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開敏
最近幾個月以來,劉老師常在饑餓時感到上腹部隱痛不適,一直持續到進食后方才有所緩解,進食后則常常感到上腹飽脹和噯氣。去了好幾家醫院就診,說法都不一樣,有的說是十二指腸潰瘍,有的說是慢性胃炎,也有的說是消化不良。無奈,劉老師只好去省人民醫院住院檢查。經過一系列檢查,排除了十二指腸潰瘍和慢性胃炎,也沒有發現胃腸道其他器質性疾病,最終明確診斷為功能性消化不良。醫生給予劉老師以抗抑郁藥、抗酸劑、促胃腸動力藥和助消化藥等藥物治療,輔以心理輔導和支持,取得了良好療效。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病機制十分復雜,已知的一些影響因素有胃腸動力障礙、內臟感覺異常、胃酸分泌異常、自主神經功能異常和精神心理異常等。在這些影響因素中,精神心理因素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甚至發揮著主導作用。
醫學專家指出,胃腸道是機體唯一由中樞神經、腸神經和自主神經共同支配的器官,其中既分布有感覺神經,又分布有運動神經,這使得胃腸道功能容易受到精神心理因素的影響,故而胃腸道有“情緒反應器”之稱。因此,當人們精神心理壓力過大,特別是出現焦慮、抑郁等精神心理障礙時,就會形成對胃腸神經功能與自主神經功能的干擾。胃腸神經功能紊亂可引起胃動力作用減弱,導致胃排空遲緩,使得患者出現早飽、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癥狀。胃腸神經功能紊亂還可造成胃動素分泌減少,反饋性促使胃泌素和胃酸分泌增加,刺激感覺神經而引起上腹疼痛不適。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使得迷走神經張力增加,容易引起胃腸動力紊亂,從而加重早飽、噯氣和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癥狀。
由此可見,功能性消化不良往往受到精神心理因素的影響,屬于心身疾病范疇。臨床觀察與研究均表明,患功能性消化不良者多具有性格內向、情緒不穩定及神經質等個性特征,發病多與壓力過大、人際關系緊張、遭遇生活事件或應激性刺激有關,常常伴有焦慮或抑郁。
醫生分析劉老師患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原因,發現的確是精神心理因素起著主導作用。原來,劉老師是一位大學教師,近期在職稱晉升時遇到了麻煩,使得劉老師十分沮喪,焦慮不安,心情壓抑。另外,劉老師的性格內向,往往將苦惱郁積于心中,難以化解,這也是其發生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原因之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療不能只看到腹痛、腹脹、噯氣而簡單地對癥治療,還必須從心理、生理和社會等幾個方面著手,挖掘深層次問題,了解有無精神與心理問題,有無焦慮與抑郁等精神障礙,從而更加科學合理地給予藥物治療和精神心理調節,將心理治療、抗焦慮抑郁治療和對癥藥物治療密切結合起來,以減輕患者的痛苦和不適,爭取良好療效,改善預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預防不僅要加強飲食調理,還要特別重視精神心理與性格行為方面的積極調適,以及時消除精神與心理因素的不利影響,降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