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科磊
讓網絡詐騙無所遁形
徐科磊
“互聯網+”;網絡詐騙;信息素養;班會課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互聯網在世界范圍內迅速普及,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極大地便利了我們的生活。然而在陽光的照耀之下,總會有陰影的出現——網絡詐騙也搭上了這一順風車。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較強的自我意識,但缺乏對世界的客觀認識。在網絡詐騙頻發的當下,班主任更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提高個人的信息素養,提升學生的防詐騙能力。
1.通過班會課,學生認識到互聯網詐騙的特點,從而提高自身的防詐騙意識。
2.通過收集、整理、討論、創作等活動,學生能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增強實踐能力。
教師準備:準備兩色卡片各100張;邀請警官或專業人士現身說法。
學生準備:分組編導 《QQ兼職》《手機真便宜》《我中了大獎》等短?。凰鸭婪毒W絡詐騙等方面的資料;搜集互聯網與民生、網絡傳銷等方面的新聞。
出示新聞片段:我國互聯網正在與生活、生產全面融合,“互聯網+”戰略讓互聯網迸發了更大的能量。
師:除了看新聞、查資料,你還見過爸爸、媽媽利用互聯網做了些什么?你又利用互聯網做了哪些事情呢?
生:爸爸、媽媽使用網上支付的方法來代替刷卡和現金,也很少跑銀行去辦業務了,我用手機查資料、打游戲、看動畫片……這些都是互聯網帶來的便利之處。
師:然而有陽光就一定有陰影,現在有一些人也盯上了互聯網,只是他們是利用互聯網來進行詐騙。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網絡詐騙”。
【設計意圖】在導入部分,我一方面讓學生交流互聯網與生活融合帶來的便利之處,另一方面適時引出“陽光”下的“陰影”——網絡詐騙,引導學生以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
小游戲:全班選出三個人,一人任組長,另兩人任副組長,給班級其他人每人發兩張卡片。由副組長選人,選出的人把兩張卡片分別交給自己的組長和副組長。在組長收集滿四張卡片并且副組長收集滿兩張卡片的時候,組長帶著卡片出局,兩個副組長和組員晉升為組長和副組長。第二輪繼續按這個游戲規則進行。被淘汰的組長退出游戲。
師:從這個游戲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一上來就被選到的同學很“倒霉”。
生2:最開始的那幾個同學運氣都不好,都被淘汰了。
生3:想要留到最后的話,開始幾次不能被選中。
生4:淘汰的同學在我們班級的人氣比較高。
……
師:看來這個游戲確實對淘汰者不公平,因此你們是幸運的。可是如果這些卡片可以兌換獎品,你認為你是幸運的還是不幸的呢?
全體學生再做一次游戲,添加規則:游戲結束后,手里至少有兩張卡片的同學可以兌獎,有四張卡片的同學可以兌大獎。
師:這一次,你玩這個游戲的結果是什么?
生1:我被淘汰了,因為我交掉我的卡片后找不到愿意把卡片交給我的人。
生2:我也被淘汰了,因為我和XX是好朋友,我想讓他贏。
生3(組長):我可以兌大獎了,我的好朋友把卡片給了我。
生4:我選擇退出,因為我的卡片已經可以兌獎了。
生5:我選擇退出,因為我覺得我找不到別人繼續游戲。
……
師:這個游戲里,如果你不找新的同學來加入,就會一無所有,這種情況下還不如不參與。這個游戲的勝利者是一開始什么都沒有的三位同學和一小部分幸運兒,失敗者是最后加入游戲的同學,最明智的選擇反而是不參與。同時這些勝利者都是依靠好朋友的奉獻才成功的,而他們的好朋友大部分被淘汰了。這其實不僅僅是一個游戲,現實中的傳銷也是這樣的,參與傳銷的人員大多數血本無歸,而且會利用別人的信任,讓身邊的人也深陷其中。
傳銷包裹著互聯網的外衣,搖身一變成了所謂的 “網絡互助平臺”,又讓很多人上了當,像“1040陽光工程”“MBI傳銷騙局”等無不搭上了互聯網的順風車,利用更復雜的規則來迷惑我們,唯一不變的就是傳銷需要“拉人”的本質。我們認清了這一點就不容易上當了。
【設計意圖】此環節中,班主任的信息素養體現在模型的構建上,即將復雜的“龐氏騙局”模型轉化為學生可感可知的“收集卡片”模型;也體現在模型的優化上,即利用兩次游戲的比較將“龐氏騙局”的特征展示得更為充分。學生在班主任的引導下,經歷了解騙局—反思騙局—真實案例—避免受騙的過程,獲得了較充分的學習體驗。
師:在剛才的游戲中,同學們利用自己的智慧成功發現了“傳銷”的秘密,接下來我們看幾個微小品,你能不能給里面的主人公想想辦法呢?
小品一:有人在QQ上聯系萱萱,說是參與一個打字的兼職工作可以一小時賺50元,但是要交300元的報名費。
小品二:媽媽說她在朋友圈里看到一臺最新的蘋果手機,只要1280元。媽媽心動了。
小品三:你在QQ空間看到了小伙伴分享的信息,說是網上抽獎中了大獎,但是在領獎的過程中需要用到爸爸的銀行卡的所有信息。
師:這三個小品其實都是真實的故事。第一個小品中萱萱多次被騙,但從未成功接到過一次兼職;第二個小品中的蘋果手機是假貨,質量不能保證;第三個小品很容易導致個人信息泄露,繼而銀行卡里的錢被別人取光。這些故事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天上不會掉餡餅,努力才能有回報。提高警惕,多提問,多比較,才能對包括互聯網詐騙在內的各類詐騙產生“抗體”。切記:貪小便宜會吃大虧。
【設計意圖】本環節重點呈現學生可能遇到的詐騙形式,所以我特意選取學生經歷過的或有所感知的場景,避開體驗不深、了解不多(如期貨、校園貸等)的素材。此外,通過自編自導自演小品,能讓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鍛煉。
師:互聯網時代的詐騙活動花樣繁多,那么這些詐騙活動有什么特點呢?今天我們有幸邀請到了徐警官來為我們做簡單的介紹。
徐警官針對網絡詐騙活動進行針對性發言。主要內容包括:網絡詐騙的類型和特點、如何防范網絡詐騙等。
教師:感謝徐警官的專業講解,原來網絡詐騙現在有這么多形形色色的變種啊。我們今后在享受互聯網帶來的便利時,千萬要記得徐警官所說的話,不要輕易就上了當。
【設計意圖】此環節中,班主任的信息素養體現在虛實的聯通上,提醒學生對互聯網詐騙存有一定的辨別意識,一旦被騙,要及時向警方報案以維護自己的利益。
師:這節班會課讓我們對網絡詐騙有了深入的了解,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這里也有陰霾,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其中隱藏的危險。老師希望你們利用課后時間,自行創作關于“預防網絡詐騙”的小報、漫畫、詩歌等,以幫助身邊的人更全面地了解和認識互聯網。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將班會課上的收獲分享出去,將課堂上的知識轉化為筆下、口中的靈感,這既是對這次班會課成果的一次展示,也是對身邊的人的一份無聲的關懷。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絡詐騙成為近年來新聞報道中的一個熱點。這次主題班會算得上是“舊瓶裝新酒”,學生已有的防騙知識與他們豐富的網絡體驗產生了一定的落差,因此,對于網絡詐騙的防范教育顯得十分必要。結合本次班會,我認為,班主任的信息素養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體現與提升:
一是打通雙線。雙線指與話題有關的活動線和與學生對現實認知的生活線。對學生而言,網絡和現實生活都是學生的真實體驗,但兩者區別明顯。
本次班會所選擇的案例都是近期發生的“身邊事”,并引發了一定的輿論關注。請警官或專業人士現身說法強化了學生對于網絡與現實的認知。這些素材的呈現能較好地糾正學生對于網絡與現實的認識偏差,從而引導學生更加正確看待網絡。
二是篩選整合素材。新形勢下開展班級活動,要從大量相關素材中提煉切合學生實際的、學生樂于探索的素材,并以此展開活動。
本次班會中,“龐氏騙局”的呈現是一個難點,因真實規則復雜,涉及大量數學計算,因此我選擇了用兩輪游戲的方式讓學生體驗,真實的案例用簡介帶過。當學生發現被淘汰的才是“贏家”后,強烈的反差讓其印象深刻。素材宜“進”,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素材宜“凈”,直指核心的小環節更適合學生開展活動;素材宜“近”,選取學生能聽懂、可接受的。
三是活動呈現。對于信息的處理需要有整體的布局和規劃,針對不同的活動目的設計不同的模型并展開合理建構,使活動既緊扣主題又具有層次性。
本次班會活動選取的素材由詳細到簡略,讓學生在最初的課堂上獲得最多的感受;活動展開的形式是“游戲—小品—講座”,讓課堂氛圍逐步從活躍到平靜,獲得最佳的體驗。
這次班會的遺憾主要在于與家庭的整合不夠緊密,如果可以邀請部分家長代表共同參與,便可以形成“校園—學生”“社會—學生”之外的第三個突破口——“家庭—學生”,呈現一堂更加立體化、多元化的防詐騙主題班會。
作為一名工作在教育一線的青年班主任,我認為,班主任的信息素養有別于信息技術學科的專業素養,輕“技術”而重“技巧”——即深度處理已有信息的能力:具備多種途徑獲取信息的能力以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具備篩選整合信息的能力以方便學生開展活動;具備重組、重構、再現課堂的能力,開展有梯度、有深度的活動。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參與度更高,感受更深,體驗更真,更易于教師達成既定的教育目標。
G621
B
1005-6009(2017)79-0056-03
徐科磊,江蘇省無錫市柏莊實驗小學(江蘇無錫,214000)教師,二級教師,無錫市錫山區班主任新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