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司馬童
“查之失嚴”自然“法不責眾”
文 | 司馬童
據媒體報道,目前,不少地方由于公立幼兒園嚴重不足,民辦合規幼兒園又僧多粥少,或是收費不菲,一些幼培機構紛紛掛羊頭賣狗肉,辦起了事實上的“全托”幼兒園,而且還將開展系統化的知識授課當成招生亮點。
以北京市為例,北京市明確要求,全日制幼兒園必須具備“獨立園址”“開辟沙地、戲水池、種植園地”“戶外活動場地安全、人均綠地面積2.5平方米”“光照充足”等條件。而記者暗訪的五家幼培機構中,沒有一家符合上述條件。北京如此,其他城市的現狀也就可想而知。
如此的辦學條件為什么招生還能門庭若市呢?其中癥結就在于一些家長在所謂的“不輸在起跑線”思維的驅使下,即使小學入學不搞測試,也愿意將競爭提前到幼兒園階段。家長們對社會幼培機構的違規“全托”早教,非但不憂其“誤人子弟”,而且還“趨之若鶩”。
面對大量幼兒涌入早教機構,作為教育管理審查機構,不能因為“法不責眾”而放寬準入要求,降低門檻;教育主管部門的眼睛不能僅盯著正規幼兒園的教學管理,也應花大力氣整治那些社會培訓機構的“渾水摸魚”。對此若是睜眼閉眼,不管不問,只會使孩子受罪遭殃,也不利于幼教質量的全面提升。因此,針對目前幼培機構的監管部門不明確,以致某些違規行為處于“性質難界定、監管存空白”的治理盲點與難點的問題,有關部門應通力合作,務實施治,絕不能讓亂象變成“常態”。
幼兒教育應該培養孩子什么?一要養成好習慣,包括生活、衛生和學習方面的習慣;二要重視智力開發,重在探索和體驗學習的過程;三是保持身心健康,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不斷增強其適應能力。在幼兒階段,注重了這三方面的收獲,比學到多少漢字、強記多少英語都重要得多。從這個意義上說,全社會也應形成共識,不能因為不想輸在起跑線上,不能因為正規幼兒園暫時存在的入園難,就稀里糊涂地認可了這種違規施教。
(作者系媒體評論員,本刊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