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婧++郝盼盼++張綿綿
摘 要:開展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是國家質檢總局在質量監管領域提出的新工作模式,旨在實現產品質量監管從“事后監管”向“事前預防”轉變。為了提高產品的質量,必須認真做好風險檢測工作,并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加強對風險監測的認識,實現風險監測工作的有效性的提升。本文分析研究了正確認識風險監測,提高風險監測工作的有效性。
關鍵詞:風險監測;有效性;質量安全
中圖分類號:F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02-0233-01
產品質量安全風險是指產品質量因素的不確定性對消費者、企業、監管機構及社會等各類主體造成的影響,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是通過動態獲取和分析風險信息,發現區域性、行業性和系統性的產品質量安全風險,提出預見性的建議和應對措施,防止風險發生或發展蔓延,成為特大質量安全事件。工業產品風險監測從2009年逐漸興起,國家質檢總局專門成立了風險監測中心負責推進相關工作,北京、上海、廣東等省市區監管部門也相繼建立了工業產品質量安全風險信息收集和分析工作機制。我省風險監測工作在局領導大力推動下,風險監測工作已經從探索研究的起步階段向建設體系加快實施、全面推進階段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著風險監測主動性差等問題,現就如何有效地開展風險監測工作談幾點想法。
1 提高對風險監測工作的認識和理解
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與監督抽查不同的是,風險監測不是標準符合性判定,而是一項帶有科研性質的風險調查及預警研究工作。從目前我省開展主動風險監測情況來看,主要還是按照監督抽查的思維來開展風險監測,對風險監測工作的目標定位認識不清,偏重監測結果符合性判定而忽視質量安全風險評估,缺少模擬風險實際曝露環境進行風險監測實驗方法設計,導致監測結果不能成為有效的質量風險預警數據依據。更有甚者一些市縣質量監管人員用依據文獻、國外標準、參考標準做試驗判定原則的風險監測數據去處罰企業,使一些對風險監測工作根本沒概念的企業對風險監測產生抵觸,不許抽樣人員抽風險監測樣品,使風險監測工作沒有有效地開展,從而達不到對產品質量風險監測、預警的目的。因此,加強對風險監測工作的宣傳,提高認識、統一理解,建立風險監測工作模型,真正有效地實現對產品質量風險的監測、評估、預警。
2 明確職責,各司其職
總局質檢監函〔2013〕78號《重點工業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工作規范(試行)》中對各級組織機構及其職責進行了明確的規定:省級質量技術監督局的職責是收集本區域產品質量安全風險信息,加強風險監測能力建設,開展區域性風險監測,組織調查、核實、督促生產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化解風險;承檢技術機構職責是收集風險信息和相關資料,提出風險監測建議,承擔樣品采集和檢驗工作,分析監測數據,提出改進建議,編寫監測結果分析報告。
我們做為技術機構,主要工作職責就是廣泛收集風險信息,建立有效的風險評估體系,設計模擬試驗和數據分析模型,形成技術含量高的風險分析報告,為確保省局有效開展風險監測工作提供技術支撐。
3 著力推進技術支撐,努力提升監測水平
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包括風險信息采集、風險研判、風險預警、風險處置等多個環節,且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可能存在于從原材料到消費使用全過程,從加工、生產、流通與消費全過程都需要風險監測。技術難點在于通過研究產品質量中大量的不確定性因素,從產品類別、生產區域等多個角度,采用風險矩陣圖法、主成分分析法、聚類分析法等多種方法對這些不確定性因素進行分析和研判,在此基礎上以概率論方法、專家打分法、蒙特卡羅方法、直接積分法評價各檢測項目的風險危害程度及影響程度,提出消除或減小風險的建議,形成高質量的風險監測報告。
如何依托技術力量,提升監測水平是一個不斷發展的課題。
首先要加大基礎研究的力度。這方面包括理論研究、方法研究和制度研究等。風險監測工作究竟應該怎么樣開展,如果理論上不清的話,可能會走彎路。所以,不僅僅是總局、省局等主管單位要進行理論研究、我們基層的技術機構也應該重視理論方面的研究,使風險監測工作一開始就要在正確的理論指引下開展工作。同時,要加強方法研究。一方面需要廣泛借鑒國外、省外的先進經驗,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斷總結地方實踐的經驗,把它提煉出來,歸納出來,最后,還要把這些方法上升到制度的高度,用制度去保障今后工作的持續開展。通過理論、方法和制度的基礎研究不斷推進以預防為主的風險管理機制、風險監測體系的健全。
其次要加強科研攻關的能力。近年來總局風險監測中心聯合多家協作網成員單位,共同開展了《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控關鍵技術研究》、《我國產品質量風險安全與網絡預警研究》以及質檢行業公益等多個重大項目,不斷夯實了技術基礎。我們作為一線工作的技術機構也應該積極圍繞產品質量安全風險信息監測,信息分析、產品安全性驗證和風險分級預警四個方面的核心技術,結合工作實際研究、探討科研項目,通過項目的研究促進自身能力的發展。
再次要加強專家隊伍的建設。通過一系列培訓和交流,在各個層級的風險監測中心培養、組建一支具有專業敏銳感并且具有交叉學科分析能力的專家隊伍。只有人才隊伍強大了,才能真正做到對重大隱患做到早發現、早研判、早預警、早處置、才可能避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和行業性質量安全問題。
最后要加強專業科學數據庫的建立。數據庫中要包括專家的評估數據、前瞻性研究數據等。通過對國外召回通報數據,質量申訴數據,國家標準比對數據,各地重點產品風險監測數據,各地質量安全問題處理案例等數據的有效搜集和整理為風險分析、研判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和保障。
4 結語
總之,只有著力提高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的有效性,才能充分發揮風險監控的積極作用,切實降低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達到“保安全、促發展”的目的。因此在現有體系基礎上進行重新構建,通過優化結構、合理布局、統籌規劃、明確分工,實現上下協同、資源共享、各司其職、互相制約、統一協調、發展有序的全國技術機構風險監測工作體系,有效提升技術機構的能力和工作水平,從而整體強化對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