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劉義杰
學前教育供給側改革須提速
文 | 劉義杰
幼培機構變幼兒園,恐怕不僅是新聞報道中北京地區的“特色”。學前教育公共政策一直存在兩個完全不同的思路,一是“供給激勵”,一是“需求干預”。單方面關停教育機構,就是一種“需求干預”。在目前幼兒園學位緊缺的情況下,這樣的干預,無疑會導致一些幼兒“無園可上”,或者為爭搶學位而上演“拼爹游戲”。面對大量的市場需求,僅靠關停校外教育培訓機構也不是長久之計,關鍵還在于加大力度提供學前教育供給。
加大學前教育供給,就是要建設更多幼兒園,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幼兒園學位。學前教育供給側的改革,不只是一個量的問題,更是一個質的問題。民辦幼兒園的發展面臨著極大的瓶頸,那就是一漲價,家長就喊貴,而不提價,民辦園往往難以保證高水平的教學,甚至難以維持運營。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公辦園有財政的補貼,而民辦園則沒有財政補貼。民辦園漲價往往由于人力成本的逐年提高。而要化解這一難題,就必然要求政府將民辦幼兒園也納入財政補貼范圍。各地家長眼中的“好園子”無不是政策紅利帶來的利好,不管是在幼兒園拿地、減免稅費上,還是在幼兒教師的培訓上,莫不如此。而將更多的民辦幼兒園納入普惠園也就成為了加快學前教育供給測改革的關鍵。
2010年,成都打破公辦園與民辦園界限,創新發展政府定價的公益性(民辦普惠性)幼兒園,同時建立了公益性幼兒園認定、扶持及考核機制,多途徑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截至2014年底,成都市公辦和公益性幼兒園已達920所,在園幼兒達23.4萬人,滿足了75%的成都戶籍幼兒就讀公益普惠性幼兒園的需求。將民辦園納入統籌管理,不分公辦和民辦,只按人頭進行補貼;充分借助社會力量,通過大力發展普惠性幼兒園,讓更多的孩子享受到實惠和良好的學前教育,成都打破公辦園與民辦園界限的做法無疑值得借鑒。
社會上不乏有志投身于學前教育的人士和資本,關鍵是如何將這些人和資本充分的利用起來。當普惠園足夠多之時,幼培機構變身的幼兒園不用太多干預,也會被市場所淘汰。
(作者系出版社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