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旭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我們深感傳統的美術教育模式過于呆板教條,不利于培養孩子的創造潛能,而美術教育活動是以培養幼兒創造力為核心的一種創造性教育活動,它不在于能使幼兒獲得多少知識技能,關鍵是能引發幼兒的審美情趣,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從而形成豐富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因此,我們在多年的美術教學實踐中,始終堅持立足于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鼓勵幼兒大膽地去實踐、去嘗試,這對挖掘幼兒的創造潛能發揮著積極、有效的作用。
一、以激發幼兒的想象力為出發點,保護幼兒的創造潛能
在幼兒園美術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以灌輸為主的教學模式,幼兒依葫蘆畫瓢,模仿老師范畫。老師則較注重技能的培養,如注意物體的外部形狀、色彩的搭配、畫面的空間安排;評價幼兒作品的好壞也僅以“像不像”為唯一標準。這樣,幼兒在繪畫時努力按照老師的要求,抑制了自我表現力,扼殺了幼兒潛在的創造意識。
幼兒美術是一種表現及創作的活動,幼兒在自由繪畫創作時,往往會讓大家感受到孩子們超強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創造力不同,其社會作用也不同,因此,我們必須抓住幼兒這一時期,實施有效的發展策略,以發展其創造力。
二、利用環境教育,營造和諧的創造氛圍,創設具有開放的、新形態的、充滿創意藝術氛圍的教育環境,啟迪幼兒創造意識,培養幼兒創造力
幼兒園環境不論是室內,還是室外,都要注重色彩的搭配。以前教師準備的材料較單一,除了紙就是顏料,現在的教學中,各種廢棄材料:紙巾筒、紙盒、一次性筷子、冷飲棒、廢報紙、塑料袋、塑料杯等都變成了我們的教學內容,為幼兒創造力的培養提供了必要的條件。此外,利用一些公共區,為孩子們構建一個開放的、創造性的場所。另外,為幼兒開設了各種創意活動室,讓幼兒在已有的材料(布、花生、瓜子、稻草、麥稈、泥土)上進行創作。這樣孩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材料進行創作,互相交流著彼此的創作成果,享受著藝術的美、創作的美。
教師要確立以“幼兒發展為本”的觀念,滿足不同差異幼兒的需要,鼓勵每一個幼兒積極動手,鼓勵引導他們擁有獨立的自發的藝術傾向和創造。同時教師有計劃地教導幼兒學習一些基本的制作技巧,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技巧,才能為幼兒更好地自由表達而插上飛行的翅膀。
三、在啟發式教學中滲透必要的知識和技能
幼兒美術發展進程大致可分為涂鴉期、象征期、圖式期、寫實萌芽期。這就為我們對幼兒進行美術指導提供了啟示,即我們教什么、何時教、怎樣教是有規律可循的。但是幼兒期的孩子又有他們的年齡特點,枯燥、乏味的技能技巧的學習肯定是不適宜的。因此,在設計活動的時候,我們就要注重把美術技能的學習和有趣的活動結合起來。
四、注重教師對孩子創新潛能開發的實踐指導作用
老師要懂得用欣賞的眼光看孩子。孩子在乎的是這個過程,他有所體驗、有所思考就已經達到我們的目的了。教師首先要清楚自己的定位是主導地位,孩子才是活動的主體。對孩子的指導和幫助要適時和適度,特別是在想象和創造方面的活動,不能用統一的標準去衡量。老師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時間思考,并允許他們犯錯,其實這也是孩子經驗的積累。在中班活動《紙漿貼畫》中,孩子們感受了紙漿的美麗和可塑性,但在貼畫的過程中,老師發現有個孩子是把紙漿搓成一個一個的小圓再貼上去,這樣的貼畫效果當然不明顯,而且速度很慢。在這個操作過程中,老師并沒有去干涉他的做法,如果這時老師提醒,孩子肯定會按老師的要求去做好。但是,好作品并不是我們的目的。在孩子發現問題的時候,老師才幫助他尋求解決的方法,這時候的指導才是有價值的。適時和適度是老師指導的關鍵。老師要做到這一點最重要的是要注意觀察每位孩子,而一些必要的失敗經驗可以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去改進、去做得更好!
五、對幼兒的作品給予客觀、公正、合理的評價
教學活動的結束不應以作品的結束而結束,評價作品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首先,教師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或專業的眼光來看待幼兒的作品,幼兒畫得雖然不美觀,卻是孩子豐富內心世界的體現,評價幼兒的作品是一個提高幼兒審美能力、集思廣益的過程,教師要讓幼兒人人參與,積極發表看法。每次活動結束,將幼兒的作品全部進行展覽,讓孩子互相學習。教師評價作品時,不必給作品打分,不必給作品下結論。幼兒沒有心理負擔,創作欲會更強,但是老師應記下每個幼兒的不足之處,以便在以后的活動中因材施教。
總之,我們在與幼兒共同建構創意美術表現活動的過程中,如能準確把握指導的“合適尺度”,就能更好地了解幼兒、認識幼兒,發掘幼兒的創造潛能,為幼兒的奇特想象插上飛翔的翅膀。
參考文獻:
[1]單媛媛.幼兒美術教育現狀分析及指導策略探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2]左立新.兒童美術教育與創造力培養研究[D].山東輕工業學院,2010.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