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一
400多年前的某一個正月十三,林氏家族正在祖祠中舉辦“添丁”祭祀儀式。儀式結束之后,一盤盤精美的素齋被端上桌子,此時一位剛切完豆腐的族人走出廚房,不小心將沾在手上的豆腐甩到了一位年輕人身上,新衣服被弄臟的年輕人自然心有不甘,立即抓起桌上的豆腐進行還擊,不料,沒砸中“肇事者”反而“誤傷”了旁人。于是被砸的人也抓起豆腐反擊,最后所有人都被卷了進來,一場意外的“豆腐大戰”就這么發生了……從此,這個村子便形成了每年正月十三上燈后擲豆腐的習俗,并一代代傳了下來。
這個村子,就是如今的廣東省清遠市佛岡縣高崗鎮社崗下村,擲豆腐的習俗也演變成了如今遠近聞名的“豆腐狂歡節”,每年都有許多游客慕名而來。
豆腐砸開花,好運常伴家
“大家注意,等一會兒鞭炮響起,我們就開始分發豆腐,不限數量,你能帶幾包就帶幾包,用完再回來拿!”下午2點多,豆腐大戰開始,一位年輕人站在臺上,舉著喇叭指揮參加狂歡的人群。場地正中央,擺著一塊巨大的豆腐,我湊近去一看,這塊“巨無霸”豆腐長寬近2米,高也有1米多,據村民說,村里每年都要制作這樣一塊水豆腐,重6噸多,需要100多人合力勞動完成,已經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
我正在驚嘆時,不遠處的祠堂里響起一陣鞭炮聲,等候已久的人們一下子涌到豆腐面前,有的拿出塑料袋,有的拿著大碗,有的人沒有工具,干脆脫下帽子當容器,更有甚者把豆腐直接塞進衣兜里。“彈藥”準備充足后,大家立即沖向祠堂門口,搶占有利位置——按照習俗,從祠堂里走出來的“添丁者”(有嬰兒降生的家庭)是第一批“攻擊目標”。
當添丁隊伍在鑼鼓隊的陪伴下走出祠堂,一場激烈的“豆腐大戰”便開始了。大家一涌而上,幾個人“圍攻”一個添丁者,遠擲近抹,更有人將其抱住,撩起其衣服,將大把冰涼的豆腐抹到他的頭上、臉上、身上。此時,嬉鬧聲、歡笑聲、鑼鼓聲匯集在一起,所有人都沉浸在歡樂的海洋中。
但往往是第一輪攻勢之后,大家便亂了章法,見人就扔,逮到誰就往誰臉上抹。我剛扔完一袋豆腐,還沒來得及打開另外一袋,就被旁邊一位女孩兒抹了一臉,微甜的鹵水味嗆得我不斷咳嗽。我立即還以顏色,舉起袋子扔在她的頭上,一時間汁水四濺,波及了幾位圍觀者,他們也齊刷刷地轉身,把我當成了攻擊目標。我左側有一位攝影師,抓著包裹嚴實的相機,正在捕捉精彩的瞬間,不料旁邊猛地飛來一團白花花的豆腐,把他的眼鏡砸到了地上。他伸手摸了摸臉,把相機一扔,抓起豆腐就扔了出去,也不管目標是誰……旁邊還有很多攝影師都穿著塑料雨衣在拍攝,不過薄薄的塑料雨衣顯然防不住密集的“槍林彈雨”,除了相機安然無恙,他們全身上下都“中彈”無數……
一位西裝革履的大叔站在臺上,面帶微笑地看著臺下的人們混戰,頗有指點江山的意味。身旁的村民給我使了使眼神,我們一揮手,兩大團豆腐就準確地飛向了他,緊接著,豆腐“炮彈”紛紛飛向他,他的黑色西裝立即掛滿了豆腐渣、浸透了鹵水。眼見已不能置身事外,他撈了兩大塊豆腐要找我們“報仇”,卻被另一群孩子逮住,一番胡亂涂抹,最后連西裝內襯的口袋里都裝滿了豆腐……
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狂歡,人們不分年齡,不分男女,互擲豆腐,樂在其中,連平日舉止優雅的淑女們,也將儀態丟到一旁,義無反顧地投入豆腐混戰中。“豆腐砸開花,好運常伴家”,這句話用來形容豆腐節再恰當不過了。在豆腐狂歡節中,你可以將豆腐砸向任何人,被砸的人不但不會發怒,反而覺得這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同時也會回敬對方。即使有些村民相互之間本來存在著一些矛盾,在這樣的嬉鬧中也就和解了。
“新丁會”與“上燈”儀式
關于“豆腐節”的由來,還有另一個版本。相傳明清時期,當地常鬧蟲災,糧食經常顆粒無收。有一年,蟲災特別嚴重,村民無奈之下,只好向觀音菩薩祈禱,希望得到幫助。觀音菩薩派來許多燕子,幫助村民吃掉了害蟲,保證了莊稼的大豐收。淳樸的村民不僅感激觀音菩薩,更感激“燕子之神”,于是紛紛把豆腐擲到瓦檐上,讓燕子啄食,引來了更多燕子,從此當地再也沒有遭受蟲災。后來,這種習慣逐步演變成正月間互相投擲豆腐的習俗,目的是祈禱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生活富足。
雖然兩種傳說略有不同,不過都表達了相同的祈愿和祝福。流傳至今,擲豆腐的習俗已形成了一整套流程,包含了與此相關的系列祭祀活動,寄托了傳統文化中“人丁興旺”的觀念。
正月十三,社崗下村村民以互相投擲豆腐來鬧元宵。全村一千多人傾巢而出,互相追逐打鬧,一陣擲打、涂抹之后,個個變成大花臉、小白臉。
祭祀活動其實從正月初八就開始了。首先由生下男丁的家庭為代表,組成“新丁會”,負責集資,并確定“丁頭”(組織者)和“頭丁”(一定時間內最先出生的孩子);集資后,由長輩買燈籠,共需四盞,村里三個祠堂各掛一盞,“頭丁”家中掛一盞;緊接著,還要從集資款中抽出一部分錢,購買做豆腐的材料,并指定本村的一戶人家負責制作豆腐。到了正月十二上午,“新丁會”集中到祠堂,齊心協力打掃衛生,然后等到正月十三中午進行“接燈”儀式。
“接燈”儀式中,添丁的家庭和鑼鼓手組成隊伍前往祠堂,并攜帶一些新做的豆腐,讓客人試吃,吃完豆腐后,大伙一起敲鑼打鼓去“頭丁”家。“頭丁”的家長親自把燈籠送出來,走在隊伍最前面,鑼鼓隨后,最后還有一個擔籮筐的人,筐內放了些供品,如一大塊豬肉和一只煮熟的雞等,整支隊伍浩浩蕩蕩地把燈籠接回祠堂。進祠堂后,大家先把前一年掛在房梁上的舊燈籠取下來,再把新燈籠拴好,擺好供品,點燃油燈,所有人依次敬香。接下來就是莊重的“上燈”儀式:鳴放鞭炮,敲鑼打鼓,“頭丁”與全體添丁者齊齊拉緊吊掛燈籠的繩索,將燈籠升起,掛在祠堂頂梁上。與此同時,外面的村民開始把豆腐運送到各個指定的地點,為“豆腐大戰”做好準備。上燈結束,整個祭祀儀式告一段落,接下來,只等“添丁者”走出祠堂,豆腐大戰即刻打響……
豆腐大戰之后,村里還會按照慣例舉行村民大會。會議上,由“丁頭”公布本次活動的收支情況,同時還邀請村長和有威望的老人到場,將村中需要解決的矛盾和問題拿到會議上討論解決辦法,被稱為一年一度的“和諧大會”。會議結束后,全體人員歡聚一堂,舉杯同慶,一年一度的豆腐狂歡節便在“飲燈酒”的祝福聲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