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紹忠+殷圣堯



摘 要:當下是一個經濟和科技等各方面飛速發展的時代,更是一個全方面多元文化的時代,藝術也不例外??v觀中外上千年的藝術發展史,各種主義流派不勝枚舉,固有封閉的思想被新的文化猛烈沖擊,進入21世紀以后,各種藝術風格琳瑯滿目,百家爭鳴。文化多元起來,藝術圈變得像大鍋亂燉一般,架上繪畫也不可避免的被西方所謂的“當代藝術”逐漸邊緣,人們已開始不再強調劃分藝術上的主張,應該歸為哪一派。而我分明從李紹忠先生的繪畫作品中,看到了浪漫主義色彩。在這個藝術觀念錯綜復雜和主旋律作品橫行的時代里,先生獨善其身,堅信繪畫就是將自己認為美好的理想化的東西表達出來呈現給別人的理念,并且秉承著東方美學精髓,與觀者一起共同分享這份美,他也將這個過程簡稱為兩個字,“同樂”。
關鍵詞:氣韻;雅致;水彩;美學
先生從小受其父親影響,父親喜歡水彩,書法,并擅長多種美術字字體。父親曾送與先生一本李劍晨的《水彩畫技法》。也算是先生繪畫之路的啟蒙書。李先生從初中開始跟隨當地文化館李朝信老師學習油畫。73年高中畢業后以工農兵學員身份,進廣西藝術學院學習三年時間。畢業后留校從事工藝美術以及色彩基礎等專業的教學課程,期間還承擔多門新增課程的教學工作,并因課程需要,先生早期一直運用水粉進行創作。而后經過在繪畫上不斷的嘗試和學習,先生從不透明水彩逐漸轉為運用透明水彩顏料,嘗試更多的畫面效果,而至今,先生畫水彩畫已有三十多年之久。
水彩畫顧名思義以水為媒介劑,并能根據水的特性使顏料色彩在紙上因運用不同的方式而產生豐富的畫面效果。所以在分析一幅水彩作品水平如何,對水的把握便是著重考慮的衡量標準。先生在接觸水彩的之初便嘗試了各種不同的材料技法和表現風格,但到后來先生還是一心回歸到了傳統的水彩表現方法上來,單純的在水與彩上面去探索和拓展水彩的表現空間。先生灑脫的性格決定了他在繪畫之路上從不去刻意的追逐風格的獨特,但一直秉承著嚴謹周全和腳踏實地去進行各種嘗試。在一些自己想要的效果沒有出來的時候,先生從不會因此苦惱,他認為事情在做,畫在畫就夠了,成不成功那是未來的事,只要還在努力的路上就不去因為大大小小的挫折來折磨自己。先生一路幾十年時間摸索下來,不僅熟練掌握了水彩多種技法,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獨樹一幟的風格。
一、先生獨具詩意的繪畫語言
先生在用筆和用色上傾向主觀意象,且已建立了屬于自身清新秀氣、明快淡雅的風格特點。意象的表露是藝術家自身的主觀思想和情感抒發下的產物。先生的水彩畫將中西方的理念融合在一起,使具象的物象抽象呈現。所以說先生的的水彩畫既是傳統的,也是現代的。
在中國傳統繪畫中,尤為看中一個畫家的筆墨運用,因為畫家的一筆一皴一墨一染都無不包涵了畫家本人的學識修養,更是可以從中看出作者的品性、氣魄和風韻。中國傳統哲學是中國人骨子里的文化心理結構和審美修養,而它決定著本土繪畫藝術的評判標準,那么不言而喻,“氣韻生動”則成為了本土繪畫中首要一點。先生一直為東方美學精神的傳承做出不懈的努力,在他作品中表現的技巧和語言充分證明先生秉承“氣韻生動”,全面營造屬于本土的東方意味。那么在語言方面便具體體現于用水、用筆、用色、構圖、肌理和意境六個方面:
(一)用水
對水的自如運用是每一個水彩畫家畢生追求的目標,但只有去接觸水彩的畫者才知道,對水的熟練掌控并不是一朝一夕便可達到的?,F在很多水彩畫畫家打著風格多元技法多元思維多元的幌子,毅然放棄了對水性的探究和堅守,濕畫法的作品也逐漸稀少。而李紹忠先生并沒有“隨大流”,先生的很多作品都充分的顯示了他對水高超的控制力。作品《家住漓江邊》便是大面積的運用了濕畫法完成的。先生通過趁濕銜接的方法來完成樹叢的描繪,在被打濕過的紙面上從淺開始著色,在紙面干透之前逐漸添加重色,畫出大概的黑白和色彩關系,最后待快要干透之前在樹葉的部分稍加細節,并把近處的樹木畫出來,這樣樹木的邊緣線便實而不會突兀,畫面盡顯水霧景象。
南方風景蒼翠濕潤、清秀婉約,而先生利用濕畫法來描繪再適合不過,更是將南方景色的雨霧朦朧表現的淋漓精致。在先生的筆下,漓江山水、黃姚古屋、三江侗寨、融水風情都籠罩在朦朧之中,水淋淋,霧蒙蒙。整個畫面中罕見大黑大白的激烈色彩,用色淡雅和諧,虛實相生。在先生的作品中,隱約可見晾曬的衣物、紅色的對聯和勞作村民透出的生活氣息,活如一片澄澈平和、風月無邊的世外桃源,讓人不由對其神往。
(二)用筆
古時張彥遠曾說過,“畫面中若可達到氣韻生動,‘筆致乃重中之重”。其實千百年來,人們賞畫都是從用筆來體會畫家的內在精神氣質。先生的繪畫非常講究用筆,在他的筆袋里有大小不一平圓尖各種筆,且多為羊毫,在作畫之時駕馭節奏快慢不驕不躁從不以花俏筆法示眾,但也從不受制于物象的客觀細節,一幅作品下來,敢于將筆觸痕跡盡顯于畫面之上,一皴一點,一勾一掃,真摯肯定,虛實濃淡,卻又渾然天成。在其作品《石上人家》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先生在80年代初有一段學習國畫的經歷,從那以后作品中便特別講究用線。先生的畫面中常以線勾勒樹木房屋,線條多為斷而似連連而不鈍,看似瀟灑隨意,實則為作畫之時胸有成竹,無不蘊含其深厚的作畫功底和美學積淀。作品《石上人家之五》便很好的詮釋了這一點。
先生在用筆語言上所謂精致、嫻熟、以少見多、不刻意不做作不拖泥帶水,看他的作品,感覺畫面中沒有一絲廢筆,每一個筆觸每一次暈染每一個色塊每一次用線都是那么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三)用色
中國傳統繪畫從不注重對客觀自然的刻意模擬和再現,在色彩方面則講隨類賦彩。西方繪畫重物象因環境影響而發生色彩變化,豐富斑斕,強調光影,以色彩來表達體積和空間;而中國繪畫從來沒有將色彩的豐富以及其造成的空間感作為追求的目標,而是講究體現畫面上色彩的素雅和諧美。表面上來看,這給中國繪畫的豐富性上增加了很多局限性,但同時也是中國繪畫的獨特之處,即便如此,中國繪畫僅憑少量的色彩使藝術性超越自然之上,呈現出純粹清雅含蓄清逸的單純美。作為一位接受過嚴格西方色彩訓練的畫家,在繪畫過程中先生并沒有延續西方的寫實色彩,更沒有把色彩夸大化,而是將色彩始終介于客觀與主觀之間,畫面主要概括大的色彩關系,注重在和諧的色塊之間找變化。在先生的作品中,色彩并不是用來表現和刻畫自然物象的,而是起到營造氛圍、傳達情感的作用,特別是在他的作品《林溪古鎮》中,先生通過自身在色彩方面的修養,將木樓和樹木原有的色彩精心提煉,在淡雅的橙褐色中添加細微的冷暖變化,使畫面充分和諧的同時又不失豐富,先生的色彩傳達給觀者的是他內心那份澄澈舒緩的心境。
(四)構圖
中國傳統繪畫中平面性的視覺思維決定了構圖在其中的重要地位。先生作品的畫幅一般不會太大,畫面場景以簡潔的中近景和中遠景組合居多,且繼承了中國繪畫虛實相間的布局原則,在和諧中追求變化,近觀畫面中的山石樹木屋瓦飛禽,看似隨意灑脫寥寥數筆,但卻相得益彰和諧統一的融合在一起,這其中暗含先生在構圖上精湛的造詣和豐富的修養內涵,畫面編排直叫人贊嘆不已沉醉其中。如在《楊堤風光》作品中的布局,畫面是一幅難以把握的細長橫構圖,其中幾棵樹木和畫幅右面中間的山石在位置和大小的組合上達到一種巧妙的左右平衡,而遠山則多為處理成三角狀,巍峨端莊的肅立在江面上,山石的大小疏密、顏色的冷暖深淺、線條的連貫相交都達到了和諧而不失變化,豐富也不失統一的效果。先生的部分作品遠觀之時,只可見淡淡的幾個色塊組合,這種構圖方式使其畫面顯得恬靜空靈、含蓄幽遠。
(五)肌理
西方繪畫中的肌理,注重表現物體的真實質感,通過運用可塑造的油畫顏料來模擬物體肌理的變化以求達到視覺上的真實,但中國繪畫則重感悟重傳神重靈性,是超然物外的,不求形至,重意到。先生畫面中的肌理具體體現為用各種不同的皴法和水痕的運用來表現不同的山石屋瓦。如在作品《漓江情》中,山石被長年風化形成難以單憑直接用筆可以描繪出的天然紋理,所以先生在畫山石的第一遍時,筆上水量和色彩濃度適中,在紙上以小色塊的形態大約畫出深淺關系,并同時在紙面上留出空白,在顏色未干時用噴壺往上噴水,這樣每一個小色塊都可以很自然的銜接在一起,并且色塊的邊緣因為噴了水而根據紙的紋理形成了神似巖石的粗糙效果。最后通過畫面需要和山石肌理特點完善畫面,先生這一方法妙就妙在巧借自然而在畫面上達到了自然隨心的效果,呈現出了意象形態。
(六)意境
“意境”是東方美學特有的靈魂。以意顯境,由境抒意,是情景交融的產物。先生的作品中,觀者可明顯看出,意境尤為凸顯。先生平時喜歡獨處和安靜,很少去閱讀藝術相關的書籍,喜歡大自然,也喜歡自然的狀態。他說過一句話:“照著對象完全畫下來,并不足以表達出對象真正的美,和理想中對象的美”。 在先生的眾多作品中,明確的體現了先生以意境美為重的藝術主張,是一種不失客觀的同時從主觀內心出發去抒發對大自然美的熱愛。先生就是憑借這樣的感悟,以有形之形化無形之意,將觀者引入到畫者寧靜與安詳的精神境界中,這就是東方意象美學之精髓。從而可見,這片詩意的唯美意象世界,他既是創造者,也是這其中的棲居者。
二、與先生在一起
在跟隨先生外出寫生時,發現先生作畫時有一特點。他總會給自己選擇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里作畫,因為先生認為作畫時心必須要靜,如果有太多外界影響會將作畫狀態大打折扣。而且先生也不會將時間浪費在背著畫袋到處尋找漂亮的地方實地寫生。但他不用去太多地方而可以出很多作品,則取決于他很善于去發現一個平凡的事物中他人不可見的美,或許說平凡的東西經過他的處理出現在畫面上就變美了。所以說先生作畫時很少去描繪實景,但卻又很真實。有一次跟先生在西江苗寨寫生,住所位于山腰,先生大多時間都在陽臺上一個固定的位置來取景作畫,然后進行視點轉移,看到不一樣的地方,先生就可以做出一幅畫作,并且僅僅是取材于實景中的一個小小局部,便可畫出多種面貌。
生活中的先生,就猶如他的畫一般,淳樸平和,低調內斂。他從不是一個時尚的畫家,就連微信也是前不久才開通的,而且也并不像很多畫家一樣常常發狀態公布自己在哪兒畫畫畫了幾幅。在穿著上先生在退休以后更是不修邊幅。先生是一個很節儉的人,之前先生有說起,在物質方面他覺得過得去就行,所以從不會從先生身上看到一件價格很高的東西,當然他對用紙和顏料還是有一定要求的。但別看他對自己節省,對他人可是十分慷慨。
三、人世中的他和他的作品
在工業化商業化推進下的城市,物欲橫流,人生來具有的質樸逐漸遺失,更多的是浮躁與欲望的侵占。而先生并沒有隨波逐流,被物欲驅使,而是在眾多潮流下獨善其身,一直潛心沉浸于自己的藝術天地之中,默默地探索著自我藝術價值的取向。先生自學畫一路走來,從未故步自封。幾十年來涉及多種風格,過程中勇于不斷的否定自己去嘗試新的實驗,他如此并不是迎合大眾,也不是標新立異,而是帶著對美的熱愛,以傳統意象美學為本源在為如何表現出內心中大自然應有的美而孜孜不倦的去探索。欣賞先生的作品,你必須去用心靈和情感去品嘗去感受,如此才能因作品中的那一絲細膩一份清新一份靜謐一份美所感動所陶醉。畫面中似乎可以看到我們生活中早已失去的那份寧靜和平和,讓你忘卻生活的壓力、人性的冷暖、城市的喧囂,那是我們苦苦尋覓的精神家園。
作者單位:廣西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