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全貴
耐心“磨刀”,用心“砍柴”,是永豐扶貧產業發展的生動寫照。
不急不躁,聚焦“準”“實”二字,下足“繡花”功夫,該縣把扶貧產業發展繪成了一幅從南到北“淹”蓋田疇的美麗畫卷:荷花印日,百合爭艷,油茶飄香,蔬菜綠濃……其中,白蓮最受矚目,3.3萬多畝的規模帶動全縣1197戶貧困戶參與,2017年,從事白蓮產業生產的貧困戶戶均增收1200余元。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從2013年的6630戶25509人減少到2016年底的2137戶7652人,貧困發生率從6.9%降為2.065%。

開展貧困戶產業技術培訓

百合加工扶貧車間貧困群眾成工人

百合生產基地貧困戶生產場景
規劃就是方向。永豐縣委縣政府沒有受宥于長期的理所當然的發展思路,而是致力“磨刀”——構建扶貧產業發展的規劃支撐。先后邀請了中國農科院、井岡山大學等科研院校專家學者,“精準”規劃全縣扶貧產業發展。按照自然特點、生產習慣和資源優勢,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規劃貧困村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宜養則養:南部山區鄉鎮白蓮、油茶;中部鄉鎮百合、紅薯、煙葉、花卉苗木、果業等;東部鄉鎮重點發展有機茶葉、雙孢蘑菇、蔬菜等。結對幫扶,是該縣扶貧產業精準到戶的“繡花”之舉,全縣安排幫扶干部1450人結對幫扶所有貧困戶,在進村入戶搞調查、找窮根、問需于民,掌握第一信息后,根據每戶貧困戶的特點,引導其選擇發展合適的產業。全縣70%的貧困戶自主發展白蓮、養牛等種養,380余戶參與了村兩委組建的合作社,1088戶貧困家庭人口在156家家庭農場就業或參股等。
貧困群眾是脫貧攻堅的主體。永豐緊緊抓住這一主體,精準激勵,“扶志”先行。30個“十三五”貧困村的黨員干部帶頭組建起39家特色產業合作社,把367戶貧困戶納入為會員,引導其參與扶貧產業發展。對發展了扶貧產業的貧困戶,給予每戶5000元的產業獎補,沒有發展產業的,堅決堵在扶貧產業獎補資金門外。宣傳引導,是該縣“扶志”貧困群眾的有力武器,政策宣傳手冊、結對干部幫扶宣講、宣傳欄等,都成了貧困戶家中的勵志工具;在全縣開展的“脫貧之星”評選活動中,看得到的模范、學得到的典型,則更深層次地激發了貧困群眾“我要脫貧”的動力。“扶智”,則更顯該縣扶貧的“磨刀功”:“陽光培訓”、“雨露計劃”、農業科技服務小分隊等的利好,到田頭、到農戶家中、到每一個貧困學生手中。三年來,全縣共舉辦各類農業技術培訓班51期,培訓貧困群眾15200余人,發放貧困生資助金200余萬元。貧困群眾掌握了技術,增添了信心,實現用科技增產增收。在新型經營主體基地從事生產的貧困群眾,有20%在實踐中學到實用技術和生產技能后,獨立出來發展了葡萄、砂糖橘、百合等扶貧產業。

帶動貧困群眾家門口就業
每年1000萬元的扶貧資金,嚴格用于扶貧產業獎補。除直接獎補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脫貧產業外,縣委縣政府在廣泛調查的基礎上,確定白蓮為南部山區鄉鎮產業“精準扶貧”新路子,制定下發了《關于在南部山區重點區域大力發展白蓮產業的實施意見》,專門就白蓮產業發展制定獎勵政策,全縣白蓮產業從2015年的3500畝發展到2017年的33000余畝。同時,修訂《永豐縣農業產業升級發展獎勵辦法》,把與貧困戶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獲得政府獎勵補助的前提條件,在流轉貧困戶土地、吸納貧困群眾就業、吸收貧困戶參股等方面,由政府給予資金獎勵;同時,對幫扶單位、結對幫扶干部服務引導,實現貧困戶發展產業如期脫貧的,給予表彰獎勵。全縣上下形成了思扶貧產業發展、謀脫貧產業攻堅的濃厚氛圍。
一家以白蓮、百合為原料的加工企業在永豐靜悄悄的行進,“磨”加工的“刀”,“延”產業的“鏈”,攜貧困群眾共享,永豐貧困群眾鋒利地“砍柴”致富已不是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