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燕
摘 要:引領學生走進語言的深處“鉆進去”也“跳出來”,觸摸到那些“藏著掖著”的語言的“險峰”,或許能完成語文學習以細節教學為呼吸的重構。
關鍵詞:鉆進去;跳出來;多元解讀;個性解讀;獨特感悟
對話理論的始祖、著名文藝理論家巴赫金指出:“一切莫不都歸結于對話,歸結于對話式的對立,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對話才是目的?!钡拇_,當師生學會用自己的生活經驗、閱讀積淀、認知能力來進行高效的,有意義的,精彩厚重的對話之時,對文本的理解才是寬廣的,才能洞開孩子們的多重視域。因此不斷地拓展對話的范圍,不斷地開啟“對話”的渠道和路徑,是語文教學的要義,也是新課程新理念最為倡導的課改風向標之一。
那么,如何開啟對話”的渠道和路徑呢?竊以為,引領學生走進語言的深處“鉆進去”也“跳出來”,觸摸到那些“藏著掖著”的語言的“險峰”,或許能完成語文學習以細節教學為呼吸的重構。
語文版小學六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詩人王維送朋友去西北邊疆時作的離別詩。那么,該如何定位這首離別詩的感情基調呢?有的說,送友人到如此荒涼的地方,那么感情的基調一定是悲涼的;有的說,一句“西出陽關無故人”,使人感到一種孤獨、強烈,深摯的惜別之情,所以感情基調是低沉的;有的說,“西出陽關”,要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所以感情的基調一定是憂愁的……
警惕,教學進行到這里,就需要教師及時“懸崖勒馬”,及時按下“暫停鍵”,不妨猛喝一聲:“這首詩,真的表達的是悲涼的感情嗎?”“如果是這樣,為何‘輕塵‘青青‘新等詞語,讓人感到聲韻輕柔明快?為何詩中描寫的很多景物因一場朝雨的灑洗而別具明朗清新的風貌?”我想,這樣的猛喝,一定會讓孩子們冷靜下來,讓他們從一味的“悲涼”的基調中“脫身而出”,進而迷惑:這首詩究竟是表達喜還是憂啊?
瞧,在學生“不疑”時給予啟發,而當學生滔滔不絕時,又“兜頭”給學生“一盆涼水”,這不僅僅是一種課堂教學中對話機智,也是對學生較大的負責和體貼;我們需要小心翼翼地呵護孩子們的言說欲,同時也需挪移目光和精力,在“真的是這樣嗎”這樣的“反轉處”“鉆進去”。是啊,既然作品感情的基調不單單是“悲涼”那么簡單,那么教師就很有必要引領學生“鉆進去”。當學生意識到當時唐代國勢強盛,內地與西域往來頻繁,從軍或出使陽關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壯舉之時,這樣的告別就不僅僅是悲涼的,應該是多種心情的一種綜合;再從清朗的天宇到潔凈的道路,從青青的客舍到翠綠的楊柳,學生意識到此詩的感情基調不是悲涼的??梢娨龑W生從單一的感情基調到多樣而細膩的情感狀態,在忽略掉的,以為是平淡無奇的地方發現精彩,而且揪住不放,從而深入到文本的核心地帶進行對話教學——應該成為語文教師的基礎性工程和經常性工作。
如果說以上的例子是“鉆進去”,那么,如果引領學生再“跳出來”,或許更能為課堂教學增值,更能為對話教學開啟新的索引,新的路徑,新的疆土。或許,“鉆進去”也“跳出來”,既是對話教學的切入點,也是整體把握作品的一個重要的視點。
同樣是這首《送元二使安西》,可以引領孩子們“跳出來”:關于“西出陽關”一句,在一些權威的辭書和教材中對后兩句均作出了這樣的解釋:“朋友,再干了這一杯酒吧,出了陽關,可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其中的“西出陽關”真是就是“出了陽關”嗎?
不得不說,長期以來,“西出陽關”一直被后世簡單理解為友人走出了陽關,是謂“西面出去”,這樣的概念化理解不能不說是正確的。但是能不能理解為友人在經歷千辛萬苦,完成了任務剴旋而歸時離開了陽關,是謂“西面出來”呢?能不能引領孩子們“跳出來”呢:假如你是王維的朋友,三個月之后,你從西面出來,有何感受呢?
誰說,這樣的理解想象和對話延伸不可以?而且這樣的對話想象可以為孩子們提供多樣化的視角,開啟孩子們的“語文之眼”。想想:難道詩人不可以進行時空的轉換和壓縮嗎?而當詩人面對各自分離后的茫茫未知前途,進而跨越時空和個人后,產生出“西面出來”的感覺,其意境不是更扣人心弦嗎——一切似乎變了,但又似乎沒變;一切是那樣陌生,但又似乎極其熟悉——這樣的意境其震撼力不是更強烈嗎?其離別之情不是更感人肺腑嗎?而且即便是詩人當時沒有進行時空的轉換,今天讀這首詩的孩子們難道不可以進行更有意思的時空旅行嗎?
由此,我想到《唐人萬首絕句選評》:“送別詩要情味俱深,意境兩盡,如此篇真絕作也?!奔热皇撬^的“絕作”,切不可陷入到概念化的閱讀之中,就像陳玉琴所說的:“概念化的閱讀總是比直覺的感受來得容易,這正是新課改中教師應該警惕的?!痹谶@個意義上說,教師應該拋開前人的“人云亦云”和感念化閱讀,“鉆進去”也“跳出來”,引領孩子們進入詩歌的深處,發現詞句的多重風貌,注重多元解讀、個性解讀和獨特感悟。這諸多的“發現”應該包括“別人未曾發現”的發現。比如,這個“西面出來”就是“新的發現”,就是對孩子們多重視域的洞開。
參考文獻:
[1]巴赫金.詩學與訪談[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02.
[2]潘文彬.培育兒童的語文情感[J].小學語文教學,2015(12):1.
?誗編輯 喬彥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