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亞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活動的強大動力。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興趣,學習的積極性就會更高,思維就會更活躍,聰明才智就會得到有效發揮,學習效果就會更好。由此可見,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十分必要的。
一、巧設導語,激發興趣
巧設導語是啟發學習興趣、驅動學習動力的有效方法。每節課開頭的好壞,直接決定了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快慢。要想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你所講的課程上來,關鍵看導語是否具有新鮮感。導語的設計可以采用“設置懸念、小故事、小幽默”等方式,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先出示幾個數,讓學生通過計算說出哪個數能被3整除。學生回答后教師宣布:“同學們可以任意說出一個數,我都能判斷它能不能被3整除,不信的話,可以當場驗證。”這時,學生舉手說出一串數,教師馬上準確作出判斷。學生經過驗證,對老師的正確判斷感到驚奇,心中疑惑不解。這時教師說:“你們也想和老師一樣快速說出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嗎?好,這節課我們就學習這個問題。”從而導入了新課。這樣的導入,生動、形象、自然,融科學性和趣味性于一體,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情境,為學習新知識做好了心理準備。
二、組織游戲,激發興趣
游戲是兒童最感興趣的活動,在教學中兒童易興奮,又易疲勞,注意力易分散。心理學研究指出,當學生缺乏學習的積極性時,利用兒童喜愛的游戲,開展一些與學習相關的活動,常常能使他們從活動的角度出發,體驗到掌握知識的樂趣,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所以,在課堂上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就應多組織游戲活動,把知識寓于游戲之中,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如,在教學“一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時,可采用“幫小動物找家”的游戲來教學:教師出示若干只帶有乘法算式的小動物模型,黑板上貼有若干間寫有數字的小房子,讓同學們幫貪玩的小動物找家,即把找到家的小動物模型摘下來貼到寫有數字的小房子旁邊。這個游戲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
三、開展競賽,激發興趣
兒童都有爭強好勝的心理,又因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不夠長久,把競賽活動融入其中,可以增強他們學習的興趣。如,教學“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和“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數的口算”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接力賽”。在小黑板上出四組口算題,讓每組的第一名同學寫最下邊算式的得數,寫完后跑回把“接力棒”——粉筆交給第二名同學……最后看哪一組同學做得又對又快。在競賽中可以滿足學生自我表現的欲望。有時為了減輕學生的思想負擔,也可以把游戲和競賽穿插在一起,使緊張的氣氛變得活躍。利用這一形式練習,作業速度快,準確率高,學生自始至終處在歡樂而又愉快的學習氛圍中。
四、實踐操作,激發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手是思維的鏡子,是智力、才能發展的強大刺激物,是意識的偉大培育者,是智慧的創造者。”所以,在教學中應多為學生創造一些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親自動手分一分、擺一擺,使學生各種感官都參與學習。當學生投身認知活動中時,就能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如,在教學“有余數除法”時,可以讓學生先準備9根火柴桿,新課開始就讓學生動手,以小組為單位分火柴,先分兩堆,每堆的數量必須相等,看會出現什么現象,然后讓學生每4根放一堆,看看能放幾堆,會出現什么現象。學生通過動手分會發現:不管怎樣分、怎樣放總是有剩余現象,從而不但加深了學生對有余數除法的認識,同時也使學生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
五、創設問題,激發興趣
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欲望,從而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例如,教學“圓的周長”時,教師設計了一幅小羊吃草的情境圖:農民為了不讓小羊吃到草地周圍的莊稼苗,在草地中間插一根木棍兒,把小羊用繩子拴在木棍兒上。然后教師讓學生看圖猜想:小羊最多能吃到木棍兒周圍多遠的草?小羊吃草的范圍大小與什么有關?這一問題的提出,把學生引入問題情境之中。學生很快說出:“范圍的大小與拴羊的繩子長短有關系。”教師繼續引導:“小羊吃草的最大范圍是一個什么樣的圖形?為什么?這個圖形的周長與什么有關?”學生的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小羊吃草的最大范圍應該是一個圓形”“把拴羊的繩子看作是圓的半徑,與半徑的長短有關”“半徑的長短決定了圓周長的大小”。教師繼續讓學生思考:圓的周長與直徑又有什么關系呢?“直徑是半徑的2倍,直徑的長短,也決定著圓周長的大小。”“直徑是半徑的2倍,那么圓的周長又是直徑的多少倍呢?”通過上述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了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意識。
當然,激發小學生興趣的方法還有很多,作為一名教師應采用恰當的方法,使學生逐步向積極、主動學習的軌道邁進。
參考文獻:
[1]劉捷.專業化:挑戰21世紀的教師[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石中英.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誗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