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燕
實施創新教育要開發幼兒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其中,意識是思維與能力培養的前提。根據幼兒的特點,我們認為幼兒的創新意識是指其遇到問題善于從多角度思考,不滿足現狀,渴望創新的穩定的心理意向,包括創新興趣、創新信心。
手工活動是幼兒美術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長期以來,在這個領域的教學中,程度不同地存在著“重技能技巧訓練,輕創造性思維品質培養”的弊端,使幼兒作品千人一面,缺乏個性,缺乏想象的空間和創新的表現,成為教師范例的復制品。這嚴重地影響了幼兒創新意識、創新思維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改革幼兒手工教學模式,促進幼兒創新意識的培養,顯得十分重要。
開放性手工活動的基本特性,是尊重每一個幼兒的獨特興趣和愛好,適應幼兒個性化發展的需要,為幼兒自主性的充分發揮開辟廣闊的空間。它注重創設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注重激發幼兒主動探索的內驅力,注重養成幼兒主動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
一、強調主體,創設自主探索的氛圍
1.積極創設教育性的環境
環境是一種有效刺激,也是一種教育資源,對幼兒的發展能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幼兒手工教學在強調幼兒主體意識培養的同時,要重視環境氛圍的創設。
首先,要創設適宜的物質環境。如在剪紙系列活動中,先在活動室布置精美的剪紙作品,讓幼兒欣賞、感受剪紙藝術的美,同時準備一些紙和剪刀,以滿足幼兒隨時萌發的躍躍欲試的需要。
其次,要創設愉快的心理環境。美國心理學家托蘭斯曾說過,“創造力的發展,必須在自由、安全的氛圍中才能進行”。在手工活動中,要讓幼兒成為自由、主動的探索者,讓幼兒能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伙伴;活動時可以互相交談;在統一的主題下能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確定內容;由自己的意志力、堅持性決定活動的時間等。教師要承認孩子之間的差異和區別,多一些彈性和靈活性,使教學“放得開”、“收得攏”,從而拓寬教學進程的人本空間,開放并搞活教學活動,使幼兒放開膽子,把自己看到的和感受到的都反映在作品上。這些具有個性的經歷、體驗,能使他們的好奇心和學習愿望獲得滿足,產生高度的心理自由和輕松愉快感,從而迸發出強烈的創新意識。
再次,要創設主動的探索環境。教師應引導、促進幼兒的心理發展,在活動中應和幼兒密切交往,細心觀察幼兒。在幼兒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仍有困難或遇到挫折時,教師要及時點撥.或用提問引起思考,或提供類似的經驗、或提出供選擇的建議等多種非直接幫助、又能引導幼兒主動探索的方式,對幼兒進行必要的指導。
2.選擇恰當的活動內容
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我們分別設計了小、中、大三個年齡段的手工活動內容,并在實驗的過程中不斷進行調整,使其更趨合理、科學。
一要切入幼兒的興趣點。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內驅力,需要是興趣產生和發展的基礎,教學內容的選擇必須同幼兒的心理需要相結合,使幼兒產生想掌握教學內容的能動思維與行動。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要善于傾聽幼兒談論的話題,從中發現幼兒的興趣,在幼兒興趣和需求點上生成活動,教師對幼兒想法的尊重與支持能使幼兒的手工活動進入一種積極的準備狀態,為幼兒的主動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要符合幼兒的發展水平。幼兒的心理具有相對固定的年齡發展階段,活動內容的選擇與組織,應符合幼兒的年齡發展階段。通過反復研究各年齡段幼兒的身心特點和學習能力,我們把小班的內容主要定為泥工、撕貼;中班的內容主要為泥工、折紙、剪紙、廢物制作;大班的內容主要定為泥工、剪紙、自制玩具、廢物制作、粘貼畫等。因為驅使兒童學習的原動力是兒童目前已掌握的經驗、思維方法與新的需求之間的矛盾,所以在內容的選擇上,我們遵循了這樣一個原則: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略高于幼兒現有的水平,并且富有時代感。
三要利于整合幼兒的思維品質。手工內容的選擇應充分發揮幼兒的創造力,要在讓幼兒練習一些粗淺技能的同時,突出創造性思維品質的培養。如,在《紙筒的魔術》這一活動中,幼兒根據圓形紙筒的外形特點,創造性地制作出動物、植物、日用品等東西,其思維的流暢性、獨特性和變通性都是極好的。通過參與各種有創意的手工活動,幼兒能嘗試初步的創造原理,從而提高創新能力。
3.準備新穎有層次的材料
新奇別致的材料容易引起幼兒的注意,材料的難易程度也會影響幼兒的探索行為。在提供材料前,老師要了解幼兒制作的想法,引導幼兒調動原有經驗,預想需要哪些材料,然后和幼兒一起準備所需的材料。在任何制作活動中,老師都要考慮主體和輔助兩部分材料:
主體材料是幼兒實現其設想、構建物體基本框架的決定性材料,如做紙偶娃娃,主體材料應是能做頭和身體的材料,如類似于乒乓球的可以做頭的圓形物,可樂瓶、果奶瓶、紙筒等可以做身體的材料。
輔助材料是幫助幼兒更加完善、精細地實現自己的設想的材料。如做紙偶娃娃,輔助材料主要是毛線、小布頭、彩紙、雙面膠、彩筆等。
材料的選擇要富有新穎性、自主性、層次性和安全性。幼兒對自己收集的手工制作材料往往有特別濃厚的興趣,教師要發動并鼓勵幼兒收集衛生無害的廢棄物品,這不但能豐富材料來源,而且能切實提高幼兒操作的興趣與熱情。
二、引導體驗,感受創作過程的愉悅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我們努力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過程,以引導為前提,以體驗為中心,以感受為目標,讓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
1.引導觀察感知
幼兒的認知是建立在表象的基礎上的,觀察感知是幼兒手工制作活動的基礎和關鍵。教師要善于利用幼兒好奇的天性,引導他們利用多種感官感知周圍的事物,使其聯想范圍廣、探索余地寬,從而使幼兒的思維不斷向深度和廣度發展。
在手工制作教學中,教師必須減少不必要的講解、示范,將時間還給幼兒進行觀察感知,另外,還必須將觀察的內容向更廣的領域滲透,如與科學教育的結合,在制作扇子前,可先進行科學活動,展示各種各樣的扇子,這樣能有效地拓寬幼兒的創作思路。
2.增進情感體驗
第一是感受大自然、生活、藝術的美。在選擇活動內容時,我們盡量往幼兒感興趣的事物靠,對于幼兒不熟悉的事物,則用多媒體等手段導入,這樣易于吸引幼兒進入情境,產生間接體驗。如果制作前沒有對事物的認識,沒有心靈的體驗,沒有感情的波瀾,就不可能創作出好作品。
第二是體驗成就感,培育創新信心。要重視創新意識中創新信心的培養,通過幼兒作品的全方位展示,讓每個幼兒體驗到收獲和成功的喜悅。
3.啟發誘導
教學活動的效果取決于教師將教學內容以什么方式,達到何種程度地與幼兒的具體發展狀態及心理特性相結合。人本主義教育認為,“人生下來就有許多潛能”,教師應該把每個幼兒當作具有創造潛能的人,讓幼兒打破常規去思考。
在手工制作教學中,教師不必先出示范例,可以先確定主題,提供足夠的操作材料,然后啟發幼兒自由發表見解,講出自己對主題的想法及表現方法,也可以采取一物多變的方法,引導并鼓勵幼兒一邊做一邊自由想象,說出與眾不同的想法,這樣做能調動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其個性得到充分發展。
例如,在大班《神奇的石頭》這個活動中,其主導思想是一物多變,要求幼兒根據石頭的外形特征變出不同的東西,培養他們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結果幼兒設計出了30多種形狀各異的物體。
三、正面激勵,建立全新的評價程式
評價引導著手工教學的方向,在手工活動中,不適當的評價會造成幼兒的緊張情緒,使其只關注教師的態度,而不關注創作本身。手工活動的價值不在于幼兒學會做某種東西,而在于讓幼兒體驗到創造的價值和樂趣,經歷和體驗制作一種物品的程序和過程:先想好做什么—需要什么材料和工具—制作,在這過程中,他們遇到具體問題會與同伴、老師商量、交流并進行評價。這種經驗和能力將會讓他們終生受益。
我們在評價中,應以幼兒的創新精神和品質為核心,傾向于有益于幼兒終身發展的教育目標和價值。具體應做到:一是教師對于幼兒的想法無論錯與對,都要真誠地接納,接納不一定是贊同,但老師要用點頭、微笑等讓幼兒了解老師尊重他的想法;二是不要籠統地表揚,應表揚他們“做”的過程,如表揚探索熱情和為之付出的努力;三要多評價幼兒在活動中的發現;四要肯定創意,注重幼兒的建構方法。
教師還可以為幼兒創造條件,讓幼兒間互相交流制作過程和結果。作為交流者能解釋自己的思想、方法和結果,可在交流中獲得自我價值感和自信心,驅使他再次創新、交流;作為聽眾,幼兒可以分享同伴的經驗、了解同伴處理問題的角度,并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制作。
?誗編輯 喬彥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