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芬園
咬定春天不放松
文/金芬園
立春日吃春餅稱為﹁咬春﹂。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其實不僅要在立春這一天咬春,《飲食保健》雜志倡導大家咬定春天別放松,不但在立春這一天要吃好吃對,一整個春天都要吃得舒服吃得健康。


立春吃什么養生?立春節氣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你知道立春吃什么傳統食物嗎?立春時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卜、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賣春卷的小販。此外立春還有四大傳統食物。
1、春餅
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吃春餅了。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面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搟成薄餅,烙熟后可揭成兩張。春餅是用來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
2、春盤
春盤又稱“五辛盤”,是細切五種辛辣的生菜盤裝而成。《本草綱目》中說:“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這一風俗傳到唐、宋、金、元。如元代耶律楚材有《立春日驛中作窮春盤》詩,其中說到用藕、豌豆、蔥、蔞蒿、韭黃和粉絲作春盤。
3、春卷
除了春餅之外,春卷也是立春日人們經常食用的一種節慶美食。春卷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盤的習俗演變而成。宋代有一種“卷煎餅”,是春餅與春卷的過渡類型。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已經出現將春餅卷裹餡料油炸后食用的記載。到了清代已出現春卷的名稱。
4、蘿卜
據漢代崔寔《四民月令》一書記載,我國很早就有“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的飲食習俗,而到了明清以后,所謂的“咬春”主要是指在立春日吃蘿卜,如明代劉若愚《酌中志·飲食好尚紀略》載:“至次日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卜,名曰‘咬春’”。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亦載:“打春即立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卜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困也。”

適宜吃什么
1、根據此時風邪漸增、濕氣漸重的氣候特點,應多吃谷類、豆類、面食和新鮮蔬菜,例如粳米、山藥、黃豆芽、綠豆芽、春筍、萵筍、韭菜、小白菜、菠菜、薺菜、芹菜、油菜、蒲公英、柳芽、豬肉、大棗、花生、枸杞、胡蘿卜、黑木耳、雞肉、雞蛋、蜂蜜等。
2、宜服用生陽祛濕的清補藥物,如沙參、西洋參、決明子、白菊花、淮山、茯苓等,以調養脾胃。
禁忌吃什么
1、忌食紅參、川芎、肉桂、茴香、花椒等熱性物,以免耗氣傷陰。
2、少食狗肉、羊肉、雀肉等溫熱之品。
3、少食其他油膩、腥發之物。
多喝湯粥養脾胃
雨水時節,人的脾胃容易虛弱,此時應多食湯粥以滋養脾胃。湯粥容易消化,不會加重脾胃負擔,山藥粥、紅棗粥、蓮子湯都是很好的選擇。如果將湯粥配上適當的中藥做成藥膳還能滋補強身。如可根據初春時節肝氣旺盛的特點,在藥膳中加入沙參、西洋參、決明子、白菊花、首烏粉等升發陽氣之藥材。
脾胃虛弱的人應避免進食餅干等干硬食物。因為干硬食物不僅不好消化,還可能給胃黏膜造成損傷。另外,老年人脾胃功能不好,此時應以流食和松軟的食物為主,這類食物可以促進人體對營養的吸收。最后,晚餐要盡量少吃,因為如果晚餐過量,則可能造成消化不良的癥狀,還會影響睡眠,“胃不合則臥不安”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不吃辣,防燥熱
雨水時節,空氣濕度增加,但氣溫仍然很低,因此此時的天氣寒中帶濕。在這種環境下,人體往往預熱壅阻。此時若吃燥熱的食物無異于“火上澆油”。預熱讓人想吃涼東西,但吃涼過多,則會使臟腑為濕寒所傷,出現胃寒、腹瀉等癥狀。所以,雨水時節飲食應以中庸為原則,不吃生冷之物,也不能吃大熱之物。冷飲、辣椒都是應當慎食的,尤其要注意的是要少喝酒,特別是白酒。

1、梨子
驚蟄吃梨是北方的民間習俗。農民在驚蟄日要吃梨,意為與害蟲別離。春回大地,氣候比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生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所以梨特別適合在這個季節食用。
傳說聞名海內的晉商渠家,先祖渠濟是上黨長子縣人,明代洪武初年,帶著信、義兩個兒子,用上黨的潞麻與梨倒換祁縣的粗布、紅棗,往返兩地間從中贏利,天長日久有了積蓄,在祁縣城定居下來。雍正年間,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驚蟄之日,其父拿出梨讓他吃后說,先祖販梨創業,歷經艱辛,定居祁縣,今日驚蟄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讓你不忘先祖,努力創業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經商致富,將開設的字號取名“長源厚”。后來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離家創業”之意,再后來驚蟄日也吃梨,亦有“努力榮祖”之念。
2、蛋
除了吃梨,民間還有驚蟄吃蛋的說法,據說是因為驚蟄這一天要祭祀白虎,而白虎通常獠牙張嘴,只有以蛋喂食,飽食后它就不會傷人了。而經過演變,當初喂給白虎的雞蛋,如今變成了喂給人們自己啦。
每星期不宜吃超過三只蛋黃,蛋白則不在此限,而且每天不應攝取超過300毫克膽固醇。原來蛋白不含脂肪,也不含膽固醇,是接近純蛋白質的食物,所以蛋白的攝取量不像蛋黃般受限制。
3、炒豆
在陜西,一些地區過驚蟄要吃炒豆。人們將黃豆用鹽水浸泡后放在鍋中爆炒,發出噼啪之聲,象征蟲子在鍋中受熱煎熬時的蹦跳之聲。
黃豆真的是價廉物美,對于女人來說,它含有的異黃酮素又能產生與雌激素荷爾蒙相似的效用,降低血液膽固醇,保護心臟,預防乳癌骨質疏松的情況。
4、玉米
在少數民族地區,廣西金秀縣的瑤族在驚蟄日家家戶戶要吃“炒蟲”,“蟲”炒熟后,放在廳堂中,全家人圍坐一起大吃,還要邊吃邊喊:“吃炒蟲了,吃炒蟲了!”盡興處還要比賽,誰吃得越快,嚼得越響,大家就來祝賀他為消滅害蟲立了功。其實“蟲”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征意義。
玉米是很多人非常喜歡的食品,美味可口,營養價值高。它含纖維素特別高,而纖維素可加速腸道蠕動,降低膽固醇吸收,預防冠心病。此外,玉米中還含有大量鎂,鎂可加強腸壁蠕動,促進機體廢物的排泄,對于減肥非常有利。
5、芋頭
贛南閩西一帶的客家人,在驚蟄這天要在熱水中煮帶毛的芋子、炒黃豆(代表消滅多種蟲害)。
中醫認為芋頭可補中益氣,因其含有豐富的黏液皂素及多種微量元素,可幫助機體糾正微量元素缺乏導致的生理異常,同時能增進食欲,幫助消化。
6、醪酒
春天到來,人的全身汗毛孔也開了,西北有些地方在驚蟄節要家家戶戶喝醪酒、吃雞蛋煎餅拌芥末汁,驅除身體積存的寒氣。
醪酒的制作方法簡便而有獨特的技巧,須得有匠人專釀,并非人人都會。它的做法:先將糯米用水淘盡雜質,再浸泡溫水中約十二小時,撈出上籠蒸熟,倒在未使用過的油脂肉類的凈案板上,涼冷,用蒸了米的蒸鍋水撒在米上,使米的適量的甜酒曲,裝入瓷盆,放在約攝氏50度的熱炕上,用干凈棉褥蓋嚴,過一晝夜半,揭開被褥,就可以聞到濃郁的酒香氣味,說明醪酒已經釀成,連盆放到冷涼處,準備食用。節氣氣候溫和,陽光明媚,應適當進食糯米、紅棗等來調節身體機能的平衡。“太陽糕”以糯米制皮,內包棗泥餡,餡中還加入了白瓜仁及秘制桂花,既有五谷豐登的寓意,又滿足了人們食療的要求。
吃春菜
舊時民間有“春分吃春菜”的習俗,春菜是一種野莧菜,也稱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與魚片滾湯,叫“春湯”。還有俗語“春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之春,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體健康。

吃太陽糕
太陽糕是由大米和綿白糖混合制成的方形小點心,在北京地區已消失約百年。記者在稻香村門店看到,新上市的太陽糕上面印著紅色的“太陽”,具有濃厚的民俗氣息。食俗專家稱,春分
春分習俗吃春菜,時令蔬菜是養生首選。
1、薺菜
吃春菜是春分的習俗,挖薺菜、炒雞蛋,可以去除貓冬積藏下來的濁氣,免于春困。春季補鈣首選蔬菜,非薺菜莫屬。薺菜營養豐富,其維生素C、類胡蘿卜素以及各種礦物質含量較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含鈣量接近同等質量牛奶的3倍。
要挑選不帶花的薺菜,這樣才比較鮮嫩好吃;薺菜根的藥用價值很高,食用時不應摘除;薺菜不宜久燒久煮,時間過長會破壞其營養成分,也會使顏色變黃,薺菜做菜時,不要加蒜、姜、料酒來調味,以免破壞薺菜本身的清香味。
2、香椿
春分時節的香椿,香味濃郁,鮮嫩清脆,口感和營養都是最好的。我國民間自古就有“食用香椿,不染雜病”之說。中醫認為,香椿味苦,性寒,有清熱解毒、健胃理氣功效;它味道芳香,能起到醒脾、開胃的作用。
不過春食香椿要趁早,等到四月中旬之后,大部分地區香椿芽中的硝酸鹽含量都超過了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標準。也就是說,香椿芽越嫩,其中硝酸鹽越少,那么將來儲藏中產生的亞硝酸鹽也越少。
3、豆芽
春天是維生素B2缺乏癥的多發季節,春天多吃些黃豆芽可以有效地防治維生素B2缺乏癥。常吃黃豆芽有健腦、抗疲勞、抗癌作用。黃豆在發芽過程中,黃豆中使人脹氣的物質被分解。有些營養素也更容易被人體吸收了。
市場上出售的無根豆芽多數是以激素和化肥催發的,無根豆芽是國家食品衛生管理部門明文禁止銷售和食用的蔬菜之一。正常的綠豆芽略呈黃色,不太粗,水分適中,無異味;不正常的顏色發白,豆粒發藍,芽莖粗壯,水分較多,有化肥的味道。另外,購買綠豆芽時選5~6厘米長的為好。
炒豆芽時應熱鍋快炒,使維生素C少受破壞。綠豆芽性寒,烹調時宜配上一點姜絲,中和它的寒性。炒綠豆芽時加入一點醋,既可防止維生素B1流失,又可以加強減肥作用。
4、萵筍
春季也是各類過敏性疾病的高發季節。研究發現,萵筍中的某種物質可以抵抗春季因過敏而引發的鼻炎,緩解過敏病人的痛苦。常吃萵筍可增強胃液和消化液的分泌,增進膽汁的分泌。萵筍中的鉀是鈉的27倍,有利于促進排尿,維持水平衡,對高血壓和心臟病患者有很大的裨益。
萵筍和蕓豆就是補鈣的絕妙搭配。每100克蕓豆含鈣135毫克,而萵筍的根中含有一種菊粉,能夠加強鈣的吸收。萵筍和蕓豆適合涼拌,不僅爽口,而且營養損失少。
5、韭菜
春分時節值得一吃的有韭菜。俗話說,韭菜有“春食則香,夏食則臭”之說。這時的韭菜嫩鮮,最好吃。韭菜中胡蘿卜素和維生素C的含量較高,葉酸和鉀含量也不錯。而且,韭菜中有大量膳食纖維,能促進腸胃蠕動,預防便秘。另外,韭菜特殊的辛辣香味來自于其含有的異硫氰酸鹽,有抑制多種細菌的作用。
春韭比較細嫩,經不起大火旺油的折騰,所以烹炒時要注意火候和時間,不要過度烹飪。注意,韭菜有“洗腸草”之稱,對于消化不好或有胃腸道疾病的人來說,不要多吃。
6、春筍
春筍是高蛋白、低脂肪、低淀粉、多粗纖維素的營養美食。春筍有“利九竅、通血脈、化痰涎、消食脹”的功效,現代醫學證實,吃筍有滋陰、益血、化痰、消食、利便、明目等功效。
春筍里面有難溶的草酸,會引發過敏性鼻炎、皮炎、蕁麻疹。拿筍炒其他食物吃的時候,先把筍放在鹽水里煮10分鐘,又去了澀氣,又除了草酸。過敏體質的人,切忌把春筍和海鮮一起吃。
需要提醒的是,不是所有人都適宜吃春筍。胃潰瘍等胃腸道功能紊亂的,大病初愈者這類人消化功能較弱的,過敏體質者如患有過敏性鼻炎、哮喘,蕁麻疹等,4歲以下小孩、剛生完孩子的產婦、老人,還有結石病人等均不適宜吃春筍。


老北京傳統的寒食十三絕
近年有民俗專家建議,傳統的寒食十三絕——即具有老北京特色的十三樣寒食節涼食,應盡快打包申遺,以免斷了傳承。不論這是否能夠實現,姑且逐一看看這些小吃的故事。
姜絲排叉,不但是北京傳統小吃,也是北京茶菜的一個品種。茶菜是滿族、回族禮儀性食品。滿族人在設席宴客時,習慣用茶及茶食為先,然后才是冷葷、熱菜、甜食、湯等,一定按順序上。回族人不飲酒,但為了禮節,多以茶代酒,因而茶菜是必不可少的。
硬面餑餑,是一種似燒餅大小的混糖戧面火燒,入口有咬勁,微甜且香,用手一掰掉渣。現在已經無影無蹤。
焦圈,形似炸面包圈,色澤深黃,形如手鐲,焦香酥脆,常作為另一種北京特有小吃豆汁兒的配菜食用。但是在今天的營養學看來,太過油膩,最好少吃。
糖卷馃,可以說是最具特色的清真節日食品,主料為山藥和大棗,皆有滋補作用,也是一道藥膳。
豌豆黃,是北京春夏季節一種應時佳品。豌豆利秀、止渴,和中下氣。按北京習俗,農歷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黃。因此每當春季豌豆黃就上市,一直供應到春末。北京的豌豆黃分宮廷和民間兩種,故事里又和慈禧老佛爺有關,據傳說西太后最喜歡吃了。
艾窩窩,也屬春秋品種,現在一年四季都有供應。原為御艾窩窩,后來在明代傳入民間,《金瓶梅》中記錄當時流行的美味中就有艾窩窩。
馬蹄燒餅,兩層薄皮,內空,形似馬蹄,現在也已沒有售賣的了。
螺螄轉兒,因其形似而得名,舊時小吃店常把當天售不完的螺螄轉兒,用微火烤干水分再賣,烤干了叫干迸兒,用于下酒,所以北京有句口頭語 :干迸兒就酒嘎巴脆。
馓子麻花,古名為環餅、寒具,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中十分清楚地交待說:寒具即食馓也,以糯粉和面,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釧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可見馓子麻花的古老。
驢打滾,豆面糕又稱驢打滾,以黃豆面為其主要原料,為什么稱驢打滾呢?似乎是一種形象比喻,在黃豆面中滾一下,如驢打滾揚起灰塵似的。《燕都小食品雜談》中就說:黃豆黏米,蒸熟,裹以紅糖水餡,滾于炒豆面中,置盤上售之,取名“驢打滾”真不可思議之稱也。
蜜麻花,又稱糖耳朵,因為它成形后形狀似人的耳朵得名。
糖火燒,老北京人都知道通州有三寶,其中之一就是大順齋的糖火燒,據說上世紀六十年代來訪的外國政要還特意帶它回國呢。
芝麻醬燒餅,無需多說什么。它的一個兄弟澄沙燒餅倒有點意思,因為豆沙餡要從邊上露出一些,別名蛤饃吞蜜。

適宜吃什么
1、具有滋陰作用的食物比較適合,如甜瓜、甘蔗、枇杷、菱角、桑葚、西紅柿、黃瓜、苦瓜、冬瓜、絲瓜、蓮藕、茭白、竹筍、慈姑、蕨菜、馬齒莧、淡豆豉、海藻、海帶等。
2、宜食粳米、鱔魚、豆腐、苜蓿、鴿蛋、牛肉、蠶豆、豬肉、芹菜、白蘿卜、胡蘿卜、土豆、菠菜等食物。
禁忌吃什么
1、少食狗肉、羊肉等溫熱之品。
2、忌食紅參、川芎、肉桂、茴香、花椒等熱性物,以免傷陰助火。
3、不宜食用太過滋膩的食物,如肥肉、豬油、動物內臟等食物。
4、風寒濕痹者忌食柿子、柿餅、西瓜、芹菜、生黃瓜、螃蟹、田螺、蚌、海帶等生冷性涼的食物。
吃對食、藥除積熱
谷雨時節,很多人會感覺體內積熱,身心不適。有條件的可以選擇到郊外出游,呼吸一下山野中的新鮮空氣,有利于排出人體內的積熱,使人心曠神怡。當然,食療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常用的食療方有竹葉粥、綠豆粥、酸梅湯或菊槐綠茶等,同時也可以搭配一些清熱養肝的食物,如芹菜、薺菜、菠菜、萵筍、荸薺、黃瓜、蕎麥等。
如果癥狀嚴重則應到正規的中醫診所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中藥。不同人的身體狀況不同,所以在清除積熱時所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通常來說,體質較熱的人應以平性的藥材來清除積熱,體質偏寒的人則應選擇溫性的藥材。
小心高蛋白食物傷腎
晚春時節,天氣開始變熱。這時,人體內肝氣稍伏,心氣開始慢慢旺盛,腎氣也于此時進入旺盛期,所以在飲食上我們也應略作調整,盡量多吃一些益腎養心的食物,并且減少蛋白質的攝入量,以減輕腎的負擔。
養生專家告訴我們,一個正常的成年人每天需要攝入的蛋白質量與人的體質有關,一般每千克體重每天需要攝入0.8克蛋白質。也就是說,一個體重50千克的人,每天攝入大約40克的蛋白質就足夠了。
郊游時注意飲食衛生
谷雨時節,溫度適宜,是出游的絕佳時機。但此時的氣候非常適宜各種病菌生長和繁殖,食物容易變質,因此是各種腸胃疾病的高發期。另外,由于此時晝夜溫差較大,受涼后人也容易患上腸胃疾病。外出郊游時勞累奔走,人的抵抗力會大大降低,此時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不要飲用來源不明或沒有消毒的水;水果一定要清洗后再食用;劇烈運動后不要立刻吃東西;不要隨意吃野外采摘的果實、野菜;在車船上不要吃得過飽,否則易引起腸胃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