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朝陽
改變競爭機制
——讓孩子們喜歡同學
文│郝朝陽
“高尚的競爭是一切卓越才能的源泉。”當今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一個沒有競爭意識的人是很難適應社會生活的,從小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是不可缺少的教育內容。近年來,北京市朝陽區第二實驗小學通過多種措施培養孩子正確的競爭意識,保持孩子原本純真無邪的品性和空靈飄逸的靈魂,讓孩子童年純真、潔白的友誼之花在競爭的環境下依然燦爛綻放,讓教育對生命最本真、最美好的狀態的尊重和虔誠得以展現。
殼牌石油策劃經理蓋亞斯曾說過:“唯一能持久的競爭優勢是勝過競爭對手的學習能力。”學校在培養孩子競爭意識的同時,要改變競爭機制,提高孩子的自身學習能力,促進孩子良性競爭習慣的培養和形成。為此,學校建立了一個良性的競爭機制。這個機制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公平、公正、公開、公心。公平,即對每個學生一視同仁;公正,即建立公正的競爭機制;公開,即競爭是對全體師生而言的;公心,即用公正平等之心對待每一個人。
對于各項評比競賽,學校盡量都采用“達標”的方式,即設立條件和標準,孩子只要能達到這個標準,就能獲得獎項,不受名額限制。這樣鼓勵學生與“標準”競賽,而不是與同學競賽,不斷地挑戰與超越自我。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都愿意看見,甚至幫助其他同學一起達標,希望大家都好而不是自私地只想自己好。
在培養孩子競爭意識的過程中,要培養孩子健康的競爭心態,應該讓孩子明白,有勝利必然有失敗。勝利時,不洋洋得意;失敗時,也不垂頭喪氣。競爭不應是狹隘的、自私的,而應是齊頭并進,以實力超越。沒有良好的協作精神和集體信念,單槍匹馬的強者是孤獨的,是不易成功的。
一位資深體育教練曾經這樣說過:“競爭對手是每個運動員最好的教科書,誰要想戰勝競爭對手,誰就得向競爭對手學習。”教會孩子善于向競爭對手學習,這不僅是方法的問題,還是視野問題、思想問題、境界問題。引導孩子去學習競爭對手身上的優點,把對方當成自己學習上突破的一個動力,這樣孩子就會收獲人際和學習的雙成功。
在競爭中展現出自己的自信與勇氣,懂得尊重對手就是尊重自己,贊美對手就是肯定自己的道理,把競爭對手當作自己的朋友,這不僅有利于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性格,而且還有助于孩子增強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
有一種“龜兔雙贏理論”,龜兔賽了多次,互有輸贏,后來,龜兔合作,兔子把烏龜馱在背上跑到河邊,然后烏龜又把兔子馱在背上游過河去,這就是“雙贏”—競爭對手也可以是合作伙伴。
為了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學校鼓勵孩子多參與集體競賽,為集體的取勝盡最大的努力。以班、組為單位的智力競賽、體育比賽等,是一種集體競爭行動,學校要求每個人既要發揮最大的潛能,又要相互合作協調,使整體取得成功。目標是既要戰勝對方,但又不能損害對方,孩子從中可以學到許多競爭的方式,比如平等、公正等,從而促進孩子競爭與合作意識的形成。
從教育效果的微觀角度看,采用合作與競爭相結合的教學策略比單純采用競爭策略的效果要好得多。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學習效率自然會提高。同時,合作競爭也有利于協作精神,誘發學生之間的互幫行為。
老子曾說過,“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筆者想這應該是競爭的最高境界,人的進步在于不斷地超越自己,而不是和別人一爭高低。教育者的責任是在不打擾孩子的自我發展的前提下,給孩子一些助推力,即教育常說的要給孩子良好的啟蒙教育,呵護好兒童的好奇心,發展孩子的自由意志,讓孩子有幸福感—這些教育學上恒定的真理,正是發掘孩子內在潛力、成全他未來競爭力的最簡單最重要的手段。
(作者單位:北京市朝陽區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