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辰辰
(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論合唱中的假聲訓練
馬辰辰
(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音樂教育的關注度已經得到提升,作為素質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音樂教育在中小學所能夠發揮出的作用顯著,更是在新課程標準的推動下得到新的發展。
合唱;假聲訓練;音域擴展
首先要讓學生明白:歌唱的方式實際上是需要根據不同歌曲進行具體確定的,如果單純的認為歌唱是運用真聲或者假聲演唱顯然十分片面并且不夠科學。何為科學的歌唱方式,就是靈活運用真假聲轉換,即低聲區真聲多,高聲區假聲多,做好合理的過渡與銜接,方能夠更好完成合唱。在實際訓練中,筆者根據學生不同的藝術經歷,提出了以下三種引出假聲的方法:
(一)運用喊嗓和念白引出假聲
練聲在中國戲曲演員中經常被稱之為“吊嗓”,而如果詳細劃分“吊嗓”又被分為“喊嗓”與“念白”,這兩種訓練方式經常被運用到中小學合唱的假聲訓練當中。練習時運用某些元音或帶有這些元音的字練習,比如衣(yi)、呀(ya)、媽(ma)、咪(mi)等,采用的旋律多樣而隨意,一般采用由高往下或螺旋上升的方式練習。在這里選用的念白,要求所有的字都在假聲的位置上念。在進行念白訓練的過程中應該保證聲音處于一種放松、自然的形態,保證調門、亮度與寬度處于適當的狀態。
(二)運用高聲輕唱引出假聲
學生自然音域的上限一般在c2至d2,對于下面這條練聲曲

從1=bB開始,第一個音是f2,唱出這個高于自然聲區很多的音,只有兩種可能:一是用真聲喊叫(實踐證明,很少有人能做到),二是用假聲唱。要求他輕聲唱出這個音,儲備足夠氣息,中間不換氣,但絕不準用低八度唱出,從1=bB開始,向下降調練習。
(三)運用哼鳴訓練引出假聲
運用哼鳴訓練的方式引出假聲是一種在中小學當中普遍應用到的合唱訓練。在開展這一訓練的過程中應該保證大的音量,要求口腔處于一種松弛狀態,加強對弱音的有效控制。這一訓練過程也能夠有效控制腰腹肌,為假聲的發出奠定基礎。
(一)母音排序,循序漸進
1.在唱好“lu”、“lv”的基礎上
唱好“a”母音,利用“u”的感覺唱好“a”。

注意“lu”和“la”的統一,唱“la”音要輕,內口打開,音色aa線條的流暢。練習時體會 “lu”、“la”在口形上的變化。“la”母音容易唱白,將“la”放在“lu”后面,用“lu”作范音,使“la”在音色上盡量向“lu”靠攏,以求得共鳴的統一。
2.唱好“o”母音

“o”母音在音色上介于“u”“a”之間,在口形上要體會從“u”與“a”的區別。口腔要打開,內部張力與“u”“a”相同,不可松懈。
3.唱好“e”和“i”

“i”母音容易找到聲音集中的感覺,假聲比較容易唱,“mi”“me”“ma”口腔依次變大,“mi”的開口要比平常講話時的“i”大。“e”母音單唱時易白,現在將它填在“i”“a”中間,就是注意到它的過渡性。唱時嘴角稍微后咧。三個音不要有明顯的明暗對比,過渡要自然。同時要體會從“a”到“i”舌位的逐步調整。
4.母音綜合練習

在熟練掌握五個元音的發音時,將練習母音綜合練習,以達到共鳴統一的效果。
(二)借助哼鳴,統一聲區
在開展合唱訓練的實踐階段,充分借助哼鳴的方式所展現出的價值及作用顯著,在引出假聲部分的研究中已經對哼鳴訓練有了一個初步的認知,其主要是對弱音進行控制,要保持訓練過程中訓練者的口腔處于松弛狀態。這種訓練方法能夠保證聲音的轉換靈活程度,讓真聲與假聲得以有效協調與控制,確保聲區的有效統一。
(三)斷連結合,兩端擴展
楊鴻年教授在《合唱訓練學》中的“擴展音域的訓練”一節中列舉了23條擴展音域的練聲曲,其中21條包含斷音,可見斷音訓練對擴展音域的重要作用。楊先生列舉出“運用直線上、下行的旋律線條擴展音域”、“保持環節起音不變,運用音程擴大來擴展音域”、“利用旋律運動中的特征來擴展音域”和“利用八度‘翻唱’來擴展音域”等四種方法,并附有練習提示。
總之,擴展音域的方法很多,選擇從假聲突破,先擁有音域,再美化聲音的方法不失為一種好辦法。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加強氣息的深度,增強聲帶的張力,打開喉嚨就會使聲音亮而有力度。這時的聲音便是真假聲混合的聲音,是合唱要求的理想聲音,就達到:“高而不擠,低而不壓,弱而不虛,強而不炸”的境地。
[1] 楊鴻年.合唱訓練學[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2]鄒本初.歌唱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馬辰辰(1995—),男,漢,本科,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