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華林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近年來,萍鄉市牢固樹立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發展理念,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發展的目的和歸宿,以空前的決心、空前的力度、空前的投入,打出了一套套民生組合拳,使200萬萍鄉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了更多的亮堂感、獲得感、幸福感。其中,尤為驚艷的是城區背街小巷綜合整治,一條條背街小巷的陸續完工,將昔日的“雜亂街”變成了“幸福街”,“破敗巷”變成了“民生巷”,“被遺忘的角落”變成了“最靚麗的風景”,得到全市百姓的夸口稱贊。


萍鄉市堅持讓群眾參與、受群眾監督、請群眾批評。一方面,尊重社情民意。施工前,由街道、社區組織召開征求意見座談會及改造項目聽證會、論證會90余次,征求意見300余條,針對群眾最關心、最亟待解決的問題制定改造方案;在施工中,堅持文明施工,先抑塵降噪再動工建設,并主動接受群眾監督,不斷完善現場管理、改進施工方法、優化交通組織,盡量減少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同時根據百姓的實際需求適當擴大施工面積以實現從居民家門口到道路的無縫對接。另一方面,帶動群眾參與。發動群眾做群眾的思想工作,由社區、居委會干部帶頭,許多居民自覺利用父子、兄弟、妯娌、鄰里、朋友等關系,化解拆除違建、施工改造等過程中的矛盾糾紛;讓群眾參與監督管理,由群眾評判改造整治效果,增強了群眾參與改造建設和成果維護的主人翁精神。
堅持先規劃后建設。通過“一街一設計、一巷一方案”,呈現每個街巷特有的文化氣質,有效避免了“百街一面”的同質化情況發生。堅持先地下后地上。工程雨污分流、管線預埋和病害處理等地下工程扎實到位后,才允許啟動地面工程,杜絕工程隱患、避免反復開挖。堅持先示范后推廣。建設采用以點帶面的方式進行,先從市級層面打造三條高質量、高水平、高品質的示范樣板街巷,再設立標尺、樹立參照、總結經驗,向全市和各縣區推廣。科學的過程管控,提高了改造工作的可操作性、可復制性和可推廣性。
對易內澇社區參照海綿城市設計要求進行整治。方案設計階段同“海綿城市”設計單位緊密對接,充分利用園林、綠地、濕地等生態資源,使用透水瀝青、透水水泥、透水磚等海綿產品,下水道及其它附屬設施均按照“海綿城市”設計要求進行設計,設計方案報規劃部門和市海綿辦審核,規劃部門和海綿辦在5個工作日內予以回復;施工階段監理、設計和管理單位聯合做好把控,確保“海綿體”施工到位;工程驗收階段嚴格按照“海綿城市”標準進行驗收。改造后的巷道能夠充分發揮其生態功能,成為萍鄉“海綿城市”整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背街小巷綜合整治集聚了“六化”和“六結合”等多元要素。“六化”即“硬化、凈化、亮化、綠化、美化、文化”;“六結合”即與“下水道、管線、雨棚、店招、立面、房相”相結合進行改造。對下水道進行雨污分流改造或清淤,確保排水暢通;對破損路面進行修復,路面攤鋪瀝青;對廣告招牌和各類管線進行規范,能下地的管線先下地;對未安裝路燈的安裝路燈;對有條件的適當進行綠化;對道路兩側房屋進行立面改造,設置不同文化主題的宣傳長廊,突出文化特色,打造市民滿意的精品工程。改造中,為提升“美化”“文化”檔次,加強同市民群眾的互動,邀請萍鄉學院藝術系學生在巷道兩側墻面進行手繪創作;為確保管線治理到位并形成長效,施工過程中預留了管線安置空間,預埋九孔波紋管,預留五孔以保障未來管線下地的需要。與此同時,以“三精細”為重點突出打造“品質工程”:精細施工,嚴格保證按照設計施工、安全文明施工;精細管理,通過實行“街長制”、“門前三包”責任制、以“小手”拉“大手”,強化街巷長效管理;精細宣傳,通過媒體、展板、文化墻,圖文并茂展現改造前后背街小巷的面貌變化,提升市民的滿意程度。
背街小巷綜合整治,改的是基礎,贏的是民心。它像一個助推器,倒逼著群眾素質的提升、干部作風的轉變、干群關系的融合;它像一根導火索,引燃一些列綜合反應,推動萍鄉城市雙修、城市品質、城市轉型、城建理念等發生改變。昔日“鬧心街巷”變成了“連心廊橋”。黨員帶頭做解釋、做宣傳、做引導。群眾從開始的不理解、半推半就,到看到變化后的全力配合、主動申請,背街小巷搭起了干群間的“連心橋”。昔日“灰頭土臉”變成了“靚麗風景”。改造后的背街小巷排水通暢、立面整潔、管線有序、噪塵降低,城市面貌煥然一新。昔日“遺忘角落”變成了“門庭若市”。改造后的街巷增加了群眾的亮堂感、安全感,群眾更愿意走出家門,走進社區。據調查,今年全市公眾安全感、公安滿意度測評均名列全省前茅。昔日“尋常巷陌”變成了“獨特驛站”。改造后的街巷,進行了人車分流,設置了單行通道,對車輛停放、垃圾處置、戶外廣告、管線設置、商戶經營等制定了長效管理機制,群眾更是主動申請成為管理員。昔日“雨季看海”變成了“海綿吸納”。在背街小巷綜合整治中融合海綿技術標準,利用園林、綠地、濕地等生態資源,更加注重使用透水瀝青、透水水泥、透水磚等海綿產品,讓萍鄉雨季不再看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