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云
摘 要:《老人與海鷗》應該以讀代講,讀中悟情;應該抓住關鍵語段引領學生走進“老人喂鳥圖”,走進“海鷗送別圖”;應該通過音樂渲染等手段,引領孩子們體會老人和海鷗之間那種血肉相連的信賴。不斷地在看似尋常的地方營造濃濃的情境化氛圍,并在其中拓展孩子們的視野,是語文教學的要義之一,也是新課程倡導的課改方向。
關鍵詞:以讀為本;抓住關鍵;情境渲染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老人與海鷗》講述了一位普通老人和一群海鷗成了朋友,也成了翠湖的一道風景。老人有情,海鷗有義,特別是老人死后,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令人扼腕嘆息。那么,如何引領學生走進這份真摯、悲壯的情感深處呢?
一、以讀為本,讀中品悟
筆者以為,《老人與海鷗》篇幅較長,應該以讀代講,讀中悟情。如果離開了聲情并茂的朗讀,只是老師在一問一答在圈子里打轉轉,那么,其教學效果一定是殘缺的、蒼白的,很難取得實質性的效果。因此,做好語文的“分內事”——朗讀,實在疏忽不得。
比如,可以讓孩子們自由放聲誦讀、隨機指名接讀、聽錄音賞讀、進行個性化閱讀,憑借“讀”這一最“原始”、最“傳統”的方式,引領孩子們走進“老人與海鷗”的世界,和作者一起感慨人生、品咂人鷗之情。
還可以讓孩子們合作讀,讓男女生分角色讀、師生配合讀、運用不同的節奏進行排讀,讓學生走進人鷗世界,使學生感受人與動物的親情,感悟大自然的和諧之美。
實踐證明,讓學生“進入情境,甚至進入角色,便容易‘情動‘辭發而讀出情感”,在讀中品,讀中悟,讀中評,正所謂:“讀慢一點,有時間自悟;讀深一點,有機會反思;讀透一點,有能力發現。”
二、抓住關鍵,暢談感想
不難看出,教學《老人與海鷗》應該引領學生走進兩幅畫面,即老人愛海鷗、海鷗送老人。在理清文章的脈絡后,應該巧妙引導“哪部分最讓人出乎意料,最能打動人?”以此暢談老人與海鷗之間可能會有的對話,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老人與海鷗的那份和諧快樂,感受到老人對海鷗的無私的愛。
1.引領學生走進“老人喂鳥圖”,感受人鷗情。通過與學生交流感受深刻的詞句,讓學生體會到“老人愛海鷗,勝過愛自己”的感人情懷。比如:“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還比如:“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還比如:“愛是親昵的取名,愛是親熱的說話,……”通過這些語句讓學生想象老人與海鷗會親昵地說些什么……如此一步一步把老人對海鷗的愛具體化,讓學生油然而生感嘆:老人確實是把海鷗當成了自己的“兒女”啊!
2.引領學生走進“海鷗送別圖”,品悟海鷗情。應該引領學生抓住“一群海鷗突然飛來,圍著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叫聲和姿勢與平時大不一樣,像是發生了什么大事。”“竟在老人遺像前后站成了兩行。”“它們大聲鳴叫著,翅膀撲得那樣近,我們好不容易才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漩渦中脫出身來。”……透過這些詞句我們仿佛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海鷗對老人勝似親人般的情感。
語文教師要引領學生沿徑探源、披文入情,進入到句子深處,觸摸文字背后的“體溫”。比如,能不能把“翅膀撲得那樣近”中的“撲”字換成“飛”字?能用一個詞來形容海鷗的心情嗎?……對于小學生而言,切不可拋開語言的外殼,直奔“人和海鷗之情”而去。抓住“撲”等詞語反復品味才是正途,至于諸如“人和動物應該和諧相處”等宏大的理想討論則不宜過多。
三、音樂渲染,讀寫結合
不論什么課堂,“以情取勝”都是應該提倡的,《老人與海鷗》無疑是一篇情感比較濃烈的課文,通過音樂渲染等手段,引領孩子們體會那種老人和海鷗之間血肉相連的信賴,應該成為教師教學此文的一個重要的視點,正如蘇拉所說的:“學習語文這門課程,絕不僅僅是為了考試,它最大的價值在于充沛情感、豐富思想、愉悅生命。”
1.在音樂背景下,形成強烈的視覺、聽覺、知覺反差,共同震撼學生的心靈,創設了一個濃濃的情境。
2.假如海鷗會說話,假如你就是那被老人寵愛過的“獨腳”“灰頭”“老沙”“公主”中的一只,此時,你站在老人的遺像前,你會對老人說什么?
3.在老人與海鷗的相處當中,一定還有許多幸福的畫面。同學們,請拿起筆,發揮你的想象力,把你想到的畫面寫下來。
4.每到海鷗飛臨翠湖的季節,就會有許多市民像當年的老人一樣,給它們喂食。那么,假如在這樣的季節,恰好你到翠湖,你會怎么辦?
事實上,精彩的教學都應該是情境化課堂,都應該是拓展性課堂。因此,不斷地在看似尋常的地方營造濃濃的情境化氛圍,并在其中拓展孩子們的視野,是語文教學的要義之一,也是新課程最為倡導的課改方向。但愿,21世紀的小學語文教師,能夠通過多種手段引發孩子們對語言的敏感,以此讓孩子們學習語文、享受語文,在更廣的層面收獲語文的“色香味”。
參考文獻:
[1]許秋瑞.是誰,由學生反感“讀得再有感情些”引發的思考[J].福建教育,2013(12):36.
[2]蘇拉.讓歲月成歌,把一生唱完[J].教師月刊,2016(4):31.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