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平
創造適合兒童生命成長的教育
李偉平
生命成長;個性發展;未來教育
自制度化的教育出現以來,學校教育表現出以知識為本的特征。在教育活動中,作為人的生命特性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關注。學校,作為特殊的教育性社會活動場所,置身其中的教師、學生和學校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生命體。今天我們要辦什么樣的學校?要辦什么樣的教育?校長應該帶領教師們一起來探索并回答,創造適合兒童生命成長的學校教育。
傳統學校生活主要圍繞知識學習和考試周期展開,學科相對封閉,學習方式相對單一,過多關注間接知識的獲得,校園生活與自然、社會融合度低,學生綜合素養培育不夠。我們立足兒童身心發展規律與認知規律,從整體上規劃課程內容、教學方式、評價制度,嘗試了兒童成長節律課程的實施。
(一)學期節律生活
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分析不同階段兒童發展需求與學習心理,我們梳理并形成了師生校園生活節律改進的內容策劃、時空策劃與節點規劃。我們以兒童生活為邏輯改進校園生活時間。我們主要把握學期生活的三個主要節點,即期初入學,期中轉換,期末總結。期初階段,突出學生對新學期學習生活的期待、規劃,實現學期學習生活的適應與銜接,一般安排2~5天;在期中階段,調整學習生活的節奏,讓孩子在大自然中放松、調整與學習,一般安排2~5天;在期末回顧階段,突出學生對一學期校園生活的回顧與展望,形成積極的學期生活總結,為假期生活、新的學期發展規劃愿景,一般安排5天。
(二)自然節氣生活
以季節為縱向線索,依托具有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凸顯學科相關內容統整,形成融生命、藝術、科學、社會為一體的綜合學習活動主題,展現傳統文化與自然狀態下的綜合生活體驗,突出人與自然融通。比如寒露節氣活動,我們開展美食品嘗冷餐會,農具變遷研究會,品茶吟誦詩歌會,登高望遠遠足會等等。豐富的活動,使學生在二十四節氣體驗中,感受到滿滿的收獲。在此基礎上,形成四大主題,即春季希望,夏季成長,秋季收獲,冬季展望。
(三)人文節慶生活
挖掘傳統節日、節慶活動的文化意蘊,形成主題引領式的社會文化視角,文化慶典的活動,比如在重陽節活動中,設計感恩系列主題活動,活動中突出敬老、愛老的傳統文化,比如元宵節的內容設計突出快樂主題,體現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元宵節的味道。這些活動內容,注重兒童與社會生活的聯系,體現人與社會互動中的成長,人文關照下的發展。
生命是完整的、整體的,生命也是具體的,有差異的。如何給每一個兒童提供個性化的課程體驗,是近年來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著力點。
(一)開設選修課程
為提升課程設置的科學性,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學校做好充分的前期調研,向師生分發了《教師特長情況調查表》《學生興趣愛好調查表》。根據師生的意愿,依托教師特長,我們形成了校級和年級兩個層面的選修課程。課程內容涉及面廣,年級課程又形成了不同的年段序列。校級創意課程有科技類:模擬飛行、模型制作、科學探究、玲瓏機器人、小比爾電腦制作、小比爾程序設計;藝術類:錦繡童聲合唱、龍娃攝影社、素描創意、七彩插畫、炫彩兒童畫;體育運動類:熱血籃球(初級)、熱血籃球(中級)、炫舞激情拉丁、跳跳糖健美操、排排站排球俱樂部、快樂飛翔輪滑、精靈乒乓。
只要學生喜歡,只要學生可以,學生就能選擇自己的課程,讓校級走班、年級走班成為可能。每一個孩子都可以擁有自己的特色課程,自主選擇課程教師。選修課程設置的整體性、參與的全員性、內容的豐富性、活動的選擇性和趣味性,讓校園活力飛揚。
(二)變革課程管理
選修課程由教導處負責統一規劃和管理,各學科組確定責任人1名和指導教師若干。指導教師提前在校內公布工作室設想和報名要求,學生自主申報,最終由教師和學生雙向選擇組建項目。年級選修課程由年級組長負責規劃和管理,以年級為單位,進行走班制活動。導師采用教師自主申報制,兩位導師帶一個課程,學生則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申報,固定地點參加活動。
校級選修課程分級實施,滿足學生發展的差異性,實現多元目標。一般分為入門級和提升級兩次層次。入門級在周五下午實施,達成基礎性目標。面向有興趣的學生,愿意參與的學生都可報名參加,提升級則擇優錄取,由學有特長、真正有興趣的學生參與。
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更是面向未來的事業,學校教育的終極目的是為了培養能夠在未來社會更好生存與發展的人,因而適合的教育應該是面向未來的教育。
(一)建立面向未來的視野
面向未來的教育必須將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優秀人才放在首位。作為教育人,都需要有面向未來的視野。第三次工業革命、人工智能時代,會給人類帶來多大的變化?作為教育人,我們需要跟上未來發展的趨勢,并主動引領發展的方向。我們需要清晰地知道,從信息時代走向概念時代,未來社會的改變是更多、更猛、更快、更不可預測。在這樣的變革時代,未來人才需要有面向未來的特質。比如未來的人才需要有感性的思考力,而不僅僅是理性的思考力;需要的生涯應變能力和創造力多于規劃能力;每個人要有追求幸福的能力,生涯以幸福和自我實現為核心。
(二)探索面向未來的教育
面向未來社會的發展需要,學校教育應該做出積極的回應,并主動去引領未來人才的成長方向。圍繞未來人才的特質,學校教育需要進行變革創新。其次是從規劃到創造,未來人才要有跨界的能力,保持好奇心,擁抱變化。
學校教育的終極目標是為每一個孩子的發展提供適合的教育,促進每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現階段基礎教育培養出來的人,能否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我們教育人必須關注和深入思考的。我們需要思考未來教育的樣態,促使教育多樣化發展,使學生和家長擁有更多的選擇機會。
(作者系江蘇省常州市局前街小學校長)
G521
B
1005-6009(2017)50-0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