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紅 牛秀麗
有效聽評課:高效課堂的助推器
徐玉紅1牛秀麗2
聽課、評課是學校教研的基本方式。最有效的聽評課活動,應以校本教研為依托,“同伴互助,共研共享共發展”,“專家引領,邊學邊改邊提升”,“個人反思,創新爭優展個性”,實現教師的自主可持續發展。
同伴互助;專家引領;個人反思
聽課、評課是學校教研的基本方式,是改進課堂教學、打造高效課堂的助推器。近年來,我們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弘文學校以校本教研為依托,多措并舉,提高教師聽評課有效性,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聽課、評課緊密相隨。立足校本教研,實施同伴互助式聽評課活動,有利于教師之間的專業切磋、經驗分享。
1.規劃專題,增強聽評課活動的目標性。
一是課堂教學的高位引領。教學的方向與目標依賴于對課程標準的理解與把握,為此,專業教師對課標的研讀需要精益求精。只有全面把握了課標,才能駕馭教材。否則,即使課堂教學再生動有趣,也難以實現教學目標。我校注重教師的課標解讀能力培訓。每學期寒暑假,學校都會組織教師研讀課標與新教材,編寫新學期學科課程綱要,規劃新學期教學。同時,抓住一冊書或一單元教材,開展“說課標,說教材”活動,同學科組同臺競技,各展風采,讓教師對課標與教材的研讀先于教。這種做法,既是必要的“充電”學習,又能促進教師研透教材,把握課標,為新學期的課堂教學導航。
二是聽評課研討專題的精心選定。每學期開始,我校教師根據自身實際上報學期課改微課題,如學習小組在課堂中的應用、教材重難點的處理、課堂設計的策略等等。據此,教導處再梳理規劃出新學期的課改專題,如:學習小組的構建、依托導學案進行有效教學、分層教學的有效措施等等。在教導處的統籌安排下,聽評課研討內容既有學校課改專題,又有教師課改微課題,全面提升了教師個人的教學技能與學校整體的教研水平。
2.科學指導,提高“觀議課”活動的實效性。
首先是制度先行。我校學科“半日教研活動”每周一次,每次半天(不同學科安排在不同的時間段);學科干部必須親自組織、全程參加;每次活動研討主題明確,學科教師全員參加,確保大教研活動常態化運行。
其次是流程規范。作為校級活動,我們認為用“觀議課”更為恰當。因為“觀”強調用多種感官(包括一定的觀察工具)收集課堂信息。而“議課”更凸顯了研討特點,強調教研活動是在平等、民主、開放的基礎上進行的研討,這樣更容易激發教師參與的積極性。我們的活動流程如下:
根據教研配檔表,共定教研主題—出課教師認真備課 (充分集備,用心個備)—上課觀課—議課(出課教師先進行“八說”,其他教師圍繞專題進行議課)—研討(一是研討教學中的困惑;二是精細打磨觀課課例,為其他教師上“接力課”做準備)。
整個活動,始于課題,終于課題。從學科知識到教學策略,再到課改專題,“點面結合,重點突出”地“觀課議課”。
其三是方法跟進。“觀議課”要求:“觀課”要做到“八觀”——觀目標是否適切、觀教材處理、觀教學流程、觀教學策略、觀學生合作度、觀學生參與度、觀學生思考度、觀教學目標達成度;議課時要結合“八觀”采用“3+2+1”模式進行議課,即每位教師就所觀課堂至少發表3條可學習策略、2條需商討意見、1條整改性建議。
這樣,根據“八觀”內容,在觀課前,業務干部、學科組長對學科組教師進行分工,每人負責不同的重點,課堂上注意采集照片、記錄數據,在議課時必須有理有據,分析問題要客觀真實。
出課教師“八說”要求:說教材(教材分析)、說學情(學情分析)、說目標(教學目標)、說關鍵(重難點及解決路徑)、說方法(教學方法)、說設計(教學設計,包含課堂評價及課程資源的開發)、說板書(板書設計)、說得失(教學得與失)。
3.接力上課,學以致用,深研共享。
“研”是為了更好地“教”。學科大教研活動的延伸點是出課教師同備課組其他教師上 “接力課”。依據教研活動中的修改意見,重新備課,調整方案,優化細節,在第二天上出調整后的接力課,業務干部和學科組長再一起觀課、指導。這樣的“接力課”,實現了依托課堂打磨課堂的目的,又激發了教師在活動中的參與積極性,大大提升了“觀議課”的效益。
高人指路加行動的腳步,能促進團隊與個體迅速成長。專家名師,點石成金,能推動教師快速提升。
1.注重實效,聽、評、研一體化。
專家名師的指導,高屋建瓴,一語中的,既可以為教師的學科教學指點迷津,還能影響到教師的教學科研態度。一次指導,就是一次提高。學校依據教學研討專題,定期邀請知名專家到校進行指導。隨著研討的深入,學校提煉出聽評課的“四段式”流程:聽課—評課—研課—跟蹤課。這樣,邊學邊改,教師成長非常迅速,學科建設成效顯著。
2.側重弱科,補齊學科短板。
水桶的容積取決于短板的長度。要使學校教學整體水平改觀,必須關注弱勢學科的提升。學校與區教研室建立合作關系,為教研員設立工作站,邀請教研員參與學校的“半日教研”,爭取更多面對面、一對一的指導機會。此舉促進了學科建設,尤其是短板學科的快速發展。在專家們的精準指導下,弱科教師把握課標的能力、研讀整合教材的能力、課堂有效教學的領悟力與實施力迅速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大大提升。
為了展示教師的反思改進水平,我們學校積極開展多種多樣的教學比武,讓教師在比武中相互學習,自覺思考,樹立教學自信。
1.“魅力課堂”促成長。
我校把課堂教學水平列為教師專業發展的必要考核項目,每學期都要組織“魅力課堂”考核課。教師帶著一學期以來對課堂教學的認識與理解,用心備課,精心上課,考核課往往精彩頻現。學校專門組織的課堂教學考核小組 (由學科干部、學科組長、骨干教師構成),在分工觀課(分工參照“八觀”要求)的基礎上,圍坐一起認真議課,給分有理,扣分有據,賦分中肯,給考核教師一個公開、公平、公正的評價,并集體給出指導意見和改進方案。這樣的考核課,一改過去單純賦分的簡單化評價,而是將觀、議、評、改一體化,既督促教師精心準備,又鼓勵教師探索創新,其激勵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2.博采眾長“破瓶頸”。
改變需要勇氣,成長總伴隨著“陣痛”。由于教師理念局限,課改并非一帆風順,課堂教研活動也時常進入 “瓶頸期”,或遇到難以攻克的課題。此時,最好的解決途徑就是組織小專題比武課,這樣可以促使教師瞄準目標,集思廣益,攻克難關。如:為祛除教師上課“滿堂灌”的弊病,組織“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讓效益高起來”的“三讓”課堂比武活動,提出小組合作、學伴互助的教學環節。這樣,目標單一明確,教師課堂上“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觀課后的議課活動更是各抒己見,教師據實分析數據,剖析現象,主動體驗,主動反思,很容易達成共識,接下來就是教學實踐中的主動修正。教學難題得以攻克,教師成長悄然發生。
G451.2
B
1005-6009(2017)38-0022-02
1.徐玉紅,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弘文學校(山東青島,266400)校長,高級教師,青島市名校長;2.牛秀麗,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弘文學校(山東青島,266400)副校長,高級教師,青島市教學能手。