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清 卓先智

摘 要:隨著國家推進“一帶一路”的戰略,我國的軌道交通行業都在積極進行精細化管理,進而推動國際化進程。如何不斷地降低生產成本,并贏得國內外競爭優勢成為我國軌道交通行業面臨的重要課題。基于采購總擁有成本的角度,利用TCO方法和模型,從五個要素出發,分析供應商管理優化的模型,從中尋找降低采購總擁有成本的途徑。
關鍵詞:采購成本;總擁有成本;成本分析;軌道交通
中圖分類號:F57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6-0088-02
引言
隨著國家推進“一帶一路”的戰略,中國南車及中國北車兩大龍頭公司的合并,中車的綜合競爭力得到很大提升,海外的軌道交通裝備訂單也持續增長,但是國際市場競爭的格局也進一步復雜化和激烈化。國際范圍內的軌道交通企業之間的競爭關系也發生了轉變,由簡單的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轉化為產品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關鍵是合格供應商之間的競爭。目前,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了軌道交通行業的產業鏈,例如在2016年10月11日,比亞迪與國家開發銀行在深圳簽署了總額600億元的《單軌軌道交通產業戰略合作協議》,標志著比亞迪開始涉足軌交行業。整個軌道交通行業面臨新的供應鏈的結構和競爭格局。由于國際和國內市場需求的個性化和多元化,軌道交通行業只有聯合上下游的企業,形成戰略聯盟,才能重構軌道交通行業供應鏈結構。基于供應鏈管理的新思想,打造相互依存、競爭合作共贏,同時又具有個性化、差異化的供應鏈體系,才能滿足不斷變化的國內外市場需求,牽手聯袂走互惠互利的合作共贏之路,是一個“走出去”的最佳路徑。
供應商的質量管理是提高供應鏈企業的供應商管理的關鍵環節。從企業的整個生產經營流程來看,供應商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是軌道交通企業增值過程和整機產品質量控制的起點;從供應商管理優化的角度看,合格的供應商體系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戰略,對整個軌道交通供應鏈的形成和穩定運轉、優化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主導作用。
傳統的供應商分類是按照供應商提供的設備的種類和價值進行分類,即為ABC分類法(如下表所示)。
針對傳統供應商管理的缺陷,西方國家涌現出供應鏈和戰略管理思想,20世紀80年代,學術界又提出了總體擁有成本(TCO)概念。本文利用TCO分析工具,從五個要素出發,分析我國軌道交通行業供應商管理優化方法。
一、TCO分析方法
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 總擁有成本)是用來描述與貨物或服務的采購、使用和維護相關的所有成本。
TCO核心思想是在一定時間范圍內所擁有的包括置業成本(Acquisition cost)和每年總成本在內的所有成本之和,主要是考慮總成本和總收益,一般包括信息成本、采購成本、運輸成本、物料成本、質量成本(檢查、返工、退貨成本)、管理費用和運營成本等。供應商TCO則是供應鏈上交易貨物和服務相關的所有成本。因此從TCO的角度上看,供應商管理優化是在供應鏈上與合作企業共同研發,分散風險與成本,使得客戶的最終產品與部件維修總成本最優化。
TCO分析方法要求企業管理者在進行供應商管理優化時有一個根本的思維轉變,即從價格最低導向的觀念轉變為總擁有成本(TCO)最低導向。要考慮與所采購物品或服務相關的所有成本,不僅要考慮采購時所發生的支出,還要考慮采購前和采購后未來幾年內所發生的整體支出最優化。
TCO可以應用于任何形式的供應商管理優化,包括戰略供應商、優選供應商、原材料供應商和服務供應商等。
由于TCO的應用范圍十分廣泛,由于不同的供應商管理所包含的成本和收益科目不同,設計出來的TCO模型也會各不相同。
一般而言,TCO模型大體上都應該包括以下三類成本:(1)采購成本,包括訂購、運輸、檢驗檢測、接收入庫、保管相關作業的成本;(2)使用成本;(3)質量成本,由于各方的過失而引起的額外支出成本,如軌道交通行業供應商TCO管理中,由于無法按期交貨等因素引起的停工、窩工和怠工;由于產品和服務質量不合格而引起的退貨、返工返修、停工等成本。
投資成本(CAPEX)以及運營成本(OPEX)是TCO分析的兩個關鍵。一般而言,TCO分析的基本思路是:首先確定出需要參與評估的供應商,然后采用成本分析法,對每一個供應商的報價進行分析計算,得出所有總成本,最后對獲得的數據進行綜合分析、評價與優化。
基于TCO的供應商管理優化分析主要用于三個方面:供應商選擇、供應商評價及產品外包和服務外包業務的選擇。
在供應商管理中,企業必須樹立TCO最低的理念,對整個管理流程中所涉及的關鍵購置成本、安裝成本和運營成本進行評估。
對于采購設備TCO的控制應建立在供應商管理的全過程,不是以最低采購價格獲得當前所需的產品或服務,而應充分平衡企業內部和外部資源稟賦,以降低整個供應鏈的運營成本為宗旨,使得最終產品的TCO最低,整個供應鏈價值優化。因為供應商的選擇影響后續的研究開發費、設計費、制造費、安裝費及試運行費、維護、調換及其他成本,乃至3—5年的運營成本。
二、軌道交通供應商TCO的五要素分析
供應商分類是實施供應商質量管理、采購產品質量管控的基礎。軌道交通產品要求有較高的安全性、可靠性、技術含量、高質量要求等基本特點,所以其子系統、零部件的TCO模型至少包含五個要素:
1.安全性要素:這是軌道交通供應商的基本要求。根據RAMS安全管理規范和EN50126標準規定,應當考慮其出現故障時可能導致的后果,包括對人員危害、系統及設備危害、環境生態危害等等。
2.技術質量特性要素:也即產品內在的技術質量復雜度,包括測量精度、設計精度、機械性能要求、電磁性能(EMC)要求、內外涂裝防腐要求、耐磨性要求、密封性要求、理化性能要求、震動性要求、絕緣特性要求、系統運行可靠性要求等及其他相關的技術經濟指標。
3.設計復雜度與成熟度要素:即設計軌道交通產品的復雜度、難易度、設計驗證可達度;成熟度主要包括技術成熟度、制造成熟度和應用成熟度三個方面;另外還應考慮重復利用度和未來市場需求度等要求。
4.生產工藝可實現性要素:現有的軌道交通生產工藝是否可以經濟的實現,主要包括工藝技術的可實現性、工藝指標的合理性、生產過程的可靠性、產品設計的經濟性以及可生產性,還要考慮專利保護法律法規的約束條件等等。
5.經濟性要素:軌道交通產品的整體擁有成本(TCO),包括研發設計成本、生產制造成本、運營維護成本(包括常見故障的處置成本)以及經濟壽命周期完結后的報廢處置成本等。
綜合上述五個要素進行分類可知,首先,五個要素按照其重要性等級依次賦予其0—4分的分值,其中0分重要性最低,4分重要性最高;其次,對五個要素進行打分后,計算總得分。
結論
目前,企業的質量管理已經從強調企業內部質量管理的模式到強調對供應商質量控制的質量管理模式;從對強調對供應商質量控制和質量改進并行發展的質量管理模式到強調與供應商協同的合作質量管理模式;通過TCO理念,可以為企業供應商質量管理模式的改進指明優化的路徑。
參考文獻:
[1] 龔光明,唐賓彬.采購成本管理:TCO模型及其應用[J].財會月刊,2005,(22).
[2] 侯紅超.TCO模式下采購成本管理的應用研究——基于SMIC公司采購數據的實證分析[J].商業會計,2014,(14).
[3] 閆俊,陳維良,陳譽承.TCO法在供應鏈績效評價中的研究[J].江蘇商論,2012,(10).
[4] 朱曉琴,朱啟貴.基于TCO的采購成本管理綜述[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5] 高山,李利納.基于供應商合作的采購總擁有成本控制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3,(1).
[6] 金劍峰.NV公司供應商質量管理改進方案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2.
[7] 潘麗.電信設備采購的TCO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08.
[8] 趙鋒.基于TCO的SFL公司供應商選擇及管理優化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2012.
[9] 洪江濤,黃沛.基于微分博弈的供應鏈質量協調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16,(2).
[10] 王勇.基于TCO的T公司采購總費用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7.
[責任編輯 劉兆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