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勇
評價就是對一定的想法、方法和材料等做出價值判斷的過程。它是一個運用標準對事物的準確性、實效性、經濟性以及滿意度等方面進行評估的過程。評價者對評價對象的各個方面,根據評價標準進行量化和非量化的測量過程,最終得出一個可靠并且邏輯的結論。其中,評價者主要是對某個對象進行評價的主觀能動體。
所謂陽光評價,就是評價者對評價主體進行公平、公正、公開的評價,在評價中標準清晰,可操作性強,適用性強。評價主體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一種行為過程,在科學課中,可以是一種實驗設計、一種實驗方法、一種實驗效果、一個實驗過程,也可以是一個實驗結果的描述。下面就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在科學課中的陽光評價。
一、對學生課堂實驗的陽光評價
實驗過程是學生親歷探究的一種經歷。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可能會遇到不同的情況,有可能實驗順序不一樣,有可能實驗變量控制不一樣,有可能實驗材料有些微小的差異,有可能觀察時間不統一,有可能實驗的速度不一樣等,都有可能給實驗結果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在評價實驗過程時,重點是評價學生是否積極參與整個實驗過程,是否認真觀察過實驗現象,是否認真記錄實驗數據,是否按照實驗規則進行實驗。例如,在進行《種子的萌發》一課的實驗時,這個過程是比較長的,需要學生至少進行9天的觀察實驗,在這9天的觀察過程中,主要觀察種子胚根、胚芽、子葉的變化,并做好相應的記錄。在這個實驗過程中,可能存在較多的不確定、不統一性,如每位學生觀察不一定在同一時段,每位學生把種子放的位置有所不同,放的水量也有所不同。所以都有可能造成觀察到的現象有所差異,但是在評價時,要首先肯定參與實驗過程的所有學生,要特別肯定和表揚在實驗過程中認真觀察和認真記錄的學生,同時老師也要進行同步觀察和記錄,并把觀察和記錄的實驗現象與學生分享,也讓學生分享觀察和記錄的種子變化情況,讓學生在比對中認識到其中的差距。這樣,學生通過自己親歷觀察和記錄種子的發芽現象,印象就會相當深刻,再加上與老師的觀察記錄比對,更加知道如何記錄觀察實驗過程。
二、對學生學業成績的陽光評價
平時成績一般是指“課前一問”的加分、課堂表現的加分、課外實驗探究的加分和自備材料的加分。設置這些加分,有利于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鞏固,有利于增進學生對科技探究的興趣,有利于組織課堂,有利于學生對材料的認識和增加學生全面考慮問題的意識。例如“課前一問”,指的是在上課前3~5分鐘提問上節課所學過的主要內容,一般是要求學生記住結論性的知識就可以,其目的:一是為本節課的內容作知識的鋪墊與過度;二是讓學生復習上節課的主要知識點;三是讓學生養成課前回憶上節課的主要知識點的習慣;四是老師可以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知道學生的接受程度和掌握情況,從而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課外實驗的探究主要是指老師布置的課外探究作業能否及時完成,能否按要求完成,給予適當的加分。這樣做可以培養學生的課外獨立探究能力,也可以養成學生自覺學習的習慣。往往可以根據實驗的難易程度加3~5分。這樣不僅是對學生的一個肯定,也是對學生自覺學習的一個肯定。課堂表現的加分,是指學生課堂上的紀律、學習主動性、學習能力的一個加分。通過這種形式的加分,學生學習的注意力集中了,學生的習慣養成了,學生的主動學習熱情高了。自備材料的加分,是指老師因課堂實驗需要而布置學生自備一些容易得到并且安全性高的實驗材料。例如,在學習葉子時,要求學生準備不同的樹葉;學習花時,要求學生準備不同的花等類似材料。其實,學生在準備材料的同時,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比較的過程。
對學生總評是指期末的時候,對學生進行一個整體評價。期末的時候還要對學生進行系統的知識檢測或者實驗能力的現場檢測,這是一個指標,另外加上科代表、小組長等職務加分,再加上平時加分,最后加在一起就是一個全面的成績。這樣對學生的評價是比較綜合的,也是比較客觀的。
三、對學生課后探究的陽光評價
主動探究是指學生對某個實驗活動非常有興趣,在課堂上實驗完后意猶未斷,還想進一步探究,老師只是方向性的點一點,學生自覺地找材料去實驗的一種行為,是屬于主動探究。這種探究活動學生自覺性強,主動性強,一般情況不用老師指導,如有疑問,學生會主動請教老師或家長。這種探究活動學生收獲也是最大的。例如,在學習完觀察小動物后,有些學生就喜歡上了觀察,他會自覺參加一些觀察活動,如觀鳥活動、觀植物活動。像這種自覺進行觀察活動的現象就是學生的主動探究活動。像這種主動探究活動,教師應該要鼓勵和表揚,并且有機會向學生提倡。這是讓學生既滿足了自己的愛好,又學到了知識,也養成了習慣。
無論哪種探究活動,作為教師都應以正面鼓勵為主,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學生的每次科學探究活動。相信,學生的每次科學探究都是有益的,即使是不成規模的探究,也不應該把他的興趣夭折,而是想辦法把他的興趣放大或延續。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