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日恒
摘 要:白曉軍作為21世紀中國山水畫壇具有影響力的畫家之一,在中國山水畫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特別是他對桂林山水的理解及其作品的表現都有著獨特的見解。而獨秀峰對白曉軍的中國畫創作有著重要的作用,其筆下的山水樹石、亭臺樓閣都表現出蒼茫、野逸、幽深的境地。白曉軍每個不同時期的獨秀峰系列山水作品可以概括為他藝術發展的一個縮影,同時也為他的藝術創作帶來了源源不斷的靈感。
關鍵詞:白曉軍;獨秀峰;山水作品
一、白曉軍的習藝經歷
白曉軍1959年生于廣西桂林,也許是桂林山水對他的眷顧,使得他的一生都與桂林的山山水水有著不解之緣。桂林因山而生、因水而美,而白曉軍的童年就是在這山美水美的桂林大圩鎮度過的,桂林的山水從兒時開始就已經縈繞在他的腦海里。白曉軍孩童時代就很喜歡繪畫,可以說,他的藝術生涯就是從孩童時代的涂鴉開始的。1971年白曉軍進入師大附中學習,他遇到了藝術的啟蒙老師葉侶梅老師,并開始學習素描。1976年白曉軍下鄉插隊期間,雖然沒有時間畫畫,但是這并不影響他對人生、對國家民族前途的思考,那個時期任何一個有抱負、有理想的年輕人都會獨立思考人生和命運的走向,白曉軍也不例外。隨著時局的發展,白曉軍被調到縣文化館里工作,在這里他遇到了李駱公老師和譚崢嶸老師,在這兩位老師的影響下,白曉軍對繪畫藝術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1977年恢復高考,白曉軍得知此消息后立刻放下工作安心備考,但是由于家里的不同意,他只能利用空余的時間來練習繪畫和備考,第一年他落榜了,但他仍堅定自己的理想,第二年考上了廣西藝術學院。在大學期間,白曉軍追求的是一種形式美,先是和黃旭老師學習人物畫,但在周志龍老師的影響下,他把目光轉向了中國山水畫,從此和中國山水畫結下了不解之緣。1984年,白曉軍考上了廣西藝術學院黃獨峰老師的研究生。黃獨峰身為嶺南畫派畫家之一,提倡寫生和師法自然,主張中西結合,他的指導對白曉軍的繪畫藝術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1986年白曉軍研究生畢業,正好遇到了伍純道老師在廣西師范大學籌建藝術系,權衡再三之后白曉軍選擇了到廣西師范大學,之后再也沒有離開過藝術教育崗位。他幾十年如一日,為繼承與發展民族繪畫事業做出了不懈努力,成為了山水畫虔誠的追求者。
二、藝術特征
(一)獨秀峰系列山水作品的藝術特征
1.獨秀峰
獨秀峰位于廣西桂林明靖江王府內,在桂林是具有地標性意義的,同時也體現了桂林是一個具有深厚人文底蘊的城市。獨秀峰又稱之為擎天一柱,獨秀峰下是當時明朝時期一個藩王的居住地,近現代成為廣西師大王城校區。白曉軍的一生都圍繞著王城獨秀峰展開,在年少時期他每次路過此地都對王城充滿著敬意,因為當時這是大學,能有哪個青年不憧憬?白曉軍和王城獨秀峰之間的“感情”就這樣慢慢地開始了,就連他考取廣西藝術學院黃獨峰的研究生也是在王城備考的。后來,白曉軍畢業后來到廣西師范大學工作至今,與王城結下了更深厚的感情。獨秀峰是桂林山水的一個凝聚和結晶,雖然它經過后人的改造成為園林景觀,但是它和桂林的山水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白曉軍后來的一系列寫生作品都是圍繞著王城獨秀峰展開,原因是可想而知的,無論是古代先賢還是當下畫家,都會對某一處的風景有所眷戀,而獨秀峰下的一花一草、一樹一石都是激發白曉軍創作的源泉。
2.書與畫的結合
書畫同源,如著名美學家宗白華所言:“中國畫以書法為骨干,以詩意為靈魂,詩書畫同屬于一境層。”①白曉軍在學習山水畫的同時,專心研習篆書、草書和隸書,把書法的筆法運用到畫作上,加上他對書法的喜愛及自身的努力,最終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藝術表現語言。如白曉軍作品《桂林獨秀峰下寫生之二》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又結合自己的個性,在他筆下的山水畫創造了繪畫和書法的融合,他筆下的山水樹石結合了篆書、草書、隸書。但他筆下的山水畫更多是融入了隸書,他的題款和畫面的意境是完美地結合,給人一種清新自然的感覺。白曉軍的書法和繪畫結合是成功的,它是在傳統的基礎上繼往開來,開創了新時期的中國山水畫面貌。
(二)獨秀峰系列山水作品的筆墨表現及表現形式
1.筆、墨特征
筆墨當隨時代。白曉軍繼承了優秀的中國畫傳統,并在傳統中力求創新,在他還是學生時期就已主張“筆墨當隨時代”,作為畫家特別是中國畫畫家必須要到自然中去寫生創作,要在自然中尋找答案。因此,他對自己的作品有過這樣的思考,一方面結合現代和當代優秀的藝術,另一方面結合西方的優秀藝術,走一條中西結合的藝術道路,這里有著他研究生導師的影響,還有著對自己的作品乃至當代藝術發展道路的思考而得出的經驗。從白曉軍的作品中我們能夠看到,他的作品具有獨特的個性和風格,這是他多年來積累的經驗和對中國山水畫的思考、感悟以至于付出的實踐而形成的。從他早期的作品《獨秀峰下有此境地》《桂林獨秀峰下寫生之一》《桂林獨秀峰下寫生之二》來看,更多地是個人藝術語言的表現,從用筆上我們可以看到他作品中的線條隨意、自由、奔放、恣肆、率性,看似瀟灑不拘,內在卻依然保有筆墨的規范和根據。從他中期的作品《獨秀峰下仰止亭》可以看出他的筆墨語言更加精煉且逐漸走向了成熟,無論他筆下的山水樹石還是亭臺樓閣,都表現出蒼茫、野逸、幽深的境地,他把桂林獨秀峰的人文底蘊和個人情感結合在一起,做到了人景合一的境界。
2.表現形式
每一位畫家都有對世界認知的情感,正如每一位畫家對自然山川都有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白曉軍出生于桂林且在桂林成長,對桂林山水的一草一木都充滿著感情,也更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如從他的作品《獨秀峰下仰止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他的繪畫題材和表現內容都是平時喜聞樂見的事物。獨秀峰給了他諸多的創作靈感,這里面肯定寄托著他對王城獨秀峰的關懷和對自然山川的熱愛。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獨秀峰下的仰止亭前有一條曲徑,正是他內心的表達,曲徑通幽在他的畫面中活靈活現,畫面的正前方有一株樹,姿態優美,用筆剛勁有力,線條揮灑自如但又筆筆遒勁有力;畫面的左邊和右邊分別是一大一小相互呼應的雜樹,筆墨表現得淋漓盡致;雜樹底下是些許亂石,但是經過筆墨的渲染和處理,把桂林山石的秀氣和剛勁特征表現了出來。正所謂“畫如其人”,他的作品品讀起來猶如一股清泉直抒胸膛,文野之氣十足,可以將其概括為作品就是他人生最好的寫照。
三、白曉軍繪畫藝術對當代中國山水畫的影響
白曉軍的繪畫藝術是我國傳統繪畫的延續、發展和變革,他先后學習傳統的同時結合西方藝術,去粗取精,把適合中國畫發展的東西融入到中國山水畫中。他在繼承和發展民族繪畫的基礎上,大膽地發揮了自己的強烈個性和特有的天賦進行創新,自成一家,這也是他藝術的可貴之處。白曉軍在自然山川中尋找創作的題材,他的作品是自身藝術的追求和表現,在當代畫壇他有獨特的表現形式,遵循古代傳統,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結合當下藝術的發展,遵循筆墨當隨時代,很好地表現了人們耳熟能詳的山水桂林。他在中國山水畫上所取得的成就,不但超越了前人,也為當下和后來者樹立了榜樣。
四、結語
通過對白曉軍獨秀峰系列山水畫寫生作品的藝術研究發現,他是一位真正堅守民族文化陣地同時又是個具有現代化氣息的藝術家,他的繪畫既是對傳統中國畫的一個寫照,又是對當下中國畫壇的一種思考。他以意趣豐盈的表現語言,開辟了新的創作道路。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其題材、構圖、題跋、印章都能反映出他的蒼茫厚重、幽深秀氣的自然美感,這也許就是他對人生的經歷和對自然山川的深刻體悟。在時代的潮流中,每個時期的文藝作品必然會反映出每個時代的精神和思想,創新是離不開傳統的,我們務必要正確對待繼承和創新的關系。在當下,需要藝術家們進行新的現代性的思考和探索。這也是本文對白曉軍獨秀峰系列山水畫寫生作品進行深入分析與探求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之所在。
注釋:
①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00.
參考文獻:
[1]白曉軍.心跡墨痕:白曉軍水墨寫生作品集[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16-17.
[2]白曉軍.重點關注——當代中國畫名家白曉軍[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36-43.
[3]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下冊[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383.
作者單位:
廣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