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璐
(青海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青海 西寧 810008)
土族婚禮音樂形態研究
陳 璐
(青海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青海 西寧 810008)
土族婚禮習俗源遠流長,是土族人民長期與大自然斗爭,在生產勞動與社會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燦爛文化,是土族人民獨具特色的禮儀文化。整個婚禮在載歌載舞的過程中進行,氣氛隆重熱烈。音樂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風格和形態極具地方特色,民族色彩濃郁。本文從土族文化角度出發,對土族婚禮儀式進行闡述,對婚禮音樂形態進行具體分析。
土族;婚禮;音樂形態;儀式
土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現有人口大約24萬。主要聚居于青海省東部湟水以北、黃河兩岸及其毗連地區。過去各地土族有多種自稱,互助、大通、天祝一帶的自稱“蒙古爾”(蒙古人)、“察罕蒙古”(白蒙古),民和縣的多自稱“土昆”(意即土人,吐渾音轉),其他地區的自稱“土戶家”。附近藏族稱土族為“霍爾”(對藏北游牧民的泛稱,藏文史籍曾用以指回鶻或蒙古族;另說即吐谷渾),漢、回等民族稱之“土人”、“土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依據本民族意愿,統稱為土族,使用土族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
土族人民能歌善舞,有著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藝術。婚禮儀式便是其中的一部分。土族婚禮過程可以用“六禮”來概括。六禮是指在整個婚禮過程中的六種禮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傳統的土族婚姻,多是以父母包辦為主,在婚禮儀式舉辦之前男女雙方未曾謀面,嚴格地遵循“六禮”程序。而當今隨著時代的發展,男女可自由戀愛,但還是得遵循“六禮”的程序,婚禮過程依次進行。每道程序無一不體現著濃郁的民族特色。“納采”即提親,由男方家請一位媒人,帶上“饃酒禮”到女方家征詢意見。女方家若同意則接受禮品,互換八字,為“問名”。提親儀式以后,雙方家長就要和媒人商量訂親事宜。選定吉日,由男方家主人陪媒人帶上定親禮到女方家確定關系,民間稱“認家”。訂親之后,男女兩家每逢節日均要走動,多是男方前往女方家,女子則要回避。“納吉”“納征”是在訂親后至娶親吉日前雙方基本商定聘禮等事宜。聘禮民間稱彩禮,包括干禮(錢)、布匹、首飾三大類,根據家庭情況量力而行。聘禮商定,只等娶親吉日,便進入“請期”階段。民和三川地區土族“請期”,一般要找陰陽先生“看日子”選擇良辰吉日舉行婚禮。互助土族婚俗中“請期”則復雜一些,先由男方家女主人帶上禮物到女方家認女婿,同時邀請女方家長輩到男方家商量娶親吉日。男方家設宴款待,進一步商量婚禮過程中的具體事宜,媒人自始至終參與其間。兩家之間的各項事宜商定妥當后,雙方還要在婚禮前幾日召集“族人”商議婚禮議程,練唱“道拉”(宴席曲),對婚禮各項事宜策劃就緒后,婚禮儀式便進入“親迎”階段。
整個婚禮可以說是在載歌載舞的過程中進行,場面熱鬧、隆重,是一場歌舞盛宴,極具民族文化內涵。從“嫁”到“娶”總共需要三天時間。在這嫁與娶的三天中,人們可以盡情玩耍,不拘輩分禮節。
很有特色的是,女方是在“哭”與“罵”中出嫁,姑娘要在閨房中“哭嫁”,歌詞多為感謝父母養育之恩、親朋好友關懷之情。通常姑娘要在婚禮前數日練習“哭嫁”歌,以防出嫁當日唱不好而遭到親朋好友的恥笑。如:
這首《哭嫁》是新娘告別家人時所唱,因曲首用“哎吼”開頭,所以又稱“哎吼依拉”,結婚的前幾天,女方家中每遇來客,新娘必唱此曲,臨行上馬前也用此曲哭別家人。這首只有九小節的樂段,為商調式,只有三個音組成(1、2、3)。第4至第7小節節奏相同,好似歌唱時在抽泣。
而這時在娶親隊伍來的路上也是一路走一路唱。如:
這首《拉隆洛》為單樂句樂段,羽調式,其中有一處小十度的音程大跳,這在婚禮曲中較少見。當迎親的人們距女方家不遠時,女方家的姑娘們在接受禮物后邊歌邊舞,一直到門前方止。
隨著娶親人的到來,出嫁姑娘的哭嫁也進入了高潮。唱詞從爺爺、奶奶、父母、兄弟姐妹一直唱到在座的親朋好友,悲悲切切,出嫁姑娘的閨房陷入悲傷的氣氛中。這時,在廚房忙碌的年輕媳婦們特意跑到正廳舉行“斯果”儀式。“斯果”即“罵”,分為“罵娶親人”和“罵媒”,以及“罵”男方的父母兄嫂等人。但這種“罵”帶有戲謔之意。在土族的習俗中,女方家無論罵娶親人還是罵媒,罵得越是淋漓盡致,姑娘嫁過去后地位就越高,于是姑娘的母親就動員媳婦們去罵,不盡興就親自出馬,為女兒助威。如:
這首《罵媒》為商調式,五樂句樂段。后四句基本是第一句的重復,旋律單調,接近口語化,每一句結束都在6 2,好像罵人時的語氣,很有特點。此曲調可以根據對象不同填入不同的詞,起到了嘲弄嬉戲的效果。
在娶親過程中,哭和罵仿佛兩種迥然不同的旋律,奏響了婚禮儀式的開篇樂章,這也正是土族婚禮中最具特色的活動。
接下來新娘要“梳頭”,新郎要“冠戴”。新娘的梳頭儀式,標志著由姑娘到已婚婦女身份的轉換。梳頭儀式莊重深沉,新郎到閨房中為新娘解開女兒辮,把頭繩栓到自己的腳踝或腰帶上,并且用帶來的梳子梳三下自己和新娘的頭,最后由長輩將新娘的發型改成已婚婦女發型,再幫新娘穿戴整齊。此時,伴隨這項儀式娶親人在閨房外唱起《依姐》等歌曲,旋律優美,歌詞樸實。如:
這首《藍青天空金雞叫》相對于前兩首旋律起伏較大,更加抒情優美。單樂句樂段結構,羽調式,尾音出現了變化音#5,增加了色彩變化,節奏富于動感。改發是土族婚禮的主要儀式,唱時嚴肅認真,還有多人伴唱,有時老人們還來指點,掌握進行速度,使歌詞內容緊緊伴隨儀式進程。
與此同時,女方家長拿出準備好的衣帽、鞋襪為新郎進行“冠戴”。新郎新娘穿戴完畢后即為啟程時刻。這時要進行離開娘家的最后一項儀式——“留央”儀式。“央”意為財運、福祿、吉祥。姑娘出嫁后便成為他鄉人,父母一方面要祝福女兒吉祥圓滿,另一方面也怕姑娘帶走家中的“央”,于是將哈達、彩色絲線和羊毛系在神箭上,由父親手持神箭一邊在女兒頭頂揮舞,一邊呼喚女兒的小名,請她留下家中的“央”,女兒應聲后跑到正廳祈禱,三次后便認為“央”已經留在家中。新娘啟程,在上馬前女伴們藏了娶親人的隨身物件,向娶親人索要喜錢時唱起了《上馬歌》,如:
這首《上馬歌》為四樂句樂段,羽調式,有特點的是每一句都結束在羽音,旋律平淡、委婉,只有5 6 1三個音構成,每一句旋律都類似,體現出對新娘的依依惜別和殷切關懷之情。
相對于“嫁”來說,男方家的“娶”便顯得喜慶、熱鬧。當送親隊伍伴隨著新娘抵達新郎家附近時,等候已久的男方家要前往敬酒,表示隆重迎接。送親隊伍快到男方家門口時,男方家又要專門敬酒,酒過三巡方可進門。這時一邊飲酒一邊高唱婚禮曲,并跳起安召舞以示喜慶。此時抬嫁妝的人也會唱起“嫁妝箱子到來了”。如:
這首《抬嫁妝箱子》結構很短,只有四小節,樂段結構,羽調式。此曲是新娘的嫁妝箱子到男方家門前時,男方家的兩個人接過箱子抬往家中時邊走邊唱的歌。從這個細節可以看出土族婚禮中音樂無處不在,它代替語言起到了烘托氣氛的作用,增添了民族文化特色。
歌聲繚繞、舞蹈升平,新娘緩緩步入新郎家門。新郎、新娘入門時,要搶著跨門坎,據說誰先跨進門坎將來誰就當家作主。此刻婦女們高唱《尚當其拉》,意為“改發型”,如:
這首《尚當其拉》為三樂句樂段,后兩句實際是第一句后半部分的重復,角調式,旋律平穩,節奏較自由。新娘在入洞房前要梳妝打扮,變換發型,這一過程叫“尚當其拉”。土族新娘的下馬儀式由歌舞伴隨始終,更加烘托出婚禮本身的神圣和莊嚴。
在拜過天地、拜過長輩之后進入洞房。這時新娘的嫁妝和準備送給婆家的針線禮品陳列出來,大家要對新娘的手藝加以評論,可以說是對新娘手藝的檢驗。同時,媒人也要接受男女兩家的謝意,由雙方家為媒人“搭紅”(在媒人雙肩搭上緞錦紅背面),敬酒致謝。這時,隆重熱鬧的宴席進入高潮,大家紛紛唱“道拉”(專指宴席曲),如:
這首《迎喜曲》為三樂句樂段,第一句為散板,旋律較平緩,第二句是第一句的緊縮模仿,旋律較之前有較大起伏,第三句是第二句后半部分的重復,羽調式。此曲應用范圍極廣,唱詞即興性很強。民和三川地區的土族婚禮用此曲開頭,用此曲結尾,也可用此曲連接別的曲調,最后用此曲結束,所以婚禮中很大一部分歌曲是用此曲調演唱的。
在歌與舞的伴隨中,婚禮漸漸進入尾聲。宴席最后一道飯即臊子面,喻示兩家結親之路長長久久。賓客散去,在歡聲笑語間一對新人被送入洞房。至此,整個婚禮儀式結束。
“土族婚禮儀式程序復雜、細節繁多,在我國各民族的婚禮中被譽為“歌舞劇”式婚禮,極具民族文化特色”①。婚禮歌曲旋律風格大致為三種:一種是旋律優美動聽、音調起伏較大,如《彎彎山道》、《藍青天空金雞叫》、《拉隆洛》、《迎喜曲》、《拉隆洛》等;第二種是音調平緩、委婉,總是在幾個音之間徘徊,且每一句旋律都類似,如《上馬歌》、《尚當其拉》等;第三種旋律更加單調,接近口語化,不斷重復相同的樂句,如《罵媒》、《哭嫁》等。另外從旋律風格來看互助和民和三川地區又有所不同,互助的土族婚禮歌旋律起伏較大,偶爾還會有音程大跳出現,如《拉隆洛》中就有一處十度音程大跳,而民和三川地區的土族婚禮歌旋律風格較柔和、委婉一些,這可能和地域及氣候環境的差別有關。從結構來看都是樂段結構,有單樂句、二樂句、三樂句和四樂句樂段,通常三樂句以上就是樂句間的重復或變化重復。從調式來看,多為五聲羽調式,也有徵調式、宮調式、商調式和角調式。
土族婚禮儀式作為一種民俗文化和社會文化的表現形式,蘊涵著太多的民間習俗和文化,這是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和實踐活動中積淀下來逐漸形成的,他的嚴肅性、繁瑣性和程式性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品格特征。而這種文化品格又融進了各種藝術活動,起到了習俗傳承的目的。但是,不容忽視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也走進了曾經封閉落后的村莊,在這種外來文化的充斥和影響下,這些民間音樂寶藏無疑會受到沖擊和同化而喪失它的本來面目,所以對這些民間音樂進行調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會起到保護和傳承的作用。希望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這些民間音樂資源仍然以其獨有的風采獨樹一幟。
注釋:
①曹婭麗著.《土族文化藝術》中國戲劇出版社[M].2004:99.
[1]黃榮恩.中國民間歌曲集成.青海卷編輯委員會[M].中國ISBN中心出版, 2000.
[2]曹婭麗土族文化藝術中國戲劇出版社[M].2004.
[3]王文韜.土族婚禮歌研究——以青海互助方言區為例,音樂探索[J].2004(04).
陳璐,青海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
此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河湟流域音樂文化研究》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