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睿



摘 要:藝術源于社會生活,是社會生活的反映,但是不一定是完全程度上地反映社會生活,我們依然要秉持全面、客觀、嚴謹的態度。同時,藝術高于社會生活,是社會生活高度概括的集中反映,凝聚了藝術家的智慧與技巧,令我們珍視與敬仰。從透視、鬼神主題創作等角度重析藝術與社會生活,提出思考。
關鍵詞:藝術;社會生活;藝術靈感;透視;再析
一、關于藝術
藝術一詞,由“藝”和“術”組成。藝,在甲骨文中即“埶”,是種植的意思。當“種植”本義消失后,隸書再加“蕓”(“耘”,鋤草),另造“藝”代替,表示栽種植物。俗體楷書省去正體楷書中的“埶”,并依據草書字形將正體楷書中的“云”簡化成“乙”。對早期農業社會來說,種植事關生存技能,因此“藝”也代表“技”。
周時技藝六藝與最初種植類勞動行為關聯,“藝”常指才能、技巧、技藝。《廣韻·祭韻》解釋是“藝、才能也”,《莊子·天地篇》注釋是能有所藝者,技也。清末學者劉熙稱:“藝,包含詩詞、曲、賦、散文書法等。”
“藝”在現代多指技能、技術,比如有些農學院還設立“園藝系”,這個“藝”字指種植蔬菜、花卉等的技術,在藝術學院中,“藝”是文學、繪畫、雕塑、建筑、音樂、舞蹈、戲劇等方面的技能。
因此,藝術一詞主要指才能、技能、技術,是戲劇、曲藝、音樂、美術、建筑、舞蹈、電影、文學等的總稱。
二、藝術靈感的來源
(一)藝術源于社會生活,是社會生活的反映
在自然界中有許許多多美好的事物,如春風夏雨、秋霜冬雪,又如獅虎奔馬、金魚蝴蝶,在社會關系中,既有各種歷史社會事件,又有品格高尚的眾多人物。所有這些客觀存在的現象、事物、人物,都是繪畫、攝影等藝術形式的題材。
例如紀實攝影,則是以現實的社會生活為內容,沒有虛構與夸張,如解海龍的《希望工程》(圖1),表達了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
例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圖2)(局部),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繁榮熱鬧的都市風貌和汴河兩岸的景物風光。畫的第一部分是郊區風光,第二部分是以虹橋為中心的汴河及兩岸的運輸和貿易活動,水波激蕩的汴河是畫卷主脈,沿河街道上有形形色色的人物、店鋪,畫面焦點是一艘準備駛過虹橋的木船,船桅已經放倒,橋上的人在喧囂叫嚷,人們聚集在橋的周圍觀看這緊張的一幕,而最后船是否駛過了虹橋呢?畫面給人留下想象的空間……第三部分是城門內外的都市景象,天色漸暗,燈籠點亮,人們傍晚歸家吃飯休息。
如范寬的《溪山行旅圖》,畫面正中主峰巍然矗立,山巒林木茂密,山澗中瀑布直瀉而下,巖石山體皴紋蒼渾,顯示出逼人的磅礴氣勢。由人的小映襯出高山大壑的壯觀雄偉,畫面靜中有動,氣勢雄偉,這樣的畫面感都是由畫家對自然山川的長期觀察與細致的體驗中積累而來。
又如法國現實主義畫家米勒,他如實地描繪農民的勞動生活及艱辛命運,他的作品是基于自己對勞動的體驗,人物質樸單純,呈現出獨有的藝術魅力。他的作品《拾穗者》描繪了三個農婦正在麥田里彎腰拾撿遺落的麥穗的勞動情景。
如歌曲《十送紅軍》《南泥灣》等革命歌曲反映了中國在抗戰時期軍民一心的社會風貌,而《好日子》《走進新時代》等歌曲則體現了中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面貌。
又如戲曲中的“趟馬”(是一套騎馬的虛擬動作)(圖3),演員揚鞭、打馬的動作必須準確而嚴謹,必須完整地符合生活的客觀邏輯,如戲曲《藍齊格格》中的趟馬便是如此。
在繆哲的文章《以圖證史的陷阱》里提道,以圖像來反映歷史并不能完全持肯定態度,如在“韋偃(唐)放牧圖卷”(圖4)(局部)中,有的牧手有馬鐙,但是腳尖是朝下的,是沿用了一種圖像的舊程式,并不完全是當時實際生活的反映,而在虞弘墓的浮雕里有一種七個花瓣的花,卻在圖像中有四種名稱:石榴樹、七葉樹、生命樹、豪摩花。由此看來,并不是所有圖像與文字都能夠反映真實的歷史和社會狀況。
因此,我們在面對圖像時,應當結合相關文獻及其他資料予以佐證,不能完全相信圖像本身,圖像也只能說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現實。我們應當用嚴謹、客觀、全面的態度審視。
(二)藝術來源于社會生活,又高于社會生活
藝術將現實生活中各類事物不那么明顯的本質真理形象地提煉出來,使觀眾通過藝術家創造的藝術典型認識真、理解善、欣賞美。正如毛澤東所說,藝術比起普通的實際生活來,應該“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帶普遍性”。
比如鄭板橋愛畫蘭竹石,他在“題畫”中寫道:“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于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園中之竹指現實中的竹子,眼中之竹指藝術家眼睛中所看到的竹子,胸中之竹指經過頭腦改造的審美意象,由思維作用而進行了強化、概括和典型化,而手中之竹是在畫竹子的過程中,將美的部分提煉,改造了園中、眼中、胸中之竹,形成了一個新的紙上之竹,是更為鮮明的美的典型形象,因此是基于現實的又一次新的創造。
又如蘇繡“白貓戲螳螂”(圖5),是蘇繡雙面繡的代表作之一,由曹克家畫稿設計,劉麗英刺繡,作品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杯獎,還有許多著名的優秀刺繡藝術家也繡過這幅經典的蘇繡作品,精美細致。“白貓戲螳螂”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小片段,但是經過藝術家的提煉,將這一畫面通過刺繡中雙面繡的工藝表現出來,一面彩色可愛,一面黑白素潔,既有生活趣味,又有工藝美術欣賞價值,給人以美的享受。
三、從透視角度看藝術來源于社會生活
透視,是指在平面或曲面上描繪物體的空間關系的方法或者技術。最初研究透視是通過一塊透明的平面看景物,然后在這個平面上準確描畫所看到的風景,之后,再運用此原理,用線條來顯示物體的空間位置、輪廓和投影。一般情況下,遵循近大遠小的原則,遠的物體比近處的同等物體小,而這些也是經過對自然、對物體、對空間進行科學地觀察和總結而得出的結論。因此,透視屬于藝術中的創作規則,即藝術的一部分,因此也說明了藝術來源于社會生活。
如烏切羅的《圣羅馬諾之戰》(圖6)運用了透視原理,其前景為單點透視,背景是傳統的自然透視,倒地的士兵、白色和金色的槍桿,排列成引申向遠處的斜線,都暗示了透視原則的運用,也使得畫面更有空間感,更加真實生動。
四、關于夢、鬼、神等為主題的藝術創作
如清朝時期王鑒的《夢境圖》(圖7),作者描繪了夢中所見,過著田園生活,山水之間松柏樹木自由恣意生長,一個書屋,曲曲折折的回廊,悠悠的琴聲回蕩,煙波浩渺,河流之中一只小船輕輕地飄蕩,生活閑適安穩。但是夢中所見與現實的田園生活也是相似的,也是由山水、花草、悠閑的生活為主要內容。夢境是日常所思所想的反映,是思想意識的另一種形態,同樣也是源于社會生活。
又如近代畫家任伯年的畫題材豐富,有歷史故事、民間傳說、肖像畫等,他畫過《鐘馗》(圖8)等,而畫家陳洪綬也畫過“鐘馗像”(圖9),頭上有淡淡的花,左手拿著一個青銅爵,有植物置于其中,右手拿著長劍,服飾的筆法蒼勁,鐘馗微微皺眉,似乎在思索著什么。
如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描繪了在海中貝殼托起的剛剛誕生的維納斯,嬌柔嫵媚,岸邊的花神張開披風為她披上盛裝,左邊風神為她送了清新的空氣,維納斯的形象猶如出水芙蓉,洋溢著青春與活力,她純潔美麗,帶著嬌羞與惆悵。
如美國的自由女神像,女神的外貌設計來源于雕塑家的母親,而女神高舉火炬的右手則是以雕塑家妻子的手臂為藍本。
不論是鐘馗,還是維納斯、自由女神,他們雖然出自故事、傳說或者藝術家自己的想象,但是他們都具有人的形象特征,因此他們依然是社會生活的反映。
又如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圖10),運用了焦點透視法,橫放的桌子和后墻、窗子、天花板上的橫斷線與畫面平行,左右墻面與地板呈直角,墻面縱深引申的直線成為了斜線,向后退匯集于耶穌頭部后的一點為消失點。不論是晚餐這樣的生活情節,還是近大遠小、視線交匯于一點的透視規律,都是源于真實的社會生活的。
再如戲曲《鐘馗嫁妹》,雖然鐘馗在故事中是鬼的形象,但是他的表演依然是以人的特征出現,而且嫁妹的情節也是屬于社會生活習俗的范疇,故事的人物形象以及情節都是符合社會生活的,因此,藝術依然是以社會生活為內容進行創造的。
五、結語
藝術來源于社會生活,是社會生活的反映,但是不一定是完全程度上地反映社會生活,做學問、做研究,依然要秉持全面、客觀、嚴謹的態度。同時,藝術高于社會生活,是社會生活高度概括的集中反映,具有藝術的審美特征,是藝術家智慧與技巧的成果,是一種至真至純的美好。
參考文獻:
[1]張黔.藝術原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英)維多利亞·D·亞歷山大.藝術社會學[M].江蘇美術出版社,2013.
[3](美)高居翰.圖說中國繪畫史[M].三聯書店,2014.
[4]陳彭年,丘雍.廣韻[M].北宋.
[5]莊周.莊子[M].戰國.
[6]王英.繪畫透視漫談[J].科學咨詢,2015,(29).
[7]李巖.藝術與社會生活的關系[J].今日科苑,2014,(4).
[8]繆哲.以圖證史的陷阱[J].讀書,2005,(2):140-145.
[9]朱蘭芝.藝術與社會生活[J].理論學刊,1986,(4).
[10]吳敏.關于哲學、藝術及其辯證關系[J].理論探索,2006,(3).
作者單位:蘇州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