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萍
摘 要:陶行知教育思想中變“岸上指導”為“下水示范”的價值意義對于幼兒教育領域具有非常深刻的意義。從分析存在問題入手,結合現代教育理念,闡述了變“岸上指導”為“下水示范”在幼兒教育中運用的意義以及具體運用的方法和原則,提出了生活化的、做中學的教育內容和方法是實現這一理念的最佳途徑。
關鍵詞:岸上指導;下水示范;陶行知教育思想;幼兒教育
我國教育在傳統觀念和應試教育體制下衍生出來的教育問題,導致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都很薄弱,陶行知先生結合我國教育現實和西方教育理念,提出了變“岸上指導”為“下水示范”的教育思想,為國內教育的出路指明了方向。這一理念直至今天仍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值得我們思考并實踐。
一、近代中國幼兒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恪守傳統教育模式
我國傳統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1.學生沒有明確而正確的學習動機和動力;2.傳統教育把人腦打造成電腦。前一個問題是在人們的觀念和固式思維的影響下產生的,后一個問題則是中國傳統教育體制下的產物。
2.信奉洋化教育理念
隨著國門的打開,國外的思想大量涌入國內,人們開始意識到傳統教育的弊端,于是開始模仿西方教育模式。在這過程中出現了兩種情況:一些學校極度重視學生思維的發散,強調保留孩子的天性;一些學校開始大量引進外國課程,其中包括歷史、地理等重要科目,課本內容中大量加入外國歷史、地理內容,縮短了學生對本國歷史、地理的了解和學習時間。“雙語教學”可以說是最有代表性的,“雙語”已經成為幼兒園的金字招牌,吸引大量家長。
二、變“岸上指導”為“下水示范”教育方法的內涵和意義
“岸上指導”指的是傳統教育中教師處于課堂主導地位,講授教學內容,學生的任務是接受并且記住教師所講的內容;“下水示范”則是指教師不僅注重理論知識的講授,更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鍛煉。
從“岸上指導”變為“下水示范”是教育模式的一種改變,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形象表達,他強調要解放兒童的思想,培養兒童的動手能力,但同時不能徹底忽視理論知識的講授。實踐是以理論為基礎的,沒有理論的實踐不可行,也不符合我國國情。我們的學生缺乏的是自主思考和自己動手的機會,要從小培養他們的學習自主性,鍛煉他們動手的能力,所以在幼兒教育中引入“下水示范”的教學方法至關重要。
三、變“岸上指導”為“下水示范”的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
(一)生活化幼兒教學內容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下水示范”更通俗的說法是“生活即教育”。生活就是教育,過什么生活受什么教育。他強調,教育不能脫離社會,不能遠離生活,生活中的大事小事就是教育的最好素材。
首先,教育內容必須與幼兒的生活實踐緊密聯系。在生活中,幼兒總會接觸到各種各樣新鮮的事情,這些事情是教育最好的素材。例如,小孩都會有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喜歡玩的玩具,教師可以以此為素材,讓每個小孩講講自己最喜歡的東西,是如何得到的。通過討論讓幼兒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愛。將幼兒感興趣的、需要的及時納入教育內容中來,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將生活中最細小的例子帶到教育中來,產生的教育結果可能是巨大的。
其次,可以考慮在幼兒教育中加入對現實生活情景的模仿,讓幼兒在與真實生活情景的互動中積極主動地了解生活、感受生活。比如,可以模擬濕手接觸插座導致觸電的情景,讓學生通過模擬了解濕手接觸插座的危險性,比較于口頭反復強調,更生動形象且更能加深幼兒的印象。
(二)創設生活化的教育環境
陶行知認為生活教育就是把社會當做學校,教室不再是一座房子,而是曠野、工廠、市場、十字街頭。教育也不再是關起門來學習,而是走到社會和大自然中去,讓學校與社會、與自然聯系起來。
首先,將自然環境與課堂聯系起來。自然界是豐富多彩的,幼兒對這樣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充滿好奇,這樣就激發起了幼兒學習的興趣。通過幼兒接觸大自然,觸摸、感知那些從來沒有見過的事物,清晰地了解最真實的大自然。
其次,將家庭環境與課堂聯系起來。家庭環境是幼兒最熟悉也最依賴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幼兒的安全感會增加,惶恐、緊張的情緒會減少,從而表現出他們最真實的一面。
最后,將社區環境與課堂聯系起來。社區環境是幼兒除了學校環境和家庭環境外接觸到最多的,他們對這個環境的了解是迫切的。社區中包含各種各樣的場所和文化物質資源,借助社區這個平臺,讓幼兒更多地參與社會活動,不僅可以感知社會,更能汲取人生經歷,為以后的道路打好基礎。
(三)運用“做中教,做中學”的教育方法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中強調幼兒要親身經歷,不管是腦力的還是體力的,只有自己體驗過、經歷過,才能對某件事、某個人得出最清晰、最真實的感受。教師要根據幼兒的興趣,有目的、有計劃地帶領學生進入生活環境中,使他們運用自己的感知親自感受、充分體驗,引導幼兒勤于動手,樂于學習,在動手中學習。
首先,幼兒教師要在“做中教”。教師在幼兒教育中起到引導的作用,要創設多種生活環境,設計豐富的動手活動,使幼兒通過與環境、材料之間的相互作用,與教師、同伴之間的互動,在動手中學到知識,獲取經驗。
其次,幼兒要在“做中學”。教師要保證幼兒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鼓勵幼兒積極參與,親身經歷。幼兒在動手操作中提升學習激情,更加清晰地獲取最真實的事物感知。
幼兒教育是整個教育過程的起點和基礎,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需求的變化,教育的模式和方法也要隨之進行改革和創新。我們要做的就是時刻學習,及時了解最新的社會需求,不局限于固定的框架,靈活教學,將理論與實踐有效、巧妙地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嵇婷婷.淺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對幼兒教育的指導[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6):379.
[2]徐曉英.陶行知思想在幼兒園美術教學中的滲透:淺析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幼兒的創造力[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7):227.
?誗編輯 喬彥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