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青劍
歲月的包漿
文/陸青劍
位于貴州平塘的“天眼”(射電天文望遠鏡),首批觀測目標鎖定在直徑10萬光年的銀河系邊緣,那里已經是普通射電望遠鏡無法企及的地方,而“天眼”將來要瞄準的是河外星系甚至宇宙邊緣。在“天眼”面前,昔日被人們感嘆不已的時光隧道,此刻已變得微不足道。被拉長或被壓縮的時光,在天文學家的腦洞里有許多種可能,這與作家的奇幻思維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科學的現實與生活的浪漫,有時在人類的情感深處,是可以同頻共振的。
時光于地球而言,更多的是關乎歷史、現實與未來,如同一根數軸,某年乃至某個世紀的刻度,代表的是地球旋轉的次數,這個次數如此龐大,令人深深敬畏。想象這個數軸切實存在于地球的萬物中間,或者說地球上的萬物在這根數軸上誕生、奔跑、死亡,人們的視野就會驟然開闊,一切物質的、非物質的東西就會顯得無比珍貴起來。比如說,人類曾經生息不已的家園,在時光的雕刻之下,定格成某種形態,讓后來的人們對之產生種種遐想,甚至覺得很有必要深究其來路一番。
遇到陽光的露水會悄然消失,但人類曾經生存的家園不會如此易變。這樣的判斷,是基于人類必須遵循先祖的生存法則而延傳下許多可供回憶、參考、瞻仰的元素的,比如很古老的鎮子和村子,它們在某處若干年,曾經的樣子一直在時光之軸上延續著,即便有變化,也與以往差異不大,一條街巷,一棟房子,一座牌坊,甚至一個茶壺,都留存著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余溫,仿佛昨日張三豐路過,腳步聲和笑聲依然蕩于耳畔。
檢驗人類的遺忘程度和堅守情懷,古鎮的遺存狀貌是最好的一把尺子,曾經的癲狂與堅守,在這把尺子的刻度之下一覽無余,被破壞的,被保護的,在時光之軸上發生劇烈沖突。好在人類的最大優點是善于自我警醒、自我修復,當精神取向出現裂隙,會及時反思當初,然后拿出誠懇的態度彌補缺憾。今天人們看見古鎮仍風姿綽約,其實就是修補或守望的結果。望著城墻的舊貌和新顏,人們會下意識地對古鎮的過往回溯一番,在一聲輕輕的嘆息中,更多的是感喟如今還能在時光之軸上流連,并會發現一些有趣節點和奇聞軼事,然后,飲一壺老酒,與詩共舞。
古鎮神秘,是因為時光和歲月的包漿。因為過去永遠不會再來,所以人們對曾經的云天和氣息顯示出特別的興趣。或搖擼于古鎮水道,或策馬于古鎮驛路,或執傘于古鎮大榕樹下……這些畫面已變成經典,縈回在人們的夢中,誘惑人們心生向往和憧憬。于是有個聲音仿佛在回響:在時光之軸,總有一刻屬于艷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