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萍鄉市上栗中學 孫見鈴
從教案到課堂設計:談語文教學理念的革新
江西省萍鄉市上栗中學 孫見鈴
以前,我們都將備課的主要目標定為寫好一份完整、甚至完美的教案,現在,我們已經用一個新名詞來代替它,那就是“課堂設計”。從字面上理解,教案和課堂設計是有差別的,這種差別在于,教案更加重視的是將課堂所要講授的知識譜系的準備,以及教師對自己課程展開中的預先設計。這種理念是從50年代引進前蘇聯的教育理念就開始的,并且由于很多人在操作中默守陳規,導致教案的編寫及其運用都陷入“重教輕學”的窠臼。所以,目前基本上從理念上來講,都已經用“課題設計”來代替教案了。這種代替是否真的能實現教育理念的真正革新,本文從高中語文的教學理念在教案和教學設計上的變化來談談這個問題。
我們都知道,教案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將教師課前對于即將教學的內容進行有效準備,以備在上課中能更好地進行教學。所以,以前很多學校都給教師配備教案書。某種層面上說,這能為教師提供非常豐富的參考資料,從而幫助老師們更有效地掌握相關知識點和相關材料,從而更好地開展教學。但是恰恰相反的是,很多老師借助參考書之便利,完全不備課或者草草備課,照搬套用已有材料,根本沒有考慮到教學的實際需要。這是我們反思教案的第一層意思。
反思教案更重要的是那種認真備課,資料豐富,而且對課堂教學的環節等進行了完整設計的教案,這種教案更有它的弊端。比如,很多老師為了引出某個與課文相關的話題,就設計一些師生的對話,在教案上寫好一問一答的問題和答案。這些對話看似一種比較好的導課方式,但是,基本上這些問題都是屬于開放性不強、僵化而無心意的問題。這種教案就是單一而無意義的。講課應該是一種生產過程,語文老師的課程更是如此,備課中產生的教案是教師根據上課的內容,對即將展開的教學的一次預演,而且通過這種預演發現需要補充哪些材料、需要采用哪些方法、需要針對學生的現有知識和能力情況做哪些前期工作。但是這并不能讓老師就可以一勞永逸地開始走上講臺,更為重要的,我們常說對課堂的駕馭,這個能力說的就是能夠在充滿變化和未知的課堂教學中,老師能根據講授內容和所準備的材料,應對講課教學中學生可能“不按套路出牌”,老師如果僵化于教案的既定設計路線,那么整個課堂將會了無生趣。比如,在講授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的時候,關于作者“心里頗不寧靜”的理解,一般來講都是采用的歷史分析法,結合寫作文章時的時事與作者對社會歷史的關心來談。但是,萬一有學生并不這樣理解,而是有其他想象呢?老師該怎么辦?這就是一個核心的問題,如何理解教和學的關系與平衡。我們常說要從以老師為中心轉入以學生為中心,這是改變過往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習慣,更加注重學生在學習中的感受和需要。
所謂的課題生成性,乃在于課堂教學不是教師按部就班地將教案的內容講完就算完成,而在于你的課堂生成了什么,也就是學生獲得了什么?教師和學生從課堂獲得了什么共同的東西?有沒有共鳴和爭論?有沒有留下問題?有沒有給學生開啟新的思維方向?這些才是教學設計需要完成的目標。所以,以高中課程魯迅的《<吶喊>自序》為例,一個中規中矩的教案無非達到的教學目標就是把這篇文章的背景、文章內容、意義等告訴學生。這個與給學生一堆資料讓他們自己看看沒有太多分別,無非是老師適當的做了一些解釋,幫助他們理解而已。教學設計則不一樣,比如,《吶喊》中包括哪些文章,我們的教材中有沒有學過一些?把一些文章的重要段落截取出來,以對應于《吶喊》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表達,對照著理解?;蛘?,讓學生根據課文中的某些觀點、情感表達,去小說集中找相應的小說來映照理解。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學課堂既有一定的知識譜系的講授,也讓學生自己參與到材料閱讀和理解之中。特別是要留給學生思維和探究的空間,這是課堂具有生成性的關鍵。
這就是理念和實踐的革新,或者說是對過往僵化的教案式教學的超越。強調課堂應該有生成性,是對教學設計最根本的要求。那么這個生成性如何達成呢?
生成課堂現在成為一個時髦概念,但對于課程設計如何讓課堂具有生成性,這卻是一個還需要努力探索的問題。就高中語文來講,我們首先要明白的是課堂需要生成什么?知識?情感?方法?事實上,從高中語文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來講,語文課給予學生的東西是非常豐富的,不僅僅是一定的知識就能涵蓋,它是一個立體的、多維的、綜合的效果呈現。從這個角度來講,課堂的生成性就是多元化的。比如,在一首詩歌大教學中,課堂的生成體現在學生對于詩歌的理解、審美愉悅、乃至于對同類的、相近的詩歌的對比賞析和審美過程。在一篇散文中,學生可能會獲得情感的共鳴、文章的內容和形式的分析與把握等等。這里所強調的生成性,一定是動態的教學結果,以及教學之后學生在學習方面的有效延伸。比如,在戴望舒的《雨巷》這首詩歌的教學中,詩歌的每一個意象都需要讀者去認真體味,丁香花是什么樣的花?那個結著仇怨的姑娘是什么樣的仇怨?詩歌中的姑娘在你腦海中是個什么樣的形象?這些都是基于詩歌本身,讀者需要的閱讀聯想。每一個人的閱讀體驗都是不一樣的,教學設計就是要鼓勵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的閱讀體驗。戴望舒作為現代詩歌的主要代表,他的詩歌除了《雨巷》之外,還有其他的優秀作品,學生在課堂中學完了《雨巷》之后,能否被激發起再去閱讀戴望舒其他作品的激情呢?這些就是生成性課堂的體現。
高中語文教學,在從教案向教學設計轉變過程中,必須要堅持從理念到實踐的全面革新,走向生成性課堂,才能真正提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