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童話是現行人教版小學教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小學低段,篇數最多的一冊課本占了其中的40%,但是童話教學的現狀卻不盡如人意。羅列了童話教學中存在的幾個問題,并意圖以朗讀為基礎尋找童話教學的有效策略,從發現趣味點、尋找興趣點、確立爭論點、關注創造點等幾個方面為童話教學注入鮮活之美,從而激發學生閱讀童話的樂趣,享受童話之美。
關鍵詞:童話朗讀;低段語文;童話教學;構想與實踐
一、震撼:苦惱于童話
表姐的女兒正讀小學二年級,閑聊時她向我抱怨老師讓孩子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背誦,連童話也不例外,現在孩子已經成了背書的機器,根本不會欣賞童話了,而且童話故事往往較于其他文章更長,所以孩子一提到童話就很慌,抱怨說最好課本里沒有童話。這席話觸動了我,孩子們的童話夢是不是正在被我們扼殺?
二、思索:童話教學不宜“同化”教學
為了調查實際的童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筆者發放了150份問卷,發放的學校有6所,回收的有效問卷有138份。其中3所是蕭山區的農村小學,共發放75份問卷,有3所是蕭山區城區小學,共發放75份問卷。
通過以上三份表格中的統計,筆者發現現行的童話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泛——缺乏文本意識
語文教材中的童話都是文質兼美、情理雋永的名篇佳作。但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通過走馬觀花式的粗略評析來烘托課堂氣氛。從表二可以看出,有38%的教師在童話教學時是按平常課文來教學的,只有18%的教師在教學時讓學生進行表演和改寫童話。缺乏對童話文本的深入了解和童話文本意識。教師面對童話文本,沒有保留一份童趣,像兒童般投入生命的感覺去領悟、體驗,沒有盡力激活兒童的閱讀欲求。
(二)散——缺乏整體意識
案例1:《荷葉圓圓》教學片段:
◆學習第一自然段
1.師:小水珠是怎樣和荷葉一起玩耍的?
生:小水珠說:“荷葉是我的搖籃?!?/p>
2.“開火車”認讀生字。
3.自由讀課文,作記號,想問題。
師:這一段有沒有你不理解的地方?
生:什么是“搖籃”?
很多教師在童話教學中經常設計這樣的環節,認讀生字、提問自己不懂的地方,這樣的設計學生往往也比較喜歡,你一言我一語,但是它最大的弱點就是沒有尊重童話的結構特點,文本松散。學生不能樹立全局觀,對童話故事有整體的感知,只是將童話當做“識字”在學習。
(三)空——缺乏情感體會
從表三可以看出,教師在教學時最注重進行思想教育。有57%的教師在童話教學時,注重思想教育和學習知識,卻忽略了童話本身的藝術特點,教師往往注重學生的技能大于對學生情感體驗的培養。
案例2:《自己去吧》教學片段
◆學習第一自然段,朗讀課文,找到答案。
小鴨會怎么學,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難,過了幾天,小鴨怎么樣啦?它學會游泳了嗎?學會后的心情怎么樣,它會對媽媽說些什么呢?
很多童話的教學與上面的案例相同,只注重故事情節,以及知識技能的教學,而忽視了童話蘊藏的深刻內涵和對學生情感體驗的培養。學生閱讀了童話故事,留下的是什么樣的印象呢?教師總是利用童話教學對學生進行道德灌輸和傳授一般的知識,這種目標上的強烈功利性直接導致了成人化的教學內容。
三、策略:讓孩子讀出童話滋味
(一)立足文本,發現朗讀趣味點
童話作品有其自身的文本特點,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發現其中的趣味點,展開學習。朗讀時讓學生從以下三個方面尋找童話的趣味點。
1.讀作者,集作品
在教學童話時除了童話本身之外,我們也可以讀一讀同一作者的不同童話,將教材中的同一作者的作品一起閱讀或者同一作者的課外作品一起閱讀。
案例3:《丑小鴨》教學片段
導入:作者介紹,設計作者卡。
◆展示作者卡:
2.述故事,談感受
故事是偉大的,記住故事本身比記住一個干巴巴的道理更有價值,教完課文后,讓學生復述課文,再引導他們配上自己的動作,邊演邊說,把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在學生的語言描述中呈現。此時,“符號”對應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學生把文本語言變為自己的語言,培養了學生的言語能力。
案例4:
《雪孩子》教學設計中的最后一個環節,“整體回顧,課外拓展”,讓孩子回家講一講雪孩子的故事給爸爸媽媽聽。
顯然孩子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去講述故事而且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點具體講。
(二)搭建平臺,尋找朗讀興趣點
反復朗讀會引起學生的厭煩,因此,幫助他們一起找找朗讀的興趣點,童話中的某一情節是感興趣的,讓其用另外的方式展現出來。
1.評一評,悟丑美
童話故事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它往往從現實中取材,而又高于低年級學生的思想和認識水平,引導學生閱讀童話后懂得什么是好壞,什么是美丑,什么是對錯,從而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培養他們天真善良的美好品質。在童話教學中,我們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對童話角色進行評判,幫助他們明是非,辨善惡,悟丑美。
案例5:
《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課,當小白兔和小灰兔幫老山羊收白菜后,小白兔要了一包菜籽,小灰兔收下了一車的白菜,對小白兔和小灰兔收下的不同禮物,讓學生當小裁判,評評這兩只小兔子,使學生明白“只有自己種,才有吃不完的白菜”,懂得勞動的意義。
2.演一演,臨其境
在發展兒童的智能方面,盧梭曾說:“經驗和接觸是真正的導師。”兒童對客體的認識是從實踐活動開始的。因此,“演童話”不失為一種好的教學方法,它可以為學生提供無限廣闊的思維、想象和創造的空間。
案例6:
《兩只小獅子》讓他們表現懶獅子的懶洋洋,及另一只獅子的苦練本領,定能使他們更深刻地了解童話故事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通過這樣的演童話既升華了故事內涵,又增強了課堂的活躍性,使課堂學習輕松愉快。
(三)善于誘導,確立朗讀爭論點
讀出心聲,讀出體會,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童話的內容。
1.激趣,話童心
教師要充分運用各種方法與手段有效地激發兒童的情感,通過“感”的過程去點燃兒童心靈的火種,不以抽象瑣碎的分析替代這個體驗、感悟的心理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充分地給孩子時間,說文本的故事內容,說自己讀后的感受,說人物角色的特點,在評價和辨析中廣泛地開展說的訓練,進一步落實對文本的感悟。
2.廣議,引其思
學生面對同一篇作品,不同的心理基礎和生活經驗會導致其解讀方式的不同,獲得的體驗和感悟也不同。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剝奪學生的閱讀實踐。讓他們對文本展開積極的討論,確立一個爭論點,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能引起他們深刻的思考。
(四)拓展延伸,關注朗讀創造點
1.打破定勢,想象創造
童話的基本特征是幻想,而且是最豐富、最自由的幻想,因而童話是激發兒童想象力的最好的文學樣式。對于細讀這類文本,老師最好的方法也是想象對話法,即邊讀邊想象,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想象文本中的情境,與文本中的主人公對話。
案例7:
讀《從現在開始》,想象“動物叫苦連天”的場景,想象“狗熊練跳的本領”的無奈與痛苦,體會貓頭鷹和袋鼠行為的荒誕性。細讀童話,就得發揮想象力,這樣才能讀活文本,細讀寓言亦是如此。
讀《坐井觀天》,想象如果青蛙跳出井口會看到什么?會說些什么?發揮想象力說一說。
這些都離不開我們的想象力。所以細讀童話寓言類文本,最好的方法就是想象對話法。
2.情趣“提問”,畫龍點睛
在課堂教學中對提問一定要精心設計,問題既要有思考價值,又要能引起學生興趣。要盡量減少提問的數量,改變簡單的“問答式”的教學方式。要鼓勵學生互相質疑、合作,培養他們勤思善問的習慣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孩子們朗讀后的提問,說出自己的心得體會。
四、余韻:讓孩子們生活在屬于他們的童話世界中
童話是我們教材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應該有屬于他們自己的“童話世界”,讀童話、聽童話、寫童話、畫童話……童話如同一架鋼琴,當你觸動它的琴鍵時,總會發出丁冬丁冬的聲音,讓我們和孩子一起奏出美妙的童話音符吧,讓我們的孩子生活在屬于他們的童話世界里。
參考文獻:
[1]王泉根,鄭靜.兒童文學與中小學語文教學[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
[2]龔瑛.童話教學“四招”[J].湖南教育,2001(23):27.
[3]鄒小紅.童話的文本特點及教學應對[J].湖南教育,2006(2):22.
作者簡介:金萍(1987—),女,杭州蕭山人,浙江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2014級),主要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
?誗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