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令紅
科學課堂教學中,經常會做實驗。在多年反復做同一個實驗的過程中,即使我知道接下來的結果,我還是會感嘆實驗的神奇,它像魔術一樣,永遠讓人著迷。當你看到水慢慢流向高處,加熱了的銅球不能從鐵環中穿過,蠟燭在有二氧化碳的玻璃杯中突然熄滅……你不會發出一聲感嘆嗎?看到學生瞪大眼睛,我心中像魔術師一樣充滿成就感。
一、實驗讓我們產生好奇心
實驗讓我愛上了科學,實驗讓我對世界永遠保有一顆好奇之心。我相信,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和足夠精彩的實驗,我也一定能把這份好奇心傳遞給我的學生。事實上,很多學生通過實驗課也都對科學課有了強烈的好奇心。
“傅科擺”在很多博物館里都能看到,它通常是從三四層樓高的天花板上垂下來,末端掛一個鉛錘或鐵球,再下面則是一個羅盤,而鉛錘或鐵球就在那個羅盤上慢慢地移動著。19世紀的科學家都知道了地球在自轉,但普通人怎么證明?地球這么安靜,這么悄無聲息,它在動嗎?還是太陽東升西落更容易讓人接受。只有在傅科設計的這個實驗里,看到大鐵球莫名其妙地轉動,沒有發條,沒有人力,大家才會意識到地球的自轉這個事實,地球在這個實驗裝置下,終于開口講話了。
科學課堂教學中,老師因地制宜,順勢把課堂搬進大自然。學校地處江漢平原,天地廣闊,是個豐富多彩的大自然博物館,理想的科學實驗室。為充分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教學資源,在學校鼓勵下,老師大膽把科學課搬進了大自然。如教學《土壤中有什么》一課,將學生帶到田間地頭,讓他們觀察土壤的成分,認識土壤和生物的關系;教學《雨水對土地的侵蝕》《探索土地被侵蝕的原因》等內容,讓學生現場觀察雨水對土地的侵蝕情況,實地感受坡度大小,有無植被覆蓋,降雨量大小對土壤的影響和侵蝕程度。通過現場教學,學生不僅親身感受到了水土流失,山體滑坡帶給老百姓的嚴重后果,而且深刻領會到了水、土、植物、人之間的和諧關系。
二、實驗激發我們對世界的探索
科學課的教學,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被看做讓學生重走前人發現之路的過程,而實驗同樣也是學生認識世界,讓大自然開口的重要手段。我深深體會到,再艱澀的知識,再深奧的理論,再抽象的規律,只要有設計巧妙說明問題的實驗,就能迎刃而解。如果有足夠的時間和條件,我更愿意把課本知識完全設計成一個個實驗,讓大自然替我開口講課。
學校緊鄰長江及318國道,交通便利,地勢平坦,土地沃肥,雨量充沛,日照時間長,氣溫非常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學校旁共有耕地6千多畝,除主產小麥棉花油菜外,蔬菜種植也是農戶的主要收入來源,尤其苕葉子種植在當地很有名氣。老師也適時結合農事開展教學。農村學生對農作物非常熟悉,結合農業生產進行科學教育,事半功倍。結合植物的生長變化,新的生命,生物的多樣性等內容的教學,我們把種植鳳仙花,觀察鳳仙花,改為種苕葉子,觀察苕葉子。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從選種、播種、漂浮育苗、定苗、移栽、培土、施肥到打杈、采收,每個環節都動手實踐,詳細記錄。通過種植觀察,學生不僅學到了科學知識,還成了家長種植苕葉子的好幫手。
科學精神起于心中對萬事萬物的好奇心,而尊重事實,努力思考事實背后的真相,并且不達目標誓不罷休,這就是科學精神的本質。在實驗課上,我可以在每個學生的臉上都發現這種科學精神的痕跡,他們看到令人驚訝的結果時,瞪大雙眼,一百個不相信!只是我們太匆忙了,實驗做完,下一科的課堂教學馬上就要開始了,他們幾乎沒有時間展開自己的思索就得離開了,從書中找到一個解釋,消除剛才那一刻的迷惑,就是最簡便的方法。當然,我覺得這已經很不錯了,至少他們會有一點點思考的動機,他們理解和記憶就比完全的看書更有效果。
三、實驗讓我們對學習知識充滿期待
這些年,由于經常進行實驗教學,感受到實驗帶給我個性品質上的變化,一種以往自己都不能想象的平靜和安詳。教了20年書,我更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多少有了一點孤芳自傲,卻也明顯地少了很多年輕的無知氣盛,這兩種看似逆向的變化正是實驗帶給我的,因為實驗是一件需要高度關注的事情,當你熱愛它,你就會被他所塑造。
老師熱愛實驗課,因為每一堂實驗課都傾注蘊含了老師對科學,對教育,對人生的重要體會。受老師的影響,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日漸濃厚,一個個成了小科學迷,放學回家還把學校里學到的科學知識用到生產生活中。有的搞果樹嫁接,有的搞種子發芽實驗,有的應用滑輪知識幫助家里搬磚頭,有的應用斜面省力原理運酒糟,有的還利用從書本中學到的知識搞小發明、小創造。
雖然我們所處的社會是一個浮躁、趨利、競爭的社會,但是,我和學生還有一塊共同擁有的凈土:實驗室。在這里,我可以盡情和學生一起欣賞、陶醉、思考。也很期待學生能夠擁有這樣一份心性,讓實驗去影響他們,讓他們也能沉靜下來,有一種專注于身外有意義事物的習慣,最終能夠成為自己精神世界上的主宰和貴族。有這樣一顆內心的人,他們將來也能夠禁得住外在的風雨。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