨床試驗中得到證實[7]。
本研究將吉非替尼聯合全腦放療與化療聯合全腦放療對肺腺癌伴腦轉移的療效進行對比:結果顯示2種治療方法的有效率、生存時間相近;1 a生存率雖未體現出統計學差異,但前者有生存率提高的趨勢。另外一種理想的治療藥物必須具有良好的療效和安全性[8],本研究顯示吉非替尼的主要毒副反應是皮疹及腹瀉,這種毒副反應無需處理,少數患者經對癥治療后仍可繼續服藥,未出現嚴重的毒副反應,說明患者對此藥有更好的耐受性。
綜上所述,吉非替尼聯合全腦放療對肺腺癌伴腦轉移有較好的療效,并且毒副反應輕,使用方便,依從性較好,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尤其適合對那些無法接受化療的晚期肺癌伴腦轉移的患者。由于本組病例數較少,需要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收集更多的病例進行進一步的觀察和總結。
[1]吳一龍,廖美琳,周清華.非小細胞肺癌術后輔助治療共識 [J].循證醫學,2004,4(4):236-238.
[2]于世英.肺癌分子靶向治療藥物的研究進展 [J].醫藥導報,2006,25(7):654-656.
[3]王綠化,張紅星,陳東福,等.腫瘤放射治療學[M].4版.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8:578-560.
[4]DASSONVILLE O,BOZEC A,FISCHEL JL,et al.EGFR targeting therapies: monoclonal antibodies versus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J].Crit Rev Oncol Hematol,2007,62(1):53-61.
[5]KONG W,JARVIS CR,SUTTON DS,et al.The use of palliative whole brain radiotherapy in the management of brain metastases[J].Clin Oncol(R Coll Radiol),2012,24(10):e149-e158.
[6]管忠震,張力,李龍蕓,等.吉非替尼治療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在中國的臨床研究[J].癌癥,2005,24(8):980-984.
[7]RICH JN,REARDON DA,PEERY T,et al.Phase Ⅱ trial of gefitinib in recurrent glioblastoma[J].J Clin Oncol,2004,22(1):133-142.
[8]馬玲,帕提古麗.阿爾西丁,單利.吉非替尼治療化療失敗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觀察[J].中國腫瘤生物治療雜志,2010,17(5):554-558.
王青民(1957-),男,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惡性腫瘤的放療及綜合治療工作。E-mail:wangxinact@163.com
10.3969/j.issn.1673-5412.2017.01.016
R734.2;R730.6
B
1673-5412(2017)01-0056-03
2016-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