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振華
用情感構建教與學的紐帶
文│毛振華
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自然要關注人的情感。當前,在農村學校,留守兒童較多,他們或者缺乏父愛母愛,或者祖輩過分溺愛。尤其是單親家庭和貧困家庭學生,由于愛的缺位,他們往往心智畸形,逆反心強,不接受老師和長輩的教育,抵觸情緒嚴重,教和學兩方面都嚴重受阻,這種局面令許多教育一線的同行頭痛不已。如何改變這種被動的教育僵局?我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總結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情感教育鏈:感化——欽慕——信賴——學習。
全面了解學生 了解學生是感化的前提。作為教師,只有全面地了解學生,才能因材施教,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解學生,既要了解他們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還要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家庭背景、生活狀況,以便施教時對癥下藥。
真誠地關心、幫助學生 真誠地關心、幫助學生是感化的關鍵。農村學生,大多是留守兒童,教師如果能在生活上時時關心、真誠幫助,在學習上事事關注、多多指點,在心理上常常疏通、正確引導,不知不覺中,老師就成了學生的知心者、自己人。交往的增多使師生心理距離拉近,師生內心世界就會架起一座情感金橋。
樹立高尚的人格 高尚的人格是讓學生欽慕的根本。在師生交往中,教師的影響往往是潛移默化的,教師高尚的人格魅力會讓學生欽慕不已,從而對學生產生持續的良性影響。教師胸懷要寬廣,對違紀和犯錯誤的學生,一定要教育為主,懲戒為輔,要寬宏大量,點到為止。課堂上是學生的老師,課外時做學生的朋友。喜學生所喜,憂學生所憂。
擁有淵博的知識 淵博的知識是讓學生欽慕的動力。教師淵博的知識,幽默的語言,獨特的見解會讓學生對你敬佩不已,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就會以你為榜樣,十分樂意與你交往,十分愿意聆聽你的教誨。實踐證明,具有廣博學識的教師,大多數都是學生欽慕的對象。
放下架子,平等交流 平等交流是產生信賴的基礎。教師如何與學生平等交流呢?
首先,交流要少一些條件和約束,多一些自由和隨意。要少受時間和地點限制。其次,交流要少一些忌諱和做作,多一些真誠和豁達。交流的內容要廣泛,交流的態度要真誠,交流的形式要多樣,交流時要尊重學生。
通過與學生真誠平等地交流,教師就可以打開學生的心扉,了解他們的苦樂,從而肯定他們的長處,糾正他們的錯誤,引導他們快樂健康地成長,他們就會感到教師是自己最可信賴的人。
勇于追求公平、公正 公平處理每一件事情,是學生信賴老師的保障。在一個集體中,個體差異難免很大。但是,集體的制度(制度本身要公平)是針對每位成員的,任何人(包括教師本人)必須共同遵守,不能例外。因此,教師在處理問題時,一定要做到一視同仁,不私愛,不偏袒,更不能刻意為難個別問題學生。其次,教育者要追求公平公正,敢于打擊自私自利和有損公平公正的作風習氣。營造一個健康、公平的氛圍是絕大多數學生的愿望,教師也因此也會贏得學生長久的信賴。
“學”就是效仿,“習”是指從自身實踐經驗中獲得知識技能。人類的學習過程是一個自覺行動,積極參與,主動獲取的過程。如果學生不自覺、不積極、不主動,就不會產生學習的行為。因此,讓學生自覺、積極、主動地參與是教育成功的關鍵。在教師與學生的長期交往中,通過感化——欽慕——信賴的情感歷程,雙方既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基礎,又為學生自覺、積極、主動地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教師真誠的關心、幫助拉近了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可以使學生內心受到感動。教師高尚的人格,淵博的學識會令學生產生一種欽慕之情,從而使情感教育變得簡單而輕松。教師放下架子,與學生平等交流,在具體工作中堅持追求公平、公正,學生就會很自然的信賴教師,從而自覺、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學習教師的寬廣胸懷,學習教師的和善待人,學習教師的公平公正,從而樂意從教師那里學到知識,提高能力,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如此,我們的情感教育便結出了累累碩果。
(作者單位: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區團結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