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旭勇
一、案例背景
(一)個案介紹
姓名:波×;性別:男;年齡:四周歲。
家庭成員: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
父母職業:爸爸是國企單位員工,媽媽是醫院護士。
性格特點:波×的學習品質、自理能力都不錯,但是上課不愛舉手發言,在外游戲時也喜歡一個人玩,來園離園的時候也不喜歡與老師打招呼,總體表現較為膽小、內向、不愛說話。
(二)案例描述
波×是一位小班的幼兒,性格較為膽小、內向。如老師在上課提出問題叫小朋友回答時,波×從不舉手發言,真叫他名字時,波×也是低著頭輕聲細語地回答。在課余時間喜歡一個人待在旁邊,低著頭,從不主動跟其他小朋友交流、溝通。
二、案例分析
經過了解,發現波×的爸爸媽媽工作繁忙,波×都是由家中的長輩輪流照顧。加上波×是家中的三代單傳,家中的老人更是寵愛有加,就怕波×摔著傷著,所以波×都是在家玩耍。由于波×長期在家,不與外界接觸,漸漸的,波×變得不愛說話,愛沉默。雖然想交到好朋友,但是又不知道跟對方怎么交流。
分析波×以上的情況,可能存在以下方面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1.父母工作較忙
波×的父母都是單位的正式員工,工作較忙。爸爸每天早上8點上班,7點半就要從家里出發。中午則只有1個半小時的休息時間,為此就待在單位就餐、休息,晚上則5點下班。但是由于人手少,經常需要加班,一加班就要到晚上八九點。有時能準時下班也早早吃完飯,躺著休息了。媽媽是醫院的護士,大家都知道,護士大年三十都還要堅守在崗位上,有時夜班回到家就凌晨了。所以說波×的爸爸媽媽工作較忙,很少能陪伴在波×身邊。缺少爸爸媽媽的陪伴,孩子就會缺乏安全感。據心理學家馬斯洛反映:缺乏安全感的人經常感到孤獨,對他人抱有不信任的態度。由于波×長期跟隨長輩,缺少爸爸媽媽的陪伴,波×變得自卑、內向。
2.長輩過于擔憂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人際關系越豐富,兒童就越能在寬闊的交往空間得到更大的發展。但是由于波×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過于寵愛,就怕波×在跟同齡孩子玩耍時受到欺負,于是整天讓波×待在家里。由于長輩的寵愛,波×失去了于同伴交流的機會。
(二)幼兒園因素
我們都知道小班孩子好動。游戲是他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在活動中可以促使同伴之間溝通、交流,以至于成為好朋友。但是波×從小就是被家里人當成小皇帝,這個“小皇帝”從未與同伴一起溝通交流過。當一來到幼兒園,看到那么多同伴,他既緊張又害怕,不知道該怎么相處。有時班里的孩子去邀請他玩,他也不敢去。時間一長,班里的孩子再也不去叫他過來玩游戲了。
三、案例策略
孩子天性本應是天真活潑,愛說愛笑的。可是波×由于家庭、社會等因素漸漸變得沉默寡言。為此,我和波×的父母共同商討,以各種途徑,還波×外向、自信的性格。
(一)家庭方面
1.父母多陪伴孩子
波×較內向,原因就在于缺少爸爸媽媽的陪伴。讓波×走出自己的小世界,我們首先就要讓波×爸爸媽媽多陪伴波波。如何在爸爸媽媽百忙中充分利用好時間呢?(1)在媽媽上早班的時候,媽媽可以在波×離園時過來接波×一起回家。(2)爸爸在周末的時候多陪陪孩子,尤其多帶波×到外面走一走、玩一玩。
2.鼓勵與他人交往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要為幼兒創造交往的機會,讓幼兒體會交往的樂趣。為了讓波×順利融入集體,變得外向。波×的長輩以及爸爸媽媽應多鼓勵波×與同伴交往。如晚飯后,帶波×到樓下走一走,跟同伴一起玩一玩。
(二)幼兒園方面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會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為此,通過家庭各方面的努力,幼兒園也應同步進行教育,促使波×能更快地走出膽小、內向的小世界。
1.改變觀念,理解波×
每個孩子都具有差異,每個孩子也都是不一樣的。有些孩子活潑,有些孩子膽小,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只有通過各種努力,促使孩子健全發展,這才算得上教育。對待波×這類膽小、內向的孩子,我們首先要理解孩子,并發現孩子內向背后的原因。
2.因勢利導,巧妙轉化
(1)教會波×交往的技巧
小班的孩子非常喜歡玩游戲,但在游戲中常常會出現互相攻擊,爭搶玩具的現象,這都是由于孩子年齡小,缺乏社會交往經驗造成的。為此,我們先教波×要講禮貌。如請求別人幫助時要說“請”,接受別人幫助后說“謝謝”。再者就是要培養波×的解決能力,讓波×對游戲中產生的問題進行解決。
(2)發現、欣賞波×的優點
波×雖然膽小,但是波×的自理能力非常不錯。起床的時候,衣服都是波×自己穿的。為此,我們根據小班孩子自我服務能力弱的特征,珍惜和放大波×的這個優點。
(3)鼓勵、表揚波×的進步
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為此,當我看到波×有所進步,上課會舉手發言、能和同伴們友好玩耍時,我馬上就對他的行為進行強化,在全班小朋友的面前表揚波×。
?誗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