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莉
摘 要:小學低段學生正處在學習習慣的養成期,不同的學習習慣對于思維能力與數學能力的提高起著不同的作用。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可以使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又樂于學習數學。但是在平時不難發現孩子們在數學學習習慣上存在不少問題,以“三方互動卡”的研究為載體,探索培養小學低段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策略。通過“三方互動卡”整合學生、教師、家長的多方力量,共同促進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
關鍵詞:小學低段;三方互動卡;學習習慣
“三方互動卡”的運用在培養小學低段數學學習習慣的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更好地運用呢,我們從以下幾方面去分析:
一、虛實互補,相得益彰
“三方互動卡”的運用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是通過紙質的和電子的相結合,現場交流和網絡平臺相結合來運用實施的。每種運用方式都有其優勢與不足,要根據不同的習慣培養內容和實際而定,以發揮其最大的效果,實現三贏的平臺。
1.書面交流,實而不華
做為最常用的運用策略,教師將學生在校的數學學習習慣的情況主要以文字的形式通過書面的形式和家長、學生進行交流。這樣的書面交流,讓家長、教師和學生能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看到同一張卡,打破局限,簡單有效。
2.現場展示,有的放矢
經過一個階段后在家長會、班級博客、QQ群上展示有價值的“三方互動卡”,供大家學習交流。在一下的家長會上,向全體家長展示小吳媽媽關于數學書寫習慣的幾點建議,更讓她當面和家長分享在家培養書寫習慣的經驗。其目的是想達到以下幾點:(1)讓家長明白任何一種習慣在數學學習上都重要。(2)調動家長參與“三方互動卡”的反饋和在家進行習慣教育的積極性。(3)讓更多家長掌握教育方法,有的放矢。(4)帶動全班形成良好氛圍,一起致力于數學學習習慣的養成,共同進步。讓家長在“三方互動卡”中現身說法,為全班家長創設了一個新的學習平臺,大大提高指導家長教育的說服力和感召力。
3.網絡延續,即時互動
“三方互動卡”除了紙質的現場的交流外,還延伸到利用網絡的載體。它為“三方互動卡”帶來了新的互動方式與發展空間。網絡載體使“三方互動卡”的內容更加豐富,表現形式更加生動多樣,同時家校雙方、家家之間可以產生即時互動,更加便捷、有效。例如,有次在班級博客上發布了有關在家要注意的一些數學學習習慣的內容后,馬上熱鬧起來,在之后留言回復,還延續到班級群中討論,氣氛活躍,思想碰撞,互動性強。
二、固定周期,鞏固強化
數學學習習慣的養成是需要不斷地鞏固和強化的。“三方互動卡”也是如此。這樣讓學生、教師和家長都有正確的習慣意識,明白習慣的養成貴在堅持,也督促教師和家長認真留意孩子的表現,真實評價和反饋,這樣才有效。
1.遵循定期,固定發“卡”
所謂“定期”,就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習慣的特點和班級的實際情況將某些日子或某一天固定為“發卡日”。無特殊情況,筆者將周五作為固定的“發卡日”,這樣有利于家長利用周末空余的時間好好閱讀,讀懂教師的用意和用心,并和學生充分交流等,一起分析,共同進步。
2.依據重點,周期發“卡”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和其年齡特點,每個學期初先計劃好這個學期重點培養的數學學習習慣的內容。一般一個學期有5個重點訓練的習慣,同時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每一個習慣會出2~3期,推出不同的板塊。而根據教育重點,一般2周一期,真實地根據孩子這段時間的數學學習習慣的情況而設計“三方互動卡”。(如下表)
表3就是一上制定的“三方互動卡”的每周的重點內容,這樣老師才會在某段時間特別關注學生的某個習慣,使每次的互動更有針對性,更有實效。
三、因時制卡,及時指導
1.結合教材,因材制卡
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數學教材的整體更是螺旋上升、環環相扣,而數學學習習慣更是隱藏在每一次的數學學習中,隱藏在數學教材的學習中。數字的書寫、數數的方法、加減法的計算順序,解決問題的方式等都是數學學習習慣的外在表現。
【案例1】結合“解決問題”教學而設計的“三方互動卡”
你會解決問題嗎?
小朋友們,這個星期我們第一次學會了用加、減法去解決問題。是不是覺得有點難?其實書本已經教了我們一個好辦法,我們一起來瞧一瞧:
解決問題三部曲:
(1)圖里有什么(讀題):要自己學會看圖,并和爸爸媽媽說一說這幅圖所表示的意思:舉例:左邊有( )右邊有( ),合起來一共有( )
(2)怎樣解答(做題):想一想求的是總數還是部分數,再列算式。
(3)解答正確嗎?(檢查):把答案帶進去看看對不對。
小朋友,試著這樣有序地去思考哦,這可是很重要的!
案例1的解決問題的過程其實是培養有序思考的習慣,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過程。學生是第一次接觸,會覺得有點困難,家長也可能只是追求題目對錯而已。而把這個內容放進“好習慣我來學”的欄目中,結合教材,適時點撥,讓家長了解怎樣去指導學生,更提高了學生讀題、說題的能力,“一箭雙雕”。
2.結合實際,按需指導
就是指根據班級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不定期”的“三方互動卡”。例如,在發現學生最近的數學學習進步很大或者下降時,可以個別交流,也可以全班反饋;或在某次單元練習后,學生在成績或題目中反映出數學學習習慣的問題之后。不定期的“三方互動卡”更靈活性,在時間上更彈性,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需要制卡,及時指導,提高效益。
【案例2】發現孩子退步較大后的“三方互動卡”
教師評語:
孩子的學習狀態和學習習慣都在進步,從書寫、作業上都能體現,一頁課堂作業本坐下來只有7、8個孩子全對。在平時還發現部分孩子少抄、漏抄數學作業(幾乎每天都有),作業近兩個星期每次都沒有交齊,次次都有5、6個孩子沒帶甚至更多。有些孩子抄了作業第二天帶來卻是沒做的…希望家長能給予關注和重視:好習慣往往比成績更重要。
案例2是在一下的某次單元練習后,發現孩子們的成績不理想,究其原因,發現孩子們最近的學習狀態和習慣都在退步,所以我及時地下發了一張“三方互動卡”。家長在獲取我傳達的信息后,紛紛表示同意和關注,有利于孩子習慣的培養和成績的提升。
一張“三方互動卡”,架起家校育人、培養數學學習習慣的橋梁和紐帶。就讓我們做一個細心的數學教師,用智慧和真誠精心設計,為學生和家長服務,實現真正的三方互動,將三者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共同促進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呂玲.家校合力共育學生良好習慣[J].江蘇:教育方略,2009.
[2]沈怡.基于網絡溝通工具的家校互動的研究與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2010.
?誗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