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黎標
1 農藥生產、經營、使用存在的問題
1.1 農藥產品生產企業存在的問題
經過多年基層市場監督檢查發現,市場上流通的農藥產品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同一含量的農藥產品呈現多廠家、多品種,甚至同一企業的含量相同的農藥產品為了提高市場占有率,在同一經營區域投放到不同門市部內的產品包裝也不相同,商標使用混亂多以“TM”標示。二是正規生產企業為了降低企業成本,減少申請農藥登記支出,采用“助劑”“AB包”的形式進行捆綁銷售。三是部分農藥企業之間互相借證套證生產不同企業的產品,造成農藥產品的多、亂、雜,隨意修改標簽現象嚴重。四是農藥經營公司定制產品銷售,隨意修改標簽內容,增大成分含量,夸大使用范圍、效果,甚至為增加產品效果違規添加國家禁限用農藥。
1.2 農藥經營存在的問題
目前的農藥批發商多是供銷系統、農資公司職工或者是農藥生產企業業務員轉化為農藥經營商。零售商是鄉鎮村級供銷社職工、批發商發展的經營戶或是掛靠農業部門“三站”(農技站、植保站、土肥站)經營的人員。農藥經營者存在知識層次不同、文化程度偏低、專業經營人員較少的問題。經營中存在互相排擠,互相串貨壓價,造成市場混亂。部分經營者為獲得較大的經營利潤,違規經營假冒偽劣產品,造成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給農業生產安全帶來巨大隱患。
1.3 農藥使用存在的問題
農民和其他農作物種植者(包括農產品生產基地、土地承包人等)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為了達到較好的殺蟲效果,提高農產品產量,不考慮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擅自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不顧農藥使用安全間隔期濫用農藥,造成農藥殘留超標,發生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
1.4 農藥市場監督管理存在的問題
首先,目前農藥市場監督管理的依據是《農藥管理條例》和《浙江省農藥管理辦法》。《農藥管理條例》于1997年5月8日由國務院頒布,于2001年11月29日修訂;《浙江省農藥管理辦法》于2001年6月4日省人民政府令第121號發布,2004年7月15日省人民政府令第172號修訂,以上2部法律法規至今未再修訂。2004年《浙江省農藥管理辦法》修訂后取消農藥經營許可,隨著市場的發展和經營政策的改變,供銷社部門經營解體,農業部門經營退出市場,由于農藥經營門檻的降低,以個體經營為主的農藥經營者占據市場,農藥經營市場出現了混亂局面。其次,基層農藥監管系統薄弱,人員、經費欠缺,監管區域大,路途遠,存在監管不到位的現象。以杭州市余杭區為例,全區現有602個村莊,耕地面積大的村莊都有農藥零售點,以零散經營、串鄉經營為主,沒有固定的經營場所,監管難度大。
2 農藥安全問題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
通過對農藥生產、經營、使用、監督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的分析可以看出,以下問題易產生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一是農藥生產企業違規添加高毒農藥和農藥經營公司委托農藥生產企業套證、冒證生產摻加高毒農藥的假冒偽劣農藥產品;二是農民和農作物種植者不顧農藥安全使用間隔期濫用農藥和為提高殺蟲效果濫用高毒農藥,甚至使用國家禁限用農藥;三是農藥經營者為了獲得較大利潤經營假冒偽劣農藥產品,為非法生產的含有高毒農藥的農藥產品提供了市場;四是農業執法力量薄弱,人員少,經費少,欠缺執法依據,產生了農藥監督管理真空區。
3 對策
3.1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教育培訓
農藥的安全使用是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鍵措施,只有農藥使用者和農產品生產者嚴格遵守農藥使用安全管理制度,才能杜絕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的發生。建議國家改變農業培訓資金投入方向,加強對農民和農產品生產者教育培訓的投入。各級農業部門充分利用國家陽光工程培訓項目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項目資金,對農藥使用者和農產品生產者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教育,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
3.2 加快農藥法律法規的立法進程
現行《農藥管理條例》已經與目前農藥市場管理相脫節,已不適應新的市場發展需要,必須加快《農藥管理條例》的修訂,盡快出臺實施。在修訂《農藥管理條例》時將農藥經營作為直接關系人生健康的事項設置農藥經營許可條款,并明確限定農藥經營人員及公司經營資質,要求農藥經營人員和公司農藥生產技術人員必須參加完成年度農產品質量安全教育學分分值。明確假冒偽劣農藥的界定范圍,將套證、冒證生產的農藥全部列入假農藥范圍,以打擊企業和農藥經營公司擅自生產添加隱性成分農藥的行為。
3.3 修訂農藥登記制度
《農藥管理條例》第六條規定國家實行農藥登記制度,農藥登記制度為我國農藥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從目前市場上農藥登記的品種看,以農藥復配制劑登記為主,不同企業就相同含量、登記作物相同的農藥品種重復登記;多個企業就同一含量同一品種復配制劑農藥重復登記。一個企業取得一個農藥登記產品從研制、試驗、獲得數據、辦理登記耗時3~5年,耗時長,花費巨大,企業負擔過重,影響了企業發展,削弱了企業投入研發農藥新品種的資金投入力度,影響了企業發展。
建議《農藥管理條例》第十一條可以修訂為“生產其他廠家已經登記的相同農藥產品的,其生產者應當向已取得登記的相同農藥產品的企業或科研單位支付科研費用,獲得登記企業授權和本條例第八條規定的資料申請辦理農藥登記,由國務院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發給農藥登記證”。注重新藥原藥、復配制劑首次的登記,放寬其他復配制劑的登記,這樣企業可以避免就同一登記品種重復登記,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將大量資金投入到研發新的農藥產品中,同時也避免了企業之間互相借證生產的違法行為,推動我國農藥發展。
3.4 加大對假冒偽劣農藥生產使用的打擊力度
農藥具有易對人體構成潛在的致畸、致突變、致癌的特殊性,對人體健康傷害巨大,易對人體造成直接傷害或間接傷害。針對農藥的這種特殊性,建議研究制定農業部門與公安部門的聯合執法機制,成立食藥警察,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農藥生產經營行為,特別是非法制售、添加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農藥的行為。
目前非法的農藥企業生產的假冒偽劣農藥和擅自添加高毒農藥等隱性成分的農藥產品采用面廣量少的銷售方式,農業部門在基層執法中發現違法產品,因量小貨值低構不成刑事犯罪,不能向公安部門移交,農藥生產企業否認為本企業生產,導致只能處罰經營單位,難以追查假冒偽劣產品生產源頭加以取締。只能對經營人員進行行政處罰,未形成對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農藥和擅自添加高毒農藥等隱性成分農藥的違法行為的高壓態勢。建議降低非法制售、添加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農藥行為的刑事立案標準,使公安部門提前介入調查,打擊非法制售、添加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農藥違法犯罪行為。
3.5 建立全國農藥生產銷售追溯平臺
目前各地推行的農藥質量追溯系統模式是基層農業部門監管,銷售企業進行產品經營告知,產生、打印追溯碼粘貼于產品之上進行銷售。這種農藥產品質量追溯模式由于生產企業不參與,終端銷售企業進貨后需要進行產品經營告知,形成追溯碼,拆箱粘貼追溯碼,造成銷售企業勞動強度大,成本增加,拆箱后運輸管理成本增加,造成農藥產品質量追溯系統流于形式。建議建立全國統一的農藥質量溯源系統,由農藥生產企業根據生產計劃進入系統上報生產計劃,提交農藥產品制劑名稱、成分、含量、數量等信息,系統審核批準后產生該制劑產品的唯一追溯碼,由企業印刷在該制劑產品的標簽上,利于基層監管人員、銷售人員、使用人員查詢以辨別產品的真假和監控農藥產量、流向,利于農藥減量行動的實施,使假劣農藥和擅自添加高毒農藥的產品進不了市場,從而杜絕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的發生。
3.6 加快基層農業執法力量的建設
隨著各地農業綜合執法隊伍的建立,由于編制限制,執法隊伍力量薄弱,人員偏少,流動性大,影響了基層農業執法體系的建立。建議增大基層農業執法人員編制,壯大農業執法力量,使農業執法監管到位、不留死角。
農產品質量安全與農藥使用矛盾的解決,必將極大推動農業的快速發展,堵住了農藥從生產到流通、從使用到監管各環節的漏洞,也必將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