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誠
凄美背后是齷齪臺灣殉情案
●李誠
1950年1月13日,臺北市郊區的一位農民和往常一樣去田里勞作,經過淡水河岸時,他看見岸邊的草叢里有一具女尸,忙向警方報案。警方勘察后認為這名女子乃自殺身亡:死者用一根白繩自盡,繩的一端綁在河岸石柱上,另一端綁在自己的脖子上,躍身而下。現場還有兩封遺書,短的那封是“致臺灣廣播電臺張白帆先生”;另一封萬言遺書是“致陳素娟”。警察調查得知,死者為陳素卿,21歲,桃園縣人。
桃園陳家是當地有名的望族,陳素娟是死者的妹妹。事實上,這封“致陳素娟”遺書是陳素卿寫給父母的。通過遺書內容,大致可以推測出陳素卿自殺的緣由——陳素卿喜歡上了已有家室的外省人張白帆,由于家人反對,她決意一死。
之后,兩封遺書被島內報紙全文刊登,還配上了張、陳兩人的照片。臺灣大學校長傅斯年看后,極為感動,聯合一批知名教授發表公開信,譴責本省人對外省人的偏見,甚至建議將陳素卿葬于臺大校園,作為純情的典范。迫于社會壓力,陳素卿的父親不敢親自出面領尸。
臺灣當局眾多要員都出席了陳素卿的葬禮,傅斯年還題寫了挽聯,甚至張白帆也被要求以“未亡人”的身份參加葬禮,題寫了“千古情癡”的挽額。臺灣當局如此大肆宣揚陳素卿案,目的就是為消除本省人和外省人之間的隔閡。一時間,張白帆和陳素卿被稱為臺灣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但不久,當地報社的一名記者發現陳素卿案遠非殉情那么簡單。最初,他覺得遺書的文筆很好,而陳素卿只受過日文教育(日本占領臺灣期間,對臺灣人進行殖民教育),中文較差。此外,陳素卿的妹妹叫陳素絹,而不是遺書中的“陳素娟”,她怎么連自己妹妹的名字都寫錯了?最大的疑點是:案發后,張白帆總圍著一條圍巾。
一天,警察乘張白帆不備,突然將他的圍巾扯落,竟發現他脖子上有一道勒痕,案情急轉直下——原來,陳素卿自殺,是和張白帆約好的雙雙殉情,遺書由張白帆寫好,陳素卿抄寫。一切準備就緒,張白帆系繩子時,偷偷給自己的繩子打了活結,而幫陳素卿打的(一說是陳素卿自己打的)是死結。案件告破,張白帆先以“謀殺罪”被判處死刑,后在律師的辯護下,以“幫助自殺罪”被判處七年半的徒刑。
這個真相讓臺灣當局尷尬無比。他們本想借此消除外省人和本省人之間的矛盾,結果卻進一步激化了矛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本省人嚴禁女兒與外省男人交往,認為他們都是負心漢。后來,陳素卿案被改編成多部電影,其中一部名為《少女殉情記》。臺灣當局認為影片涉及“敏感話題”,未讓公映。直到20世紀80年代,該片才解禁。
當年揭露案件的那名記者也因此受到牽連,于1966年被臺灣當局以“叛亂罪”為名逮捕,獲刑12年。他的妻子也被牽涉,在獄中自殺。
張白帆的命運也好不到哪兒去,出獄后,他已由翩翩美男變為禿頂之人,改名為“張平”混跡于島內的文化出版界。他與李敖做過同事,但兩人關系不佳,李敖在演講時稱之為“這么壞的一個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