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智
摘 要:小學低年級課堂必須從孩子們的童真童趣童心出發,構建出富有情趣和維持探索活動的課堂氣氛。比如,或趣味引入、或朗讀表演、或探究延伸,讓孩子們和課文中那些鮮活的語言對接,在語文的大花園中采擷到更多的“蜜汁”,實現言語生命和個體生命的絢麗和精彩。
關鍵詞:趣味引入;朗讀表演;探究延伸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最大的“書”》,以人物對話為主要的敘說方式,介紹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那么如何引領孩子們讀懂這本最大的“書”呢?如何在這本耐人尋味的“書”中發現雨點留下的腳印,波浪奔騰的足跡,豐富的礦藏,還有樹葉、貝殼、小魚組成的圖畫中發現更多呢……做為教師,如何讓孩子們和課文中那些鮮活的語言對接,在語文的大花園中采擷到更多的“蜜汁”呢?竊以為,趣味引入不可或缺,朗讀表演不可或缺,探究延伸不可或缺。
一、趣味引入不可或缺
小學低年級課堂必須從孩子們的童真童趣童心出發,構建出富有情趣和維持探索活動的課堂氣氛。比如,就課堂引入來說就要通過一些趣味性強的手段快速點燃孩子們的興趣之火,最大限度地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因為“注意力對人來說,就像陽光。注意力所及之處,就成長;忽略,就枯萎”。
以下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課文《最大的“書”》的課初引入:
我知道小朋友的知識面都特別的廣,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幾道智力問答,能接受老師的考驗嗎?
1.成語之最:最大的口(氣吞山河)、最高的人(頂天立地)、最大的手(一手遮天)、最貴的字(一字千金)……
2.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 ),世界上奔跑最快的動物是( ),中國最長的河流是( ),世界上最大的“書”是( )……
低年級孩子對所謂的“成語之最”等等肯定有濃厚的興趣。上述案例中,通過讓孩子們暢談“最大的”,以此讓孩子們把課外知識和課內文章對接起來:世界上有最大的“口、手”等,那么有最大的“書”嗎?這樣的引入使孩子們對詞語的感悟和現有生活經驗聯系起來,因而快速吸引了孩子們的眼球。說到底,在孩子們眼中, “最大的”之探索永遠是鮮活靈動的、富有詩情畫意的,同時也為下面探索“最大的書奠定了很好的基礎,沒有“最大的口”等天馬行空般地想象做鋪墊,那么后文中的“最大的書”可能只是“有字的書”、“有畫的書”、“印刷的書”……這樣的理解將止步于淺層,而學生思考和體驗的張力也是微弱的,無力的。
二、朗讀表演不可或缺
《最大的“書”》既有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描寫自然景觀的句子,也有介紹自然知識的平實語言,那么如何引領孩子們走進這種“浪漫”和“平實”之中呢?竊以為,教師應憑借“讀”這一最“原始”最“傳統”的方式,通過范讀、引讀、伴讀、對比讀、朗讀表演等多種形式來引領學生學得有滋有味。
方式一:自由讀。好問的“川川”通過問,學到了好多有關地質方面的知識。你想知道他問些什么,學到些什么嗎?請趕快讀一讀。用不同的符號畫出他和叔叔的對話。
方式二:伙伴對讀。找自己的伙伴讀一讀“川川”和“叔叔”的對話,想想,你學么了什么?
方式三:感情演讀。自由組合,有表情地演一演,并比一比哪組演讀最好。角色選定“川川、叔叔、爸爸”,熟讀對話,分角色朗讀,還可以創編動作?!鞍职衷谖闹幸痪湓挾紱]說,你能設計出爸爸的動作神態嗎?”合作演一演。最后集體評一評。哪個角色演得好?為什么?
可見,做好語文的“分內事”——朗讀——實在疏忽不得,就像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朗讀時心、眼、口、耳全部調動起來了,對于文章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就會有成倍的收獲?!?/p>
三、拓展延伸不可或缺
延伸一:孩子們,這節課我們讀了“巖石”這本最大的書,這本書有字、有畫,有內容,讀了這本書受益無窮,最起碼能找到地下藏著很多“化石”。茫茫宇宙,大千世界,還有許多這樣的“書”呢?你們看,魚兒身上的鱗片是書,讀懂它就知道它的 ;這片片潔白的高積云是“書”,它的出現預示著 ;想想大自然還有那些神奇的書,你已經讀懂了什么嗎?互相交流交流。
延伸二:巖石是最大的“書”,大自然是一本很神氣的書,那么,蒼天大樹是一本書,讀懂它就知道 ;彎彎的河流是一本書,讀懂它就知道 ;金黃的麥田是一本書,讀懂它就知道 ;地上的螞蟻也是一本書,他們忙著搬家,我們就能知道
……
延伸三:我們除了從巖石中能讀到大自然的奧秘之外,還能從其他事物上讀到大自然是奧秘嗎?比如牛頓從樹上“讀”到了“萬有引力”,阿基米德從水中“讀”到了“浮力”,同學們,請到課外去讀讀《十萬個為什么》,也可以到大自然中去讀一本更大的書。
這樣的拓展讓孩子們的眼在洞開、心在擴展,言語生命的觸角在延伸。無疑地,這樣的課顯得大氣、厚重、搖曳生姿,意蘊十足。但愿,這樣的拓展與孩子們真實生命的一次次律動更加合拍,更加多姿多彩;但愿這樣的拓展延伸,能讓孩子們在語文的大觀園中收獲到更多,實現言語生命和個體生命的絢麗和精彩。
參考文獻:
[1][美]布蘭佳.鯨魚哲學[M].海南:南海出版社,2010:15.
[2]齊洪生.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公開課[J].教師月刊,2015(4):43.
編輯 喬彥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