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珍
一、授課內容
《營養午餐》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的一節綜合實踐活動課,本課由學生結合已有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自行設計營養搭配午餐,意在提高學生對于數學與生活聯系的意識與能力。
二、案例描述
本課的主線是由“憑喜好吃”—“科學地吃”—“合理地吃”—“營養地吃”,內容涉及計算、統計和應用。
本節課我主要安排了以下五個數學活動:
活動一:了解營養含量,明晰基本指標。
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同學們,你們在平時都喜歡吃什么菜?學校食堂的廚師叔叔也為同學們準備了三份套餐作為今天中午的午餐,看看你們會喜歡哪一種套餐?說說你們為什么喜歡這種套餐?
學生發表意見后,我出示了飲食與健康專家的建議讓學生閱讀,教師相機介紹熱量、脂肪、蛋白質的作用。
活動二:運用算法判斷,形成運用策略。
學生運用剛從專家那里學來的營養搭配進行知識判斷,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研究、討論,這個過程其實也是孩子促進思考、運算檢驗和進行爭辯的過程,最終,學生通過自己的運算與剛才專家的建議進行了闡述,發現了符合營養標準的套餐,而其他兩種套餐各因為“脂肪過高”和“熱量不夠”被排除在外。
活動三:自行思考動手,搭配營養菜肴。
課件出示10種菜肴圖以及10種菜的熱量、脂肪和蛋白質含量表。請同學們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營養午餐的合理搭配,注意既要考慮好吃又要考慮營養。教師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羅列學生所有的配菜方案。
活動四:組織合理分析,選出喜歡的方案。
每個小組分別演示出自己的用餐方案,說明自己的理由,陳述之后等待其他同學的發問或點評,有相同搭配方案的小組還可以進行補充,最終通過舉手表決,選定出最有營養價值、最受歡迎的食譜。
活動五:閱讀調查資料,用于實際生活。
出示提前對學生進行調查后整理出了相關數據:班級同學平時最喜歡的食物,男、女生在飲食上的差異,偏胖或偏瘦同學的飲食習慣。
學生讀取相關信息后,了解到大家最愛吃的食物主要有雞排、魚類和湯,男生比較愛吃肉類,女生偏愛吃蔬菜,男生大部分不偏食,女生比較挑食。通過討論交流發現:偏胖的同學可能是日常飲食中脂肪含量超標,偏瘦的同學可能是飲食中脂肪的攝入量過少,偏胖或偏瘦同學可能都不同程度存在挑食、偏食的習慣。
三、課后反思
通過本次數學綜合實踐課的研究,帶給我以下幾點思考:
1.體現課程的綜合性——把數學與其他學科知識聯系起來解決問題。
本節課學生既運用簡單的排列組合、統計等數學知識,又要綜合營養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標(如:熱量、脂肪、蛋白質等)解決問題。尤其是在學生進行自行搭配的活動中,學生運用排列組合的思想,10選3搭配成一份午餐共有120種不同的搭配方案,其中24種符合營養標準,我在課堂上只展示出了8種方案。
2.體現課程的現實性——關注選擇內容的現實價值,凸顯數學學習的現實意義。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的孩子在飲食上存在過于的挑食或偏食,造成過胖或偏瘦的現象;也緣于學校中的個別學生沒有正確地對待學校午餐菜肴,造成了許多浪費現象。因此,結合這一現實問題選擇有價值的內容——學校營養午餐的數學話題進行實踐嘗試,能很好地凸顯數學學習的現實意義。
3.體現課程的生成性——關注解決策略的動態生成,凸顯數學學習的主體意味。
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事實的建構性”,也就是說,數學知識不應是教師、教材直接給予學生的,而是在學生充分經歷數學活動的過程中動態生成的。學生經歷了“計算套餐數據—比較營養標準—自己營養搭配”的全過程,形成了多種營養午餐的搭配策略。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分析討論、比較、選擇搭配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實現了學生對“營養午餐”的深切感悟。
4.體現課程的趣味性——讓學生在愉悅的交流中各抒己見、解決問題、達成共識。
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小游戲”“小采訪”“討論交流”,活躍課堂教學氣氛,使課堂更具生活化、趣味化,在模擬現實生活場景中,讓學生做菜、點評、評菜,實現了在樂中求知。在思維的碰撞中激發出的是學生學習的熱情,學生真正成為活動的實踐者、思考者、驗證者和評論者。
5.體現課程的思想性——在數學教學中解決問題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通過學習進一步了解什么樣的搭配才是合理的營養午餐,促使學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養成科學的飲食習慣。
通過《營養午餐》這節數學實踐活動課的研究,我體會到:數學課也可以很好地和其他學科的課程進行整合,在研究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同時,更實際、更自然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滲透,讓學生體會到科學飲食很重要,只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才能夠有一個強壯健康的體魄!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