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 要:以中部六省為例,運用交叉效率模型研究區域創新效率。參考相關文獻建立區域創新效率的評價指標體系,基于2005—2014年的相關數據,從“十一五”期間和“十二五”期間考慮中部六省區域創新效率值的變動情況并進行整體分析。
關鍵詞:區域創新;交叉效率;創新效率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6-0032-02
一、區域創新的政策環境及相關研究與應用
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將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更明確了創新發展特別是科技創新在新時期我國發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既是國家競爭優勢的關鍵,又是區域發展的核心。要提高區域創新系統的創新效率,進行科學合理地評價就成為一個重要環節。國內外學者用不同方法進行了相關研究,如非參數HMB指數法、離差平方和最大法、β絕對收斂法等。
目前為止,學者們往往基于不同年份進行效率分析,考慮到截面數據具有偶然性,且投入轉化為產出的時滯性往往不只是一年,從期間的角度出發考慮區域的創新效率,這將會減小時滯產生的錯誤。另外,區域創新投入與產出是多變量且量綱不同,測量其絕對效率非常困難,而交叉效率模型無需事先約定各投入產出指標的權重,作為完全是數據驅動下的一種非參數方法,相交于其他模型更適合用來評價各省的區域創新效率。為科學地評價區域創新效率,本文通過交叉效率模型分“十一五”和“十二五”兩個期間研究中部六省的區域創新效率情況,由于2015年的數據尚無法取得,因此不包含2015年數據。
二、數據與實證研究
本文以中部六省河南、山西、湖北、安徽、湖南、江西為例,選取研發人員全時當量、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國家產業化計劃項目當年落實資金作為投入指標,產出指標分別是:技術市場成交金額、國內外三種專利申請授權數、新產品銷售收入。所有指標數據均取自《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科技統計年鑒》。其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和國家產業化計劃項目落實資金,以及技術市場成交額,其值用研發支出價格指數進行折算:研發支出價格指數=0.55×消費價格指數+0.45×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新產品銷售收入,其值用工業生產者出產價格指數進行折算,相關指標平減到2005年。將數據進行預處理,得到“十一五”期間和“十二五”期間中部六省的相關數據。
從“十一五”“十二五”期間考慮中部六省的區域創新效率情況,通過交叉效率模型,計算各期間的效率值并排序?!笆晃濉逼陂g,湖南0.9952,湖北0.776,河南0.7467,安徽0.7417,江西0.5772,山西0.4883;“十二五”期間,湖南0.9159,安徽0.8921,湖北0.8454,江西0.6446,河南0.5961,山西0.5083。從排名上看,中部六省的創新效率排序基本上保持穩定,個別省份有所變動。安徽的效率值前進了兩名,由第四名上升為第二名,江西效率值前進了一名,成為第四名。其他省份先后順序沒有變動。
從不同期間按名次排列下的效率值的變動狀況看,湖南省的創新效率值始終位于首位,雖然數值上有所降低,但是基于不同前沿面,不同時期效率值大小不能直接進行比較。安徽省位置前進兩名,它的效率值大幅增長,考慮到期間的不同,我們不能直接比較。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在“十二五”期間,如果安徽排名保持第四名不變,其效率值將會是0.6446(江西),但是其效率值位于第二名,效率值為0.8921,效率值增長了0.2475,提高了38.4%,可以看出,安徽省的區域創新效率大幅提高。湖北“十二五”期間的效率值較之“十一五”期間有所增長,排名卻是下降了?!笆晃濉逼陂g湖北省的效率值為0.776,位居第二,距離第一名,效率值的差距為0.2192,與效率最低的山西省的差距0.2877;“十二五”期間,其效率值雖然排名下降為第三,效率值卻是變大為0.8454,距前一名差距為0.0467,相距較小,且其距離第一名湖南省的差距也僅僅0.0705。由此看來,湖北省的區域創新效率在“十二五”期間,排名雖然降低,但是卻拉近了與第一名的差距,可以看作是提高了。在這里,我們看到名次下降的湖北尚且效率值提高了,那么原先在排在其后的安徽,經過“十二五”期間后,排在其之前更加說明安徽的效率提高得顯然比湖北更大。河南省效率值由第三名降為第五名,雖然表面上看,其效率值下降0.1506,但實際上我們看到“十二五”期間,第三名與第五名之間的效率值差值實際為0.2493,對比“十二五”期間效率值的全距0.4076而言,河南省的效率值驟降,應該高度警惕。江西省的效率值有所提高,排名也有所前進,由第五名升為第四名。從“十二五”期間看第四名與第五名之間的效率值差距為0.0485,由此看來,事實上其變動較小。山西省在兩個期間的創新效率值均為極小值,其效率值基本不變。
從總體來看,中部六省的創新效率“十二五”期間比“十一五”期間有所改善,“十一五”期間效率值分為三個階層,湖南位于第一階層,屬于創新效率較高的地區;湖北、河南、安徽位于第二階層,創新效率居中,差距不大;江西和山西位于第三階層,但是江西比山西效率高;“十二五”期間,湖南、安徽、湖北都位于第一階層湖北效率值略低于其他兩位,江西、河南位于第二階層,山西位于第三階層。具體從變動上來看,安徽省的創新效率提升最大,湖北省的創新效率也有所提高,江西省的創新效率小幅提高。湖南省、山西省的創新效率在兩個期間基本穩定不變,湖南的效率值保持領先位置,山西省卻是遠遠落后,不能一概而論。另外,河南省的效率值大幅下降,需要高度重視。
三、結論
本文建立了新的區域創新效率的評價指標體系,通過使用交叉效率模型,考慮截面數據下的效率值偶然性較大,可信度較低,進而評價“十一五”期間和“十二五”期間的中部六省的區域創新效率情況。進一步發現,山西省的效率持續墊底,安徽省的效率值顯著提高,而河南的效率值降低。
參考文獻:
[1] 郭軍華,倪明.基于非參數HMB指數法的區域創新效率變動分析[J].管理學報,2011,(1):137-142.
[2] 歐忠輝,朱祖平.區域自主創新效率動態研究——基于總體離差平方和最大的動態評價方法[J].中國管理科學,2014,22:782-787.
[3] 劉明廣.區域創新系統的創新效率動態評價——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1):72-79.
[4] 李婧,譚清美,白俊紅,岳良運.中國區域創新效率的隨機前沿模型分析[J].系統工程,2008,(8):44-50.
[5] 謝子遠,鞠芳輝.產業集群對我國區域創新效率的影響——來自國家高新區的證據[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1,(7):69-73.
[6] 于明潔,郭鵬,張果.區域創新網絡結構對區域創新效率的影響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3,(8):56-63.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