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蘭敏
摘 要:我校從2004年起就開始重視學校慈善工作,近幾年做了一些慈善工作。工作中,教師也發現了學校慈善工作所面臨的問題,并由此提出了今后學校慈善工作的思路。
關鍵詞:學校慈善;營造氛圍;工作問題;工作思路
什么是慈善,中華慈善總會創始人崔乃夫有極為精辟的概括:什么叫慈呢?父母對子女的愛為慈。講的是縱向關系。如“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什么是善呢?人與人之間的關愛為善。講的是橫向的關系。什么是慈善呢?慈善是有同情心的人們之間的互助行為。崔乃夫會長以縱橫的關系,深刻地勾畫出了慈善事業的全部活動和真諦。對于學校來說,我的認識是:慈善就是讓學生在校園里享受給予愛和被愛的生活,教會學生感恩,在抓學生德育的時候,潛移默化地灌輸一些慈善理念,讓他們從小置身于“人人愛我,我愛人人”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孕育之中。
一、營造慈善氛圍,提升慈善文化,應該從小學生抓起
1.學校領導、老師帶頭積極參加學校慈善工作
學校行政和部分教師固定幫助一名貧困學生,對幫助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情況,經常過問、了解,發現問題或現象及時處理,讓這些相對貧困的學生感受到學校生活的溫暖,不至于因為家庭原因使他們在學校受到歧視,從而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
2.從身邊發生的事做起
2004年我校一名五年級學生黃××得了紅斑狼瘡癥,家里無錢醫治。學校德育部了解這個情況后,先在該生班上發起捐助行動;然后逐步擴大捐助面,在全校捐款;通過奉節電視臺,播出黃××同學的情況,獲得社會幫助,并且聯系治療該病的醫生為黃××同學治病……通過全校師生的努力,最后治好了黃××同學的病,讓她重新返回校園學習和生活。
3.學校營造關心互助環境
鑒于我校孤兒、貧困兒童、留守兒童多的情況,學校于2009年“元旦”節發動全校師生為他們捐款、捐物,共捐了資助金6400多元,衣物、文具等60多包,給每一位受資助學生買了一套新衣服。學校德育部每期都召集貧困兒童開座談會,了解他們的心聲,為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學校營造了一個有困難大家來幫助的環境,全校師生沉浸在愛的氛圍中。
4.將愛擴大到陌生的人,讓學生真切體會大愛
5·12汶川大地震后,學校組織班級收集有關災后資料,在學生中廣泛傳閱,感受地震給當地居民帶來的痛苦。讓同學們知道,災區的孩子們需要我們的幫助。全校學生踴躍參與,他們給災區小朋友寫信,鼓勵他們直面困難,勇敢生活下去。當學校組織捐款的時候,全校一千余名師生捐款近兩萬,許多學生都捐出自己的零花錢。
5.學校成立了紅十字會,設立捐款箱
我們在學校號召學生“省下零食錢,奉獻一份愛”,捐款不論多少,主要在行動。
二、學校慈善工作面臨的問題
1.對慈善工作有片面看法
我校有一個普遍現象,高年級學生對捐款表現不積極,有的甚至有抵觸情緒,而低年級學生則表現非常積極。高年級學生受社會、家庭等環境影響較大,社會上的不良意識對他們的認知有很大的沖擊力,使他們的認識發生偏差,所以學校慈善教育顯得勢單力薄。
2.組織慈善工作形式單一、片面
往往一說慈善,學校就號召捐款,這實際上是一種消極對待慈善行為的行動。這種做法導致部分學生認為學校是在作秀,家長也有怨氣,只能使慈善工作走上另一個極端。
三、學校抓慈善工作的幾點思路
1.用適合小學生的特點來宣傳學校慈善工作
現代慈善,是一種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礎之上的互幫互愛、共同進步的事業,同時也是一種新的社會價值觀。學校通過學校板報、紅領巾廣播站、班隊活動課等大力宣傳慈善,讓慈善理念進書本、進課堂,并組織學生定期開展力所能及的義務勞動。
2.鼓勵學生用積極的方式參與慈善工作
慈善行為不僅僅是捐款。為社區服務,陪老年公寓的老人們聊天等等同樣是慈善。學校或班級在組織學生捐款時,不能收錢交款了事,而應該鼓勵學生自己賺錢獻愛心。比如:收集家里的廢書廢紙、撿易拉罐去買,幫父母做家務給適當的報酬等等。用這種方式賺取的錢去捐款,使學生的體會更加深刻,教育才能深入人心。
3.幫助學生樹立感恩社會、慈善我責的社會責任感
慈善有給予也有獲取。對于接受幫助的學生,學校更要教育他們感恩社會。感恩不僅是個人良好心性的體現,也是一種社會責任感:對幫助有回應,知恩圖報不僅是我們先人的教誨和個人該有的修為,也是個人責任感的體現,今天我接受,明天我回報。回應幫助、感激生活。與此同時,我們要在學生中廣泛宣傳以慈善之心、慈善之行,而不僅僅是以知識回報社會。我們不僅要為社會輸送政治家、科學家、教育家、企業家,更要為社會輸送慈善家。
學校慈善工作只有學校認真組織,以恰當的方式在學生中宣傳,與學校德育工作緊密結合,才能在學生中真正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朱樹忠.小學德育中情感體驗教育的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
[2]沈韜,陳國慶.慈善人性與慈善教育[J].教育評論,2013(3).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