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霞
2007年,我作為區內優質校的副校長被“捆綁交流”到幸福中心校進行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剎那間,我的內心在不斷地翻滾、迷惑、不解、彷徨……在去與不去、接納與排斥的矛盾中斗爭著。原因很簡單,我內心不能接納得到告知的方式,我想不通為什么在幾個副校長中選派了我……
冷靜是能讓人進行理性思考的最佳方法。我慢慢地由郁悶變為冷靜,重新開始思考“捆綁交流”給自己、給學校、給村小帶來的作用。隨著心結的慢慢打開,我明白了一個最簡單的道理,是領導對我工作的肯定與信任,是要通過我把優質校的辦學理念、辦學思想、辦學經驗帶到那里,讓那里的老師看到發展,看到希望。就這樣我走進了幸福中心校,開始了我的支教生活。
一、親歷村小,我想象不到的簡陋
當年的幸福中心校擁有一個破舊的三層樓房,樓房里班班生著爐子。操場南側有一趟平房已不能使用,處于倒塌狀態,北側有一排平房,用于教師及部分學生教室。15個教學班,608名學生均為農民工子女。學校根本沒有什么像樣的硬件設施,就連學生中午飯都還是把飯盒放在鐵筐里抬到鍋爐房里去熱。雨天進出學校腳上必須套上塑料袋,聽老師們說前幾年從學校大門到馬路這段路程都得需要雇傭馬車來回進出,學校的狀態已經滯后到了極限。這一幕幕讓我思緒萬千,和優質校相比,這里的老師究竟是怎樣在這么艱苦、這么艱難的狀況下教書育人的?這一幕幕更讓我深刻理解“三尺講臺”的神圣含義!這一幕幕不得不讓我從內心深處對這里的老師們肅然起敬!
二、親歷村小,質樸帶給我的感動
記得“五一”前,我考慮雖然學校因需改建不能上硬件、校舍不能維修了,但春天來了,孩子們需要感受一番春意,需要陽光、鮮花的校園,我決定在原有的破舊花池中種上鮮花。想法一出得到老師們的贊同,可花池里沉睡了一冬天的土誰來翻?老師們告訴我你只要分配任務就行,于是我帶著疑惑把任務分給各班。中午飯后,當我走出辦公室,校園里一片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孩子們拿著鐵鍬干得正歡,只見他們用力踩著尖鍬一腳下去,一塊新土翻了起來……不到二十分鐘整個花池平整翻新完畢。第二天,孩子們把喜愛的花苗種在池子里,橫行豎行及每顆花苗的間距安排得美觀且合理。我沒想到,真的沒想到,在城里,這些活都要請工人來完成,這里的孩子們真的太棒了!一整天我的心都不能平靜下來,我被孩子們的勞動成果感動著、激勵著,被孩子們擁有這樣嫻熟的勞動技能震驚著,更被他們這種勤勞而又樸實無華的精神感染著。
三、親歷村小,抹不去的記憶
記得一場秋雨過后,校園里的花和樹葉落了。最艱難的日子即將來臨,我必須在入冬之前組織各班搭好爐子。記憶中我的小學、中學時代都是靠生爐子取暖的,可是如何搭建爐子卻沒有親身經歷過,怎么辦?材料從哪里來?我正躊躇的時候,于田和李海軍兩位副校長告訴我,你只要給班主任開會通知他們什么時候驗收即可,這么多年老師都知道該怎么做,這里的家長很善良也很擅長這項工作。能行嗎?我再一次帶著疑惑,心里極其不安地召開了班主任會議,道出我的擔心與不知所措。“放心校長,國慶節過后請你驗收。”就這么一句樸實的話讓我的心似乎放下來,接下來就是我慢慢等待驗收的日子。
我的記憶像在那天定格:10月8日當我剛走進校園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一片全新景象,15個爐筒從各班窗戶伸出,有的直接伸出;有的拐了彎;有的在伸出的爐筒上面放上錐型小帽。我不知在大門口站了多久,也不知道兩行淚水是怎么流淌出來的……接下來的幾天里我經常看見有的家長、學生每天上學背著一個袋子,我明白了這是他們在準備生爐子用的備品。再看班級,我見到的是教室后面整整齊齊擺著孩子、家長、老師收集的木材。支教工作已經結束了,可是每到入冬前我的腦海中依然會浮現出那片景象。
四、親歷村小,我不舍的世外桃源
這里的每位老師一直默默地盡心盡力工作著。雖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重復著手邊的工作,但在每個老師心中依然充滿著活力,充滿著熱情。因為學生的變化,學生的成長,使他們的工作充滿著創造性和成就感。就拿書法徐友老師來說吧,他每天堅持在各班黑板上給學生寫臨摹,每天半小時的練習書法成了孩子的愛好;總能看到體育組黃傳靜老師在操場上訓練運動員的身影;每天早晨,當你剛邁進學校大門,朱強老師已滿頭大汗,因為他已經帶著學生打掃好學校的各個角落;當下課鈴聲想起,別人已經走出教室時,他還在教室為個別學生做課外輔導……今天,還有幾個老師能做到這樣?沒有任何輔導費,卻讓每個學生都獲得知識;沒有獎金,卻為學校費盡心思……只為了心中的那份執著。當他聽說市區里的領導蒞臨學校時,他跑前跑后,為了更好地迎接客人;當領導來到學校時,他堅守著自己的崗位,站在三尺講臺上,為了他的學生們。你看,這就是村小的老師,沒有絲毫怨言的老師,讓我感動至今。你看,這就是村小,這里像一個世外桃源,每個人都各司其職,各盡所能,在當今的社會,這里是一片凈土……
一年的支教工作是短暫的,收獲卻是巨大的。我們用村小缺少的優質校在教學上的“優”,交流回了優質校缺少的村小對教育的那份“純”。這一年讓我對支教工作也有了再認識,讓我真正領略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讓我的思想、行為得到提升和發展。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