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濟憲
古代絲綢之路行人的飲食
文/王濟憲
古代漫長的絲綢之路上旅行往往要走十幾天,幾十天,穿越渺無人煙的戈壁沙漠,荒涼原野,高原雪山,峽谷冰川,這些地方少有人煙,人畜的飲食供應是必須考慮的問題。在漫長的旅途中沿途經過不同國家和民族居住地,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也不相同。一路上所需的食品要耐儲存,食用期要長,不同信仰的人群都能接受并喜歡。具備這些條件首選還是馕。因此,古代絲綢之路上的行旅客商主要的食品是馕。

馕原產于阿拉伯半島,由絲綢之路傳入新疆和中原,中原人把馕叫胡餅,那時把漢民族以外的民族稱為胡,胡地傳來的多掛個胡字,如胡瓜、胡蘿卜、胡麻等。據記載,胡餅自漢代傳入中原后,就成為人們喜愛的食品之一,東漢時,甚至在宮廷里都曾興起過胡餅熱。
新疆馕的歷史十分悠久,馕在新疆已不是哪一個民族的食品,而成了各族人民都喜愛的面食之一,這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馕,之所以成了絲路旅途上的主要食物,是因為它是火烤熟的。具備水分含量低,能長時間儲存,便于攜帶,適合絲綢之路的干燥的氣候,可以做長途旅行食品。馕的適口性強,用不同的原料做成不同的口味,如有麥面馕、包谷面馕,混合面馕,用發酵面為主要原料,不放堿,加入鹽、洋蔥、雞蛋、清油、酥油等輔料,配制成不同口味的馕,營養全面,融主副食于一體,很適合長途旅行使用。
絲路開通,頻繁的商業貿易活動和人員的往來,使馕這種普通食品風靡絲路沿途。由遠方來的旅行者大多數帶馕,馕是絲綢之路的主要食品,據考證玄奘回國時帶的就是馕。但這些旅行者回程帶的什么呢?西安、洛陽是主要的起點站,西安的鍋盔饃、白吉饃雖然不是馕坑里烤出來的,但它具備有馕的水分含量低,能長時間儲存,便于攜帶,營養全面,適口性廣的特點。在絲綢之路興盛的時代西安、洛陽這些地方有沒有胡人打(烤)馕,沒有資料可以證明,南北朝時期著名農學家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一書中就詳細描述了打馕的技巧。漢末的劉熙在《釋名》中,將其解釋為一種形狀很大的餅,上面敷有胡麻。這就是馕。唐詩中也有“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之句。足可以說明馕傳入中原地區后,深受青睞,后來又演變成大餅、燒餅、鍋盔、火燒等多樣面食,可以說,馕是很多餅類面食的前輩。除了鍋盔和白吉饃外北方的缸爐燒餅也可說是馕的室內縮影。
從史料中可以知道,從中亞、西亞到我國的新疆絲路食物除了馕以外最多的還是抓飯。抓飯是新疆多民族所喜愛的大眾飯。婚喪嫁娶,親朋好友聚會都要吃抓飯。
抓飯是用大米、羊肉、胡蘿卜絲為主要原料,蔥頭、葡萄干、杏干、榅桲為輔料。作法是先把清油燒熟,用帶骨的羊肉放在鍋里炒,再加蔥頭和胡蘿卜絲繼續炒。現代維吾爾人做抓飯很重視“炒”這一環節,民諺有“要想抓飯好,關鍵在于炒”,放上鹽,炒出味道來再加上水煮。加水要適度,淹沒米一指深即可,水煮干后蓋嚴鍋蓋悶40分鐘。做得好的抓飯米粒互不粘黏,一粒是一粒。放在盤子里松散,油亮發黃,手抓能捏在一起,吃起來有黏性。
但更值得一提的是抓飯作料搭配合理,科學營養,大米、肉油、菜、果搭配合理。胡蘿卜素是人體必需的維生素,但不太溶解于水里,所以一般吃法如蒸、煮、涼拌,胡蘿卜素的利用率極低,不足30%。但極易溶解在溫度高的油里,做抓飯不但有肉,還得油多,所以胡蘿卜素的利用率可達到90%以上。杏干、葡萄干,還有榅桲不但味道誘人,也增加了多種維生素,營養搭配科學合理。尤其適宜長途旅行的人 。

酸奶是一種古老的飲品,據史料記載,我國西北以畜牧業為主體經濟的各族人民制做飲用酸奶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在絲綢之路經過的地方古代多以畜牧經濟為主,肉和乳類是主要的食品。新鮮的奶子飲用不完加工成酸奶,還可以曬成奶干長久保存。絲路經過的沿途,酸奶是飲料也是食品,有解饑解渴的雙重作用。家家都有,人人會做,是長途旅行最好的食品,得來容易,可以買,好客的人也會熱情地招待客人。

在古代,那些經常奔波在絲路的人把酸奶摸在臉上,那是為了防曬。現代人發現,日照強烈的高原旅行,酸奶抹在臉部,既防強光照射又滋養皮膚,起到護膚美容的作用。這也是高原地區少數民族創造的防強紫外線為害的有效經驗。
營養既全面又均衡是酸奶的特點,集營養、保健、美容、醫療于一體,既解饑又解渴,饑可吃,渴可飲。來源充足,制做簡便,價格便宜,保存方便,四季都有,得來容易,因此,自古以來就是絲路行程中的飲品——也是食品。
“巴拉宛提”——平均分的大塊肉。即用手抓著吃肉之意。西域的少數民族都有吃“巴拉宛提”的民俗,又叫手抓肉。風沙里長途旅行是辛苦的,要補充熱量,絲路旅客湊一伙人,南來的北往的,認得不認得都沒關系。湊在一起買一個羊,這在古代的絲路上很容易的。煮熟后不同部位的肉分成等分,當然這是不用秤的,全憑經驗。吃剩下的歸己,帶到路上吃。既有均等,又有公平合理。這種食俗在少數民族中流傳至今,特別是牧民游牧、狩獵民族千百年來的傳統食品。羊、牛、馬、駱駝等牧畜及野獸的肉均可烹制,但現代多以羊肉為主。
由于絲綢之路的發展和興盛促進了食材的交流,飲食文化的交流,許多的外來食材傳到中原,傳播到世界各地,少數民族的飲食文化傳到中國內地,飲食文化也豐富多彩,單一的農耕飲食與游牧飲食的交流,外來飲食文化的融會貫通,更豐富多彩,科學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