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報道組
曾經,他是一位對越作戰的英雄,在戰場上英勇殺敵,榮立一等功;如今,他又奔赴扶貧攻堅的戰場,為精準扶貧殫精竭慮.
他,就是永新縣白堡村第一書記高柳珠。2012年他在靖安縣茶子山村擔任第一書記,如今又來到羅霄山下為精準扶貧做貢獻。

白堡村新貌
他自擔任白堡村第一書記以來,堅持與群眾同甘共苦。經過實地調研找到了制約鄉村經濟發展的瓶頸。扶貧工作得到了單位黨委和領導的支持,他積極協調籌集幫扶資金500萬元,帶領工作隊員和群眾,以基礎建設為突破口,修建白堡大橋,打通、硬化了8個村民小組間11多公里的山路,搭建了致富平臺。同時,他還帶領群眾依托合作社參與生態牛養殖,發展支柱產業。把致富帶頭人納入黨員發展計劃,壯大黨員隊伍。建檔立卡,一戶一策,實現精準幫扶。他積極宣傳黨的脫貧攻堅政策,敢講“大道理”,會講“小道理”,既講幫扶又講感恩。他結合工作實績,開展特色活動,扶貧扶志,給困難群眾帶來了希望,激發了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
他以村為家,把群眾當親人,對扶貧工作滿腔熱情,被干部群眾贊譽為“自家人、貼心人、干實事的人”?!爱敱蛘淌怯⑿?,精準扶貧當先鋒,戰罷靖安戰永新,羅霄山下立新功?!边@是對高柳珠扶貧工作的真實寫照。
白堡村位于羅霄山下,是永新縣遠近聞名的貧困村。貧困落后的原因,一是基礎設施發展滯后,8個自然村里沒有一寸水泥路,村組道路沒有貫通,與外界互通的只有一座簡易的吊橋,生產生活物資運不進來,農林牧產品運不出去,70%的農田撂荒。二是產業結構單一,產業特色不明顯,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來源還是依靠傳統的農作物種植和家禽養殖,整個村沒有致富帶頭人和支柱產業。三是黨員干部老齡化嚴重,全村已多年未發展新黨員,缺少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領路人。四是群眾信息閉塞,精神文化生活較匱乏,自我發展、脫貧致富能力較弱,缺乏脫貧致富的信心。五是村集體經濟貧乏沒有一分錢的收入。

高柳珠走訪貧困戶征求新農村建設意見

高柳珠指導村里生態牛養殖
通過調研,他找到了白堡村致貧的原因,他帶領工作隊制定出了《2015-2017年白堡村幫扶工作規劃》、《2015-2017年白堡村幫扶工作實施計劃》,接著,又分別組織召開了支部大會、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征求《規劃》《計劃》意見。意見統一后,他決心帶領群眾以基礎建設為突破口,打通村、組間11多公里的山路并全部水泥硬化,為村民鋪設致富路。修建白堡大橋,為村民架起黨與百姓的連心橋;組建合作社,依托合作社發展生態牛養殖產業;建立貧困戶信息卡,實現精準扶貧;培養積極分子,把致富帶頭人納入后備黨員發展對象;開展文化活動,加強農技培訓,扶志與扶智相結合。
他把《規劃》、《計劃》和想法,及時向單位黨委進行了匯報,積極爭取單位黨委、領導的支持。黨委書記、主任陳德勤、分管扶貧工作的副主任李曉剛、文翠萍和機關黨委的領導,他們深入一線,走村串戶,訪貧問苦實地調研,察路看橋,修訂規劃,帶來了黨對貧困村的關愛。他積極協調幫扶經費,在經濟下行、企業經營困難的情況下,委里拿出了500萬資金用于對白堡村的幫扶。其中300萬用于白堡大橋建設;100萬用于村、組10公里道路聯通硬化;40萬用于生態牛養殖;30萬用于精準扶貧;30萬用于美麗鄉村建設。當村民們得知幫扶規劃、計劃后,直夸高書記是咱自家人。
突破口找到了,決心下定了,經費落實了,接著他跑縣進城,要項目,找政策,在縣鄉兩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在村班子集體的努力下,很快村組公路、白堡大橋立項,并開工建設。目前,連接8個自然村的公路已硬化,家家戶戶都通了水泥路,過去祖祖輩輩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腿泥,行走在泥濘里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白堡大橋建設也已經接近尾聲,橋板已鋪架完畢,黨和山區人民群眾的連心橋正在架起。

白堡村貧困戶的笑臉

貧困戶致富路上的幸福羊
接著,他又說服村里的致富能手,與村干部商議,組建農村專業合作社,發展生態牛養殖。合作社成立了,但貧困群眾卻苦于沒有資金,參與熱情不高。于是,他想出了依托合作社讓貧困群眾參與生態牛養殖的辦法,由幫扶工作隊出資,村委會代表幫扶工作隊持股作為甲方,貧困戶作為乙方。甲方負責提供牛苗,資產歸村集體所有,用于擴大再生產。協議中規定,甲方負責生態牛品牌注冊、防疫、政策兌付、養殖培訓、意外保險。為了保障貧困戶的利益還特別規定了每頭牛養殖的保底收入為2000元,收益超出部分按7∶3分紅,養殖戶得大頭。既解決了集體經濟積累的問題又解決了貧困群眾缺少資金的難題。幫扶工作隊還無償為48戶貧困群眾發放了3000元產業股份金,用于持續幫扶,讓村民吃下定心丸。貧困戶則只需負責養好牛,享政策,得收益,享獎勵。真正做到了扶上馬送一程。去年48戶貧困戶僅產業扶貧一項就戶均增收2100元。今年又對生態養牛方案進行了升級,改去年“依托合作社養殖”為“參與合作社養殖”,改變過去“保姆式”幫扶為自主式幫扶。

省國資委幫扶建設的白堡大橋
白堡村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橋通了,路寬了,撂荒的土地復耕了。新農村建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村黨組織得到了加強,黨員隊伍發展壯大。村里最大的變化就是大家的錢包鼓了,臉上的笑容多了。轉眼他到白堡村扶貧已經三個年頭了,他付出的艱辛努力,也獲得了沉甸甸的收獲。從與村民的閑聊中,他感覺到了貧困群眾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希望。高柳珠也成了群眾眼里的實干人。
隨著對貧困群眾的熟悉與了解,他發現在困難群眾中出現了等靠要的現象,他感到要真扶貧,必須把扶貧與治懶、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于是,他從宣傳好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入手,讓貧困群眾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增強了貧困群眾脫貧信心。同時,他也講勤勞致富,講關心幫助也要講感恩,講良心,既講大道理又講小道理。
在幫扶過程中他堅持突出重點,培養典型,讓榜樣說話。他經常宣傳致富能手肖照球、貧困戶陳繼山、黃興山等勤勞致富的事跡,以他們為榜樣,激發了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
他把經常性思想教育與特色活動相結合。把宣傳教育與實際作為相結合,用實際工作做支撐,定期召開貧困戶大會,利用會議開展思想教育,匯報扶貧工作,部署工作任務,提出新的要求,把大會開成一個鼓勁的大會。去年幫扶工作隊還結合“全國扶貧日”,開展“賽牛大會”,評選養牛狀元。利用春節走訪慰問,發放產業扶貧股份收益。豐富了教育形式和內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他常常說,你把村子當自己的家,村子里家家戶戶都是你的家,你把貧困群眾當親人了,為親人工作也就快樂了。藍卡戶魏松林,是他的幫扶對象,今年64歲,孤寡老人。去年春節前,網上到處傳說有極寒天氣,看到這個消息,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的幫扶對象。他急忙買好棉衣棉褲趕回村里,說服他換上新棉衣褲。此后,他和老魏成了好朋友,今年春節后第一次回到村里在路上遇見老魏,老魏攔下他,摸索著從懷里掏出了一根煙遞給他。
他在與群眾接觸的過程中,經常與群眾拉拉家常、問寒噓暖,見面就能認出老李、老張,開口就能叫出張三、李四,他的一言一行、舉手投足都給貧困群眾帶來希望、溫暖。
他常說,無論你在哪里,都要熱愛那段時光,并擔負起那段時光里的責任。他為貧困群眾脫貧而而努力工作著,為帶領群眾共同奔小康而拼搏著。他熱愛這片希望的田野,為她興旺,為她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