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濤

東經106度,北緯32度。
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
在這里,以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院長鄧興旺為首的科學家們首次將羅漢果的種植地域擴展到了理論上往北的極限,實現了理論和實踐的跨越式突破。在這之前,羅漢果已被他們引種到武陵山區的湘西貴州重慶地域。而也正是因為鄧興旺他們的努力,羅漢果這種附加值超高的物種可能為蒼溪縣的扶貧工作帶來重大轉機,當地的農民也看到了發家致富的曙光……
這是鄧興旺任職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院長之后推動的一件大事?,F年55歲的鄧興旺可謂經歷豐富,他出身于湖南山村,畢業于北京大學,并出國深造,一路取得了碩士、博士學位,并在學術氛圍濃厚的耶魯大學任教并被授予終身教授職位直至取得美國科學院院士頭銜;在國內,他也創建了自己的企業,用科技改變著中國的農業生產。2014年7月1日他辭職回國受命籌建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并擔任院長。他是一位寒門走出的美國科學院院士,也是一位投身實踐的企業家,更是一位致力于培養農業人才、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探索者。
個子不高的他,渾身充滿力量,他直言“自己是閑不住的”。他在學術上不斷攀登高峰的同時,堅持學以致用、研以致用,將自己的科研成果積極投入到中國的農業生產上去,并推動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面對贊譽,他坦言,“我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作為農民的孩子讓中國農民富起來才是我最終的歸宿”。
現如今,已過知天命之年的鄧興旺,在北京大學這個百年名校的舞臺上期待撬動中國農業的整體發展。
從寒門學子到頂級專家
1962年,鄧興旺出生在湖南省沅陵縣一個小山村,這里生活條件艱苦。高考填報志愿時,在老師的鼓勵下,15歲的鄧興旺選擇了第一次聽說的北京大學,并如愿進入北大生物系。
在北大碩士畢業前,由于無力負擔高昂的博士學費,鄧興旺在給國外學校的申請信中提到,希望學校能免去申請費,或等他入學后再慢慢補齊。美國加利福尼亞伯克利大學在回函中表達了對鄧興旺及他碩士時期研究課題的興趣。
在伯克利大學,鄧興旺專心于學術。博士后期間,鄧興旺就向耶魯大學投出簡歷,兩次面試后,耶魯大學決定聘請鄧興旺出任耶魯大學生物學系助理教授。1998年,憑借在植物分子、細胞和發育生物學領域取得的突出成就,他被耶魯大學聘為終身教授;2003年,世界植物分子學會將每年全世界僅有一人獲獎的Kumho獎頒給鄧興旺;2013年,年僅51歲的鄧興旺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這是鄧興旺在美國的第28個年頭,他從一個請求學校減免入學申請費的寒門學子,成為了世界生物學領域頂級專家。截至目前,鄧興旺領導的研究組累計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上發表300多篇研究論文,每篇論文平均被引用次數達63,其H指數達81(即至少有81篇文章平均每篇被引用至少81次)。他們創立了國際植物光信號轉導和光控發育的理論體系,其結果成為該研究領域的國際標準。
研以致用 用科技改變中國的農業生產
學術和事業穩步上升,鄧興旺心中的困惑和迷茫卻越來越大。“我這一生到底為了什么?”在異鄉的無數個夜里,鄧興旺捫心自問?!白鎳攀俏业奈枧_?!边@是他內心的回答。
從1998年開始,鄧興旺追隨內心的召喚,開始回國講學,后來他回國的頻率越來越高,時間也越來越長。2003年,他臨危受命,與王曉東博士作為共同所長,創建了我國現代化科研院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
2008年,接近知天命之年的鄧興旺改變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從基礎科學研究轉向農業生物技術研發,目的就是改變中國種業“四面楚歌”的被動局面?!稗r業是國家的事情,更是我們的事情?!弊鳛檗r民的孩子,鄧興旺對土地充滿感情,也知道身上擔子的份量,這也是他歸國的緣由。2009年8月,未名興旺系統作物設計前沿實驗室(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前沿實驗室”)宣告成立,鄧興旺出任公司董事長兼首席科學家。
前沿實驗室致力于培育作物新品種核心技術的研發,包括智能不育分子設計技術、非轉基因的抗除草劑優良性狀作物新品系(水稻、小麥、玉米、油菜等)及全基因組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等,并把現代農業生物技術與傳統農業技術、作物資源相結合,培育新型高產、優質、抗病蟲害、抗逆境、水資源及營養高效利用的作物新品種。
前沿實驗室的第一個突破點,是與深圳市合作解決雜交水稻當時的最大技術瓶頸制種光敏難題。原有的雜交水稻制種時對溫度有著嚴格的要求,大田溫度與預期溫度稍有偏差,制種效率和質量就會大幅下降。鄧興旺團隊在2010年開發出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使雜交水稻制種徹底擺脫了對溫度的依賴。鄧興旺也在實踐中逐漸實現了其讓中國種業興旺起來,從而為中國未來糧食安全提供技術保障的夢想。
為中國農業現代化奮斗不已
2014年,對于鄧興旺而言是一個意義重大的年份,這一年,52歲的鄧興旺放棄了耶魯大學終身教授身份回到國內,開始籌建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
一個中國農民最多只能養活4名國人,為什么美國可以做到一個農民可養活98個本國人和34個外國人?中國離農業現代化還有多遠?這是他經常思考的問題。
在他看來,要想實現中國農業的現代化,首要目標是實現農民的增收,讓他們富起來?!耙雽崿F農村的現代化,核心是經濟的問題,農民只有真正富裕起來,生活水平提高了,才能生活的很快樂,很滿足,這樣我們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農業現代化。”經過兩年的研究與思考,鄧興旺心中有一桿秤。將最先進的理念與技術知識帶回來,在國內培養出世界一流的現代農業人才,然后讓他們成為中國農業發展的尖兵力量,是他當下最迫切的愿望。于是,鄧興旺領銜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一邊致力于農業科學研究,一邊致力于培養農業生物技術與農業經濟管理領域的高端人才;一邊扎根農村,用技術改變中國農業生產,一邊培訓廣大農業從業者和管理者,給予他們先進的農業發展方式和思維理念,讓中國農民實現從農民到農業生產者角色的轉變。
就這樣,鄧興旺帶領自己的團隊,走進大山,探索山區農民發展之道;走進平原,探索種糧區的發展捷徑。幾萬公里的行程,鄧興旺邊走邊看邊思索。他看到中國農村的現狀,分析中國農村缺失的內生動力,最終發現農業發展更要尊重科學規律?,F在農民的發展更多的是走出農村去打工,但是這樣造成的是農村的畸形發展,如何讓農民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實現經濟收益的大幅度增長才符合農村的發展規律。經過調研,他發現有效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是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之一,并且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當地政府的整體規劃和協調,將農民在生產、運輸和銷售過程中的風險降低,這樣農民的人均收入就會大幅度增加,農業現代化自然可以實現。
為此,鄧興旺領銜的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將適合不同地域的技術帶到農村,并時刻監測技術推廣、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同時積極配合政府推進農業配套政策的落實,讓農民通過土地生產收益得到了最大化。
目前,鄧興旺正在行走在中國農業現代化的道路上并奮斗不已,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希望,我的后半生能夠為生我養我的故土、為中國的農民做點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