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硯淼

《威爾第歌劇〈游吟詩人〉男高音曼里科的角色形象及唱段分析研究》被收入西安音樂學院建校六十五周年學術文叢時,它的作者田彬已經成為了江蘇省方強制隔離戒毒所六大隊一名普通的戒毒人民警察。
剛滿三十周歲的田彬畢業于中國八所音樂院校之一——西安音樂學院,本科主攻聲樂教學與演唱,音樂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師從于我國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白萌。他現在的工作,或許在師友同窗們眼中與本專業風馬牛不相及,可在田彬自己看來,卻是無比的“專業對口”。
當前,在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深化改革攻堅、深層次矛盾糾紛日漸凸顯的時代背景下,強制隔離戒毒工作處在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面臨著新挑戰、新任務。進一步創新教育戒治形式、豐富教育戒治內容、提升教育戒治質量,成為擺在司法行政戒毒系統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
田彬說,近年來國際、國內音樂治療學在治療精神疾病、心理疾病、老年癡呆癥、特殊兒童疾病、戒除煙癮和囚所音樂治療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音樂獨特的治療、教育功能及其成效漸顯。將綜合音樂治療在強制隔離戒毒教育戒治工作中進行研究與應用,是豐富教育戒治內容、不斷提升教育戒治科學化水平的現實需要,也是探索具有特色教育戒治新模式的一種嘗試。
音樂對身心的教化作用自古以來就被先民所重視,中國也有源遠流長的禮樂文化傳統。20世紀的西方,音樂治療開始向科學的實驗方向發展。上世紀中葉,美國成立了全美首個全國性質的音樂治療學會(National Associantion for Music Therapy,簡稱NAMT)。這是現代音樂治療專業確立的標志。中國的現代音樂治療起步較晚,1980年美國音樂治療專家劉邦瑞教授第一次將現代音樂治療法引入中國。
田彬介紹道:“在國際上,音樂治療的適用范圍較為廣泛。音樂治療師主要在這些領域中工作:正常成人心理治療;兒童心理治療;語言障礙;戒酒與戒毒;監獄心理治療與放松;青少年犯罪;精神病;神經損傷;減輕焦慮、疼痛與緊張;腦部損傷;學習障礙;艾滋病;帕金森/老年癡呆癥;創傷后緊張綜合征;臨終關懷;家庭治療;虐待與性虐待救助等。”
在撰寫的論文《綜合音樂治療方法在強制隔離戒毒“四三二”教育戒治工作模式中的實踐探索》中,田彬從不同的角度,將音樂治療大致歸類為四種:
從治療師的角度來分析:分為主動音樂治療、被動音樂治療。
從患者的角度來分析:分為個體治療、團體治療。
從理論角度來分析:分為心理治療取向類、音樂取向類、教育取向類。
從采取方式上來分析:再創造式音樂治療、接受式音樂治療、即興演奏式音樂治療。
他認為,在通常的社會經驗中,音樂總是與文明、高雅、優美相聯系,把系統的綜合音樂治療運用到強制隔離戒毒教育戒治工作中,是堅持以人為本,更加凸顯人性化與人文關懷的體現,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司法行政強制戒毒系統人文理念的發展與社會進步。
田彬說:“戒毒人員的屬性除了是違法者,同時也是毒品的受害者與特殊的病人。我們除了針對違法者屬性所采取的強制隔離措施外,還必須要采取能夠引起戒毒人員興趣且教育與治療屬性并重的戒治模式,用以針對戒毒人員受害者與特殊病人的屬性。許多戒毒人員處于社會中下階層,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不高,普遍存在文化素質缺失、人生觀與價值觀扭曲、社會生活經歷錯亂復雜、主觀認知不同程度偏激的共性。面對嚴峻的現實背景和復雜的教育戒治對象,能否獲得戒毒人員的接受、能否提高戒毒人員參與教育戒治的主觀能動性,就成為我們教育戒治成功與否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綜合音樂治療可以促進戒毒人員建立健康的社交回饋與積極的自我認知機制。將音樂作為一種感性并具有滲透力的知覺刺激,為戒毒人員提供一種適合且有樂趣的媒介,使其在這種良好的、有結構的方式下,釋放自己的想法、感受等主觀情緒,借由音樂體驗重新引發戒毒人員積極的心境與情緒變化,促使戒毒人員在思考、感受和行為舉止層面進行有意義的治療性學習歷程。個人治療與團體治療的過程,可以強化戒毒人員自身的紀律意識、規范意識、責任意識與合作意識,弱化焦慮、消極、敵對的狀態,從而通過一個沒有威脅且具有激勵性的現實重心,緩解壓力和沮喪,誘導和促進向正面情緒的漸進式轉變,來強化社交互動與人際關系的支持,引導戒毒人員學會正視現實、悅納自我、包容他人。
傳統的管教中心音樂活動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圍繞每年例行的合唱比賽開展一些合唱排練;二是入所大隊的手語操學習。然而,以《感恩的心》為代表的幾套手語操已經完全滿足不了當前戒治任務的需求。對比綜合音樂治療方法,所內傳統音樂生活陳舊、重復、單一,最為突出的問題是在新形勢下,強制隔離戒毒場所內的傳統音樂活動缺乏針對戒毒人員的教育、治療屬性,音樂藝術戒治手法亟待豐富、擴展、變化與提高。
在方強強制隔離戒毒所各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田彬在所內創新推廣的綜合音樂治療,是一種可以將心理治療、體能康復訓練完美結合的教育戒治手段。通過綜合音樂治療手段所獲取的、有針對性的戒毒人員個體信息與資料,可以為心理治療、體能康復訓練更好、更科學地開展提供有力的依據支持。作為一個以教育和治療為目的的治療體系,運用的治療工具包括歌曲、旋律、體態律動、樂器、心理學知識、臨床醫學知識以及音樂戲劇、音樂創作交流等,內容充實豐富,擁有標準的治療程序,當中涉及轉介、評估、治療目標制定、治療活動制定、執行、評估及終止治療等階段。以這一系列科學有效的手段來達到音樂教育治療的五大目標:溝通(communication)、認知能力(academic/cognitive skills)、動作技能(motor skills)、情緒表達(emotion)、社交能力(social skills)。綜合音樂治療利用音樂治療、教育活動來有針對性地幫助有需要的個體改變行為,達到改善目的。這與所內傳統音樂活動具有明顯的屬性上的差別,內容也更加豐富多彩。
綜合音樂治療通過指導性音樂想象推動聯覺體驗,放大情緒體驗與軀體體驗,為心理治療提供戒毒人員潛意識矛盾的信息與資料;通過非指導性音樂想象為心理治療獲得戒毒人員的幻想類意象與記憶類意象;通過被動式音樂肌肉漸進放松訓練為心理治療獲得戒毒人員最容易接受的放松環境與心理準備;通過主動音樂肌肉漸進放松訓練為體能康復訓練獲得戒毒人員身體肌肉緊張程度的評估與分析;通過體態律動為體能康復訓練獲得戒毒人員身體協調性與團隊協作性、個人控制能力的評估與分析;通過節奏與旋律的組合為體能康復訓練提供音樂配合支持。
綜合音樂治療風格輕松愉快,較之單一且拘束的談話交流方式,更容易被處于強制隔離戒毒階段、或多或少有壓抑情緒的戒毒人員所接受。它營造的良好的戒治氛圍,能夠充分調動起戒毒人員的戒治興趣,鼓勵他們破舊立新,重塑自我。
田彬深有感觸地說:“民警與戒毒人員在屬性上具有天生的對立性,一個是管理教育者,另一個是被管理教育者,這使得戒毒人員在心理上存在天生的芥蒂。一個良好的教育戒治過程,必須是民警與戒毒人員二者共同參與,相互尊重、互相信任,在平等的溝通、交流基礎上開展起來。因此,拉近教育民警與戒毒人員二者的心理距離,就成為了決定教育戒治工作成敗的一個關鍵。綜合音樂治療體現的作用,就是為我們雙方架起了一座橋梁。綜合音樂治療的過程氣氛輕松愉快,我們教育民警與戒毒人員之間的治療關系是一種平等、依賴、信任、合作的相互關系,在各種音樂手段的作用下,教育民警與戒毒人員之間頻繁良性互動,對他們進行教育與重塑,激發他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積極健康精神生活的追求。”
在日常工作中,田彬和他的同事們將社會主旋律、社會正能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綜合音樂教育中,變戒毒人員的被動接受為主動表達。他們教授學員作曲作詞技法,開展弘揚主旋律歌曲創作大賽、演講比賽等,在潛移默化中引導戒毒人員重塑人生觀、價值觀。田彬將自己的音樂教育專長充分發揮在崗位工作創新實踐上,其探索實踐成果《綜合音樂治療技術在“四三二”戒毒模式中的實踐探索》獲中國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協會場所規范化研究專業委員會2016年度理論研究優秀論文獎,專家評審團隊在評語中認為“這是對戒治技術的一項積極的創新性嘗試”;《強戒人員綜合音樂戒毒治療模式》獲江蘇省司法廳2016年“青年創客行動”獎,成為2016年江蘇省戒毒系統“青年創客行動”代表性課題;錄制的課程“‘善樂之孝篇”在全省戒毒場所內網視頻教育平臺點播率持續排名第一,為教育戒治質量的穩步提高,為挽救更多戒毒人員回歸社會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近來年,隨著江蘇省戒毒系統“四三二”戒毒模式深入推進,田彬所在的方強強制隔離戒毒所鼓勵廣大民警立足本職崗位,發揮個體聰明才智,勇于創新實踐,先后探索出了“警務110”指揮平臺、“互聯網+”課堂化教學模式、戒毒運動康復訓練、“海清風藝社”、“分區分段式”單獨管理等一批行之有效的管理戒治模式和方法,進一步創新了工作理念,提升了戒治質量,有力維護了場所的持續安全穩定。田彬將自己所學的音樂知識和專業技能有機結合融入戒毒教育工作實踐的有效探索和積極嘗試,也是該所廣大民警創新創優的一個生動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