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祎軒
(西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甘肅通渭境內《繡荷包》研究
胡祎軒
(西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民歌《繡荷包》流傳的歷史很久遠,在中國各省的民間歌曲選中,都能找到大量的《繡荷包》小調。甘肅通渭境內有四首《繡荷包》,它們以徵調式為主,具有顯著的西北調性特色,歌詞都表達了歌者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愛情的向往,通過對繡荷包的過程的描述來表達對在外親人或情郎的思念和盼歸之情。
通渭民歌;《繡荷包》
民歌<繡荷包>在全國各地有很多版本,在甘肅通渭境內有四首<繡荷包>,它們從古傳唱至今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逢年過節或有喜事的時候都會演唱,雖然四首<繡荷包>傳唱的鄉鎮不同,但它們擁有很多的共性。它們都是徵調式,在一個母體的基礎上每首《繡荷包》又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它們的歌詞也通過不同的方式表達對在外親人的思念和盼歸之情。
甘肅通渭境內的《繡荷包》體有四個版本,分別來自通渭縣華嶺鄉、通渭縣隴陽鄉、通渭縣榜羅鎮、通渭縣馬營鎮,由于出處不同,四首《繡荷包》各有各的風格,也有相同相似之處。

《繡荷包(一)》
這首《繡荷包》來自華嶺,從樂曲上看,曲子從第一小節到第八小節的低音“5”,是一個完整的樂段,而最后的四小節在整個曲子中起到了補充、錦上添花的作用,使整首曲子更加完整。整首歌的歌詞講述了姑娘為出門在外哥哥繡荷包的整個過程,通過這一過程表達了其對外出哥哥們的思念之情。每段歌詞都以“風吹楊柳萬呀萬千條”結尾,而這句詞在整首曲子中起幫襯作用,使歌詞和曲子更為完整統一。

《繡荷包(二)》
這首《繡荷包》來自隴陽,是七聲徵調式,樂曲是在<繡荷包(一)>的基礎上有所加花和點綴,大同小異,結構意義一樣,只是稍有變奏,從第一小節到第八小節的低音“5”樂句已經很完整了,最后四小節差不多是對前四小節的重復,對樂曲起到了補充作用。。歌詞開始以“初一到十五,十五的月兒高”為序引表現了姑娘盼親人歸的心情,也反映了當時成年男性出門在外謀生的社會現狀,每段后兩句歌詞的重復則是為了使整首歌更為完整統一。

《繡荷包(三)》
這首《繡荷包》來自榜羅是五聲徵調式,結構上與前兩首一樣但在風格上有明顯不同,最后四小節的重復也是為了使樂曲更為完整,曲子在結構上是完整的三句體.以“初一到十五,十五的月兒高”為序引,傳達了女子對外出情人的思念和盼歸之情。

《繡荷包(四)》
這首《繡荷包》來自馬營,是七聲徵調式,樂曲從第一小節到第八小節的低音“5”是一個完整的樂段,而之后的部分是對主體樂段進行了補充作,是整個樂曲更為完整。此首《繡荷包》每段詞都以“金葉子嗦,銀葉子嗦,金嗦銀嗦,錄蘭嗦,楊柳嗦,哎呀哎呀,我的小妹妹(小哥哥),依兒呦”補充句結尾,使整首歌曲更加完整統一,而補充句中“金葉子嗦,銀葉子嗦,金嗦銀嗦,錄蘭嗦,楊柳嗦”與《龍船調》中“金哪銀兒梭銀哪銀兒梭”在曲子中的作用有“異曲同工”之妙。
《繡荷包》小調流傳于各地的有近百首,但都圍繞著一個母題——“繡荷包”,其對情感的表達主要表現于三個方面為主:一是由于荷包是傳統青年男女定情信物,姑娘把精心繡制的荷包傳遞給自己的意中人,是一種情感的直白,男子接受荷包就意味著接受了姑娘的愛意,定了終身;二表現了女子對背井離鄉,外出謀生的親人或情人的思念之情;三是通過對自然景色、歷史人物和神話故事的描述,以抒發思念之情或表達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甘肅通渭境內的《繡荷包》的情感表達是注重對外出情人的相思之情及盼歸之情。四首《繡荷包》通過不同的形式表達出家中女子對外出親人的思念之情,《繡荷包(一)》和《繡荷包(二)》簡單講述繡荷包的過程來引出對親人的思念之情,而《繡荷包(三)》和《繡荷包(四)》都詳細講述了繡荷包的過程及荷包上的景物、人物及典故來引出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從樂曲上看《繡荷包(一)》《繡荷包(二)》《繡荷包(四)》結構和風格都是一樣的,《繡荷包(三)》在結構上與其他三首一樣,但風格卻大不相同,這四個曲子都是徵調式音樂,具有明顯的特色性質,主要突出了2、4和5三個音,給人一種悲情種種又帶有委婉的感覺的這樣一種風格。曲子結構簡單,多單一段式分節歌的曲式結構,由三句構成,樂句非常方整,通常都是第一句為稱述第二句是對第一句的對比,第三句式在第二句的基礎上稍加改動的重復并對前兩句進行補充,最后結束在了徵調式上。可謂“十里不同風,五里不同音”,“鑼鼓不出鄉,各是各的音”,甘肅通渭境內《繡荷包》體都是由口傳得來,是空間縱向特別是橫向的相傳,便勢必產生了些微的差別。即就相差無幾的,也由于通渭方言的因素,唱出來則相應表現了通渭人的歷史情懷和胸懷。
中國的民歌博大精深,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民族民間音樂寶庫中不可缺少的文化瑰寶,它不僅蘊涵了各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更是各民族生命、思想、靈魂的生動體現。“民間歌曲是佚名作者代代口頭流傳、沒有伴奏演唱的歌曲。……民間歌曲一般流傳在鄉村居民中,但是隨著都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民間歌曲也傳播到城鎮和工廠。”民歌的傳承實屬不易, 甘肅通渭民歌也是甘肅乃至西北民歌群陣中的一道山梁,我們要在原汁原味的繼承它的同時將它發揚光大,代代延續。
[1]許克儉.通渭民間歌曲[M]. (文中曲譜全出自此書).
[2]茅于潤.牛津簡明音樂詞典[Z].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1: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